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在上海的破圈之旅(上)

2023-05-05 15:31曹语庭
食品与生活 2023年3期
关键词:咖啡馆咖啡上海

曹语庭

2022 年底,我轉阴后第一次出 门,是去了汉口路申报馆大楼的 THE PRESS。味觉远未恢复,嗅觉暂且 迟钝,但我仍觉得需要一杯堂食的咖 啡,衔接过去、当下与未来。

1875 年 11 月 10 日的《申报》中, coffee 第一次被译为“咖啡”(当时有“加非”“卡啡”“磕肥”等各种译名), 也是《申报》与咖啡有缘。在这间兼 营咖啡的西餐馆,我喝最苦的咖啡,吃 最甜的蛋糕,给甘苦交融的 2022 年 划一个句号。

上海作为国内咖啡氛围最浓厚的 城市上海,咖啡是刚需,是生活习惯 和日常,是几步路就能到的公共空间。 咖啡是生活在上海子民血液里的氧。

上海人是泡在咖啡里长大的。

一年四季,外婆早餐经常拿钢盅 小锅煮咖啡加牛奶配生煎馒头,那是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我仿佛依稀仍 能闻到奶咖浓醇馥郁的香气。儿子在 读小学中高年级时,假期里已与同学 小伙伴相约咖啡馆了,对摩卡、拿铁、 澳白、手冲等如数家珍,当然最后往 往还是乖乖点杯热巧克力。如今,13 岁的儿子和伙伴们则更喜欢买杯咖啡 边走边喝,据说“10 后”年轻人都更 接受这种随意模式。

同事间若谁发生了什么好事,比 如评上职称、获得先进、光荣退休等等,总要请客喝咖啡,这是惯例。公 司总部园子里也有“COSTA”咖啡馆、 机器人咖啡机、便利店咖啡等多梯度 的咖啡售卖场所。

上海大大小小咖啡馆里坐着的不 仅是时尚男女,更有不少爷叔阿姨。 咖啡馆是都市人短暂出离现实的最方 便去处,是不必做表情的地方,是永 远的舒适圈。再无聊的人,因为每天 的一两杯咖啡,也似乎有了灵魂的寄 放之处和精神世界的自融自洽。记得 去年 3 月中下旬上海疫情严重即将全 域静态管理时,绝大多数独立咖啡馆 都已打烊,我溜达到武康路、兴国路、 淮海路交叉口的咖啡馆。在能看到武 康大楼的地方喝杯摩卡,春天就不那 么苦涩紧张了吧!店里温煦,人也并 不少。坐了片刻,看到两位女警官沿 街走进咖啡馆,我以为疫情要封店,下意识端起咖啡准备快速撤离,只听 见一位女警官说 :“今天营业伐?阿拉 买两杯咖啡。”

上海人,无论何种职业,无论何 种境遇下,喝咖啡都是惯性和本能啊!

毫无疑问,上海是对咖啡有着最 高认可度和依赖度的中国城市之一。 咖啡文化与上海渊源深厚,脉络清晰。 咖啡文化的主角并不只有咖啡,还有 咖啡馆,有这座城市支持实体店良性 发展的善意和魅力。

1843 年上海开埠,咖啡便作为舶 来品之一涌入长江门户。1853 年英国 药剂师劳惠霖开在花园弄 1 号的“老 德记药店”,是上海最早提供咖啡售卖 的场所。19 世纪 60 年代,外国人在 上海创办的饭店、俱乐部等场所中大 多附设了咖啡室,上海市民也逐渐接 受了这种口感酸苦能提神的棕色“神 药”带来的西式生活方式。1886 年, 当时作为公共租界的虹口出现了第一 家独营咖啡馆——虹口咖啡馆,面向 航海人员开放。1909 年朱文炳的《海 上竹枝词》中描写咖啡的诗句很是形 象 :“卡啡何物共呼名,市上相传豆制 成。色类沙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 烹。”中国最早的西餐烹饪书籍《造洋 饭书》中提到,洋人餐后饮咖啡有助 消化,并将咖啡翻译为“磕肥”,让人 望文生义咖啡能燃脂减肥。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营业性咖啡馆大量出现。战争直接导致了 寓居上海的外侨人数激增。“公啡”“上 海”“光明”“沙利文”“卡尔顿”“惠 而康”“DDS” 等都是旧上海著名的 咖啡馆,它们在当时的文艺作品及老 照片中频频出现。开咖啡馆的中国人 以广东人为主,外国人则多为俄、日、 法、意侨和犹太人。据记载,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霞飞路(今淮海路) 的咖啡馆已达 125 家。

这些咖啡馆在中共党史中也有着 特殊的一笔,因为咖啡馆多在租界, 能为革命工作起到特殊掩护作用。鲁 迅、丁玲、夏衍、田汉、柔石等经常 去的“公啡”咖啡馆就在今天的四川 北路多伦路转角。鲁迅日记里也曾多 次出现类似“午后同柔石往公啡喝咖 啡”的记录。当年,鲁迅与左联领导 成员、地下党代表秘密接头聚叙的地 点经常设在“公啡”咖啡馆二楼包间, 1929 年左联第一次筹备会就在此举 行。旧日霞飞路上的“DDS”也是 郁达夫、徐志摩、徐悲鸿等社会名流 经常出入之处,中共地下党人常在此 传递情报。

由于价格不菲,当时上海只有文 人墨客、中产及以上人士才能时常出 入咖啡馆,这方雅致摩登的空间也是 他 们 的 第 二 客 厅。 郁 达 夫 一 晚 可 跑 三五家咖啡馆。留学法国的邵洵美、 徐志摩等,更将咖啡馆视为都市摩登 生活的象征。

1937 年上海沦陷。孤岛时期的上 海,咖啡馆亦出现畸形的繁荣。俄侨 和犹太人最佳的谋生手段就是咖啡馆。 历经百年浸润,咖啡文化已然深入上 海人的骨髓,至 1946 年,上海能提 供咖啡的場所就已超过 500 家。

在日常生活中,“上海”牌咖啡是 老上海再亲切不过的味道,很多老上 海人是从小闻着钢盅锅煮咖啡的香味 长大的,工具还有纱布、滤纸等,配 料有牛奶、奶油、炼乳、冰淇淋等。

从 1949 年 至 改 革 开 放 这 30 多 年时间里,据说中国任何一家咖啡店 里飘出的咖啡香都来自上海咖啡厂。 它的前身是成立于 1935 年的“德胜 咖 啡 行 ”, 主 要 以 进 口 生 豆 焙 炒、 拼 配、现场研磨、烧煮为特色,咖啡制 品以 C.P.C 注册商标销售给上海的西餐馆、咖啡馆等,产品还出口香港, 是老上海海派咖啡的代表作,同时还 设有门店“德胜咖啡馆”供堂饮和零 售。20 世纪 50 年代末公私合营后, “德胜咖啡行”改为“上海咖啡厂”, 成为中国咖啡产品生产与出口的第一 家专业企业,一度包揽了全国各宾馆、 咖啡馆的咖啡,留下了无数国民记忆。 前不久在延安西路散步时,好友说她 小时候每当走到这一带都会闻到咖啡 飘香,蔓延好几里,当年上海咖啡厂 就在这一带。

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上海咖啡 厂一度发明了由下脚料咖啡豆研磨成 的细粉与糖粉压实烘干后切成小块再 包装的咖啡茶,这与上海人发明的假 领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很多年,一 听 227 克的铁罐咖啡 3.5 元,这在当 时几十元工资的上海工薪族眼里仍是 高雅生活方式的符号。改革开放后, 中国速溶咖啡市场崛起。记得 20 世 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雀巢” 咖啡是城市家家户户玻璃橱里的标配, 速溶咖啡一度成了 2000 年之前大众 日常咖啡生活的主流。

咖啡文化 与上海渊源深厚 脉络清晰 咖啡文化的主角并不只有咖啡 还有咖啡馆 有这座城市支持 实体店良性发展的 善意和魅力

猜你喜欢
咖啡馆咖啡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关于咖啡的9个真相
上海之巅
Be a Helper in the Meow Cafe猫咪咖啡馆的小帮手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差咖啡馆
就是想泡在巴黎咖啡馆里
咖啡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水上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