李范
解题技巧
书信,如果按照应用范围来说,可归于应用文;如果按文章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来说,大多数文言文书信应归于议论文。书信在古代议论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韩愈的《答李翊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都可以当作文论、政论来读。书信的内容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须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文言文书信一般有称谓、启辞、正文、结语、祝辞和署名六部分(或称“六要素”)。我们需要了解各部分用语要求。
1.称谓。也叫提称语。文言文书信中的称谓出现频繁,需多留意。例如,“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意思是“嵇康谨启:过去您曾在山嵚面前称说我不愿出仕的意志,我常说这是知己的话。”“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辞。在古代,下辈称上辈或同辈相称,均用“足下”。
2.启辞。即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例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敬禀”的意思是:“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
3.正文。正文的用语要求,我们以“说”为例。向对方说事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和感情的不同,语词运用也不尽相同。表示“说”的词有“言、语、告、谓、曰、云”等,但它们在意思上有细微区别。“言”是主动跟别人说话,“语”是回答别人的问话或告诉别人一件事,而“曰、云”后常有引语等。
关于书信的结语、祝辞和署名也要有所了解。
解答文言文书信阅读题,要掌握以下技巧:
一、掌握表达方式,把握书信内容及思路
1.了解内容及写作背景。
先读文后题目中的各选项,可以了解书信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了解是谁写给谁的信,带有什么情感。然后再整体阅读文本,把握写信双方的关系。可以利用注释了解人物身份、地位及写作背景。这些是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的基础。
2.理清事件的关键要素。
对偏向介绍人物或事件的书信,要理清信中所陈述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把握细节,知晓“他为什么会慷慨陈词”,最终“结果如何”等。对书信中所言之事要用心默读或圈点速读,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把握文章情理依据。
对侧重议论说理或抒情的书信要厘清说理或抒情的思路,找出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以“观点”为依据对文章进行分层,明确书信主旨;有的书信是作者所主张的文学艺术理论的代表作,其观点的精彩之处往往是命题重点;有的书信饱含感情的倾诉,情理浑然交融,内容深刻,每叙一事便发一议,需前后照应,把握其完整的结构。
二、关注文化常识,注重日常分类积累
文言文书信是指向古代的真实生活情景的,自然包含各种文化常识,如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如称谓的谦敬,在日常交往及行文中,为了表示尊重,不能直呼对方的名,而应以表德行的词来代替:比如,“仁弟”是古人对下属或年幼者的敬称,以示亲近;“大人”是对父母长辈、处于高位者、年长者的敬称,以示尊重;而“阁下”则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或敬畏。在平时阅读训练中,要做好分类积累。
三、熟悉语言特点,鉴赏书信中的形象
文言文书信措辞有的婉转而柔中见刚,有的精妙洗练却情意款款,有的纵横开阖、起伏跌宕、旁征博引,有的质朴诚挚、明净如洗……熟悉文章的语言风格,再着眼于主要人物的相关言行,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概括出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如果是选择题,还需关注选项设错类型,包括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时间颠倒、地点错误、因果失当、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情况。
书信中的骈句、散句、长句、短句、排比句、反复句等,皆能呈现写信人极具个性色彩的语言艺术魅力。在阅读时我们要体会文章语言的形象美及韵致美,提高语言的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四、结合原文信息,紧扣具体语境
解答文言文考题时经常会遇到筛选信息题,而要准确筛选出信息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比如一客观题,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这时就需要根据选项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书信特点,紧扣具体语境,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正确理解、准确判断词义和句意。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
上范待制①书(节选)
◎李 觏②
觏,建昌南城人也,生二十有九年矣。龆龀喜事,以进士自业。摘花蕊,写云烟,为世俗辞语,颇甚可取。愚不惟道之隆替,時之向背,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然而命薄计拙,动成颠仆。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孤贫无依,载其空文走南北。楫焉而川泽竭,蹄焉而道路穷。尝游京邑,凡时之所谓文宗儒师者,多请谒焉。但伏执事之名,时最久矣。谋之于儒林,则又谓执事表知乐之士,有自褐衣而得召者。如觏等辈,庶可依归。不幸未及弛担,而执事以言左迁,时异事变,卒无所遇。彷徨而归,又黜乡举。身病矣,力穷矣,仰喜朝车,适留兹土,故不远五百里,犯风雨寒苦,来拜于庑下。
古之君子居易以俟命,不患人之不己知。今觏也,踽踽而来,若行贾之为者,其故何哉?伏念家世贫乏,幼孤无兄弟,老母年近六十,饥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桑。每朝夕近侧,则见发斑体臞而食淡衣粗,乌鸟之情,痛劈骨髓。王城百舍,天门九关,铢铜不畜,何路自达?遐方小郡,知己断绝,身无油脂,日就干腊。往时多事,勤苦成疾,今兹忧愁,益复发作。长恐医饵不继,忽沉沟壑。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以此计校,不宜默默,是以来也。
伏惟执事以文学名家,以公忠许国。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不日祗奉明诏,归于帝右,持衡制事,当不因循。然则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赋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异方之法乱中国,夷狄之君抗天子。长驱大割③,用工非一,肘腋咨议,岂宜少人?渐而收之,盍自今日。觏虽不才,以备一人之数,顾不可乎?
(选自《四库全书·盱江集》)
【注】①范待制:指范仲淹,时任天章阁待制。待制,为侍从顾问之职。②李觏(1009-1059):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北宋著名学者。③大割:指古时杀割群牲以祭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B.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C.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D.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2.下列對文中黑体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龆龀,指儿童乳齿脱落、换新齿的年纪,代指童年,如“龆龀励志,白首不衰”。
B.乡书,周制,三年大比一次,乡老和乡大夫等遴选贤能之士上书推荐给天子。
C.乌鸟之情,原指小乌鸦长成后能够反哺其母,后常以此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
D.伏惟,叨扰求教,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多用于奏章、书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觏奋发向学,崇尚圣贤,但乡举不中,仕途受挫,于是他到京师游历,以求门路。
B.李觏知道范仲淹荐贤不拘身份,但未及拜谒,范却遭贬谪,此次求仕之路无果而终。
C.李觏茕茕孑立,贫弱交加,为求生路,他只能屈尊易志,以求“五斗米”维持生活。
D.李觏敬佩范仲淹的报国忠心和坦荡胸怀,相信他要做一番大事业,愿为其担事分忧。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范仲淹后多次向朝廷举荐李觏。这篇“求荐信”打动范仲淹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封书言事”中,“事”是“言”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此……也”是固定句式,判断句,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此”前面断开,排除D。)
2.D(“伏惟,叨扰求教”错误。应该是俯伏思量,伏在地上想,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表示谦敬之辞。)
3.C(“屈尊易志”错误。本文是一封拜谒书信,作者还没有功名,向朝廷大臣范仲淹引荐自己,不能说是“屈尊”。作者本就“以进士自业”,有志于为国效力,此次拜谒正是为此,故也不能说是“易志”。)
4.(1)看待治政的弊病如同自己的疾病,看待凶暴奸佞的官吏如同自己的仇敌,遗憾的是没有些许清水来洗涤杂质污秽。(2)在家里使慈母孤单一人生活,对上辜负清明的时代;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在黄泉之下也心怀遗憾。
5.(1)李觏不仅有远大而坚定的志向,而且才华出众。(2)李觏孝心可嘉,令人感动。(3)李觏前来拜谒的态度真诚恳切。(4)李觏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和自信。
参考译文:
李觏我是建昌南城人,已经二十九岁了。孩童时就喜欢做事,把考中进士作为自己的事业。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世俗文章,都很有可取之处。我不思考世道的盛衰,时代的拥护和反对,总是倾心于圣人的志向,将要凭借它来像尧、羲一样教化我们的百姓。看待政治弊病如同自己的疾病,看待凶暴奸佞的官吏如同自己的仇敌,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清水来洗涤杂质污秽。然而命运不好,不善谋算,动辄令自己遭遇挫折一蹶不振。连乡中长老推举贤能尚且不能名列其中,更何况是封爵受职呢?我孤独贫苦,无依无靠,载着自己的文章在大江南北游走。想要乘船破浪而川泽枯竭,想要奋蹄扬鞭而道路已尽。我曾经到京师游历,凡是当时人们所说的文宗儒师,大多都请求拜谒了。只有您的名声,时间持续最久。在儒者中间商议,则又说您乐于了解士人,也有从平民身份而得到召见的。像我这样的人,或许可以归附于您。不幸的是没有等到我前来投靠,而您已经因为言论而被贬谪,时代变化,世事变迁,最终没有遇到赏识我的人。我彷徨着回去,又在乡举中受挫(没能考中)。身体已病,力气已尽,仰慕喜爱朝廷,刚好您留在那片土地上,所以不以五百里路为远,冒着凄寒苦楚的风雨,前来您的房门下拜谒。
古代君子态度平易来等待自己的命运,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今天我,却孤独无依地前来,就好像商人所做的事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只是想到自己家世代贫穷困乏,自幼孤独而无兄弟,母亲已年近六十,挨饿而没有田地耕种获得粮食,寒冷却没有桑蚕吐丝织成衣服。每次早晚在侧服侍,就看见她头发斑白、身体瘦弱却只能吃着清淡的饮食,穿着粗布衣服,乌鸟孝顺之情,使我痛彻骨髓。王城方圆百舍,天门九重关卡,一分钱的积蓄也没有,有什么路可以使自己通达呢?身处远方小郡县,知己都断绝音讯,身上没有脂膏,一天天向一具干瘪的肉体靠近。从前事情太多,辛勤劳苦成疾,如今这些忧愁,更加反复发作。经常害怕医药饵食不能持续,忽然丧生。在家里使慈母孤单一人生活,对上辜负清明的时代;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在黄泉之下也心怀遗憾。因为这些计较,不应再默默承受,所以我来到您的这里求职。
俯伏思量您凭借文学而成名家,把公正忠诚奉献给国家。上书进谏,对于母子夫妻之间的事也没有什么隐瞒忌讳,在朝廷上与宰相辩论而言辞不能屈服,这说明您的志向是要做一番大事。不久将要奉英明的昭示,回到皇帝身边,公允地评判人才,处理重大事务,应当不会再因循守旧。然而现在这样,官吏名籍的簿册尚未清理,世俗教化尚未修明,赋税劳役尚未一致,军队守卫尚未完善。外国的法度扰乱中原,少数民族的君主与天子抗衡。军队迅速地向远方挺进长驱千里。杀割群牲以祭祀,所用之人不是一个就能完成的。亲信咨询商议,怎么能缺少人才呢?渐渐地聚集人才,何不从今日开始?我虽然不才,也想充这一人之数,难道不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