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泓锡 《沉默的孤独》 2017-2019年,图片由巴塞尔艺术展提供。
2023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已圆满闭幕,整个星期见证了不同级别市场的热烈销情,为展会在香港举办第十周年立下里程碑,也充分显示香港有如雨后春笋的艺术图景。本刊记者通过实地采访参展画廊与艺术家,透过他们的角度解析代理与被代理之间的微妙关系,还有他们对于其他参展作品的看法。换个角度看巴塞尔艺术展,或许能给我们不同启发。
这是我们在香港取消所有防疫限制后举行的第一场展会,展会现场以至城市各处都洋溢着格外热烈的兴奋和活力。
我们衷心感谢一众艺廊与本地艺术界的鼎力支持,全心全意地为访客带来精彩丰富的文化项目,于整个星期从早到晚呈献不同活动。相比以往任何一届,这届展会都更成功地巩固了展会在区内扮演的关键角色,以独具一格的方式连系亚洲内外的艺术图景。
自2019年以来,展会首度进入占两层的香港会议及展览中心展厅,汇聚共177家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艺廊参展,相比2022年的130家艺廊,增幅显著。所有特别展区亦重新回归,包括「艺聚空间」、「光映现场」、「策展角落」及「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其中42间艺廊在疫情期间暂别展会,今年再度回归,另外22间艺廊则首次参展。「艺聚空间」更是首次在展场以外展出作品,于香港太古广场展示洛杉矶概念艺术家Awol Erizku模仿古埃及法老形象制成的大型充气雕塑作品。作品由布朗画廊代表展出,展场以外「艺聚空间」的官方伙伴——太古集团支持。
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私人收藏家亲临香港参与展会,并与100间国际博物馆及机构的博物馆馆长、策展人及赞助人一同探索香港的多元文化活动,访客包括:悉尼的新南韦尔斯美术馆、香港的M+、首尔的三星美术馆Leeum、洛杉矶郡立艺术馆、澳洲当代艺术博物馆、首尔的国立现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伦敦的Serpentine Galleries、伦敦的泰特现代艺术馆、东京的森美术馆、纽约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以及北京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超过三分之二的参展艺廊于亚洲及亚太地区内设有展览空间,其中 33间更于香港设有展览空间,足证巴塞尔艺术展对展示区内优秀艺术的广阔度不遗余力。
一如既往来自中国内地、日本、南韩及中国台湾等地区的艺廊阵容强劲,而来自印度及东南亚的艺廊亦带来了精彩的作品,吸引大量展会访客驻足欣赏。除了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展会空间外,香港居民及国际访客更可欣赏由M+委约创作,巴塞尔艺术展及瑞银集团联合支持,由艺术家Pipilotti Rist 创作的场域指定流动影像作品《信手不渝》。于香港艺术中心的「光映现场」公众项目由多媒体艺术家兼电影制作人李振华担任策展,呈献29件录像作品。亚洲区内两家重量级非营利的录像艺术机构录像太奇及Ghost 2565亦策展了特别放映会。
经历两年全球疫情的困扰后,随着销售和实体活动回归,2022年标志着艺术市场首次展现出较为规律的发展势头。这一年来拍卖和经销商领域都创下了不少佳绩;然而,不同地区和市场价值的界别表现颇为参差,导致整体增长较为缓慢。高端企业的表现明显胜于其他企业,令业界顶层的密度更高,但阶级分层维持不变。然而,后疫情时代的艺术市场也在其他方面产生了重大变化。
危机过后社会逐渐衍生出新的工作模式,传统上独立的市场界别之间的分界线慢慢模糊,而销售活动也更快速地转移到网上进行。尽管在2022年有所放缓,在线销售似乎隨着更完整的活动时间表热情回归,已永久稳定在较高水平。
2023年艺术市场报告显示环球艺术市场在2022年的持续增长及韧性,销售超越疫情前水平。第七份《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全面分析2022年环球艺术市场之宏观经济,探讨疫情对市场带来的持续影响,并预测来年主要趋势。报告由文化经济学家兼 Arts Economics 创办人 Clare McAndrew 博士撰写,巴塞尔艺术展及瑞银集团联合出版。
《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主要发现包括:
在2022年,全球艺术销售持续上扬,按年增长3%,约达678亿美元,带动市场恢复至超越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然而,不同范畴、地区及价格类别的市场表现有所参差,令整体增幅稍逊2021年。2022年内带动所有范畴价值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仍然源自高端市场。交易量仅录得1%的轻微增长,主要受经销商销售回升带动。
美国市场销售价值份额按年增长2%,环球艺术市场占比45%,稳占领导地位。英国市场录得18%的销售占比,超越中国重回次位,而中国市场销售额则微挫3%,占总体市场17%。法国稳占全球第四大市场位置,环球市占率为7%。
● 美国是所有主要艺术市场中,疫后复苏最为强劲的国家,销售按年攀升8%,总额达302 亿美元,创下历来最高水平。高端拍卖市场升幅显著,经销商销售也录得温和增长,带动市场向好。
● 尽管本年持续面对政治及金融局势阴霾,英国仍能维持稳步上升的增长势头,销售升至 119亿美元,较去年温和增长5%,但仍低于2019年疫情前122亿美元之水平。
● 中國内地与香港在2021年显著复苏,2022年却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区内总销售额按年急挫14%至112亿美元。有关数字仍较2020年高出13%,却为2009年以来第二低水平。
2022年经销商销售额约为372亿美元,按年增长7%,市场价值恢复至2019 年疫情前之水平。调查显示销售额超过一千万美元之经销商,其平均销售增幅最为可观(达 19%);反观小型经销商则面对较为审慎、重视价格的买家,加上成本飙升及销售停滞不前等因素,以致销售额少于25万美元之经销商录得3%销售跌幅。对销售额高于50万美元之经销商而言,新买家于2022年所占份额也同样下调。
2022年拍卖销售表现强劲,高端市场价格更屡破纪录。然而在这些惊人佳绩之外,整体销售形势却表现疲弱。公开及私人拍卖行的总销售额下挫2%,由2021年的312 亿美元降至约306亿美元,但仍较2019年疫情前水平高出11%。公开拍卖的销售微挫1%,跌至268亿美元,大部分增长均来自高端市场。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价值逾一千万美元的作品销售增加12%,而其他所有价格区间的销售则按年下降。
随着拍卖活动转趋频繁,逐渐吸收市场需求,高端经销商市场走势强劲,私人拍卖的销售额下调至略低于38亿美元。美国、中国及英国依然稳占主要拍卖市场地位,占公开拍卖销售总值76%,与2021年数字看齐。
非同质化代币于2021年大行其道,销售接近29亿美元。然而,与艺术相关的非同质化代币活动在2022年大幅减退,艺术市场外的非同质化代币平台销售跌至低于15亿美元,按年下降接近50%,但仍然比2020年高出70倍。总体而言,与艺术相关的非同质化代币销售价值跌幅远超其他类别,2022年以太坊网络上之艺术销售仅占8%(2020年占比24%)。艺术市场的注意力逐渐转离价格的攀升及财务回报,转而关注区块链应用对艺术交易等层面的长远影响。
艺术市场向来以活动主导,2022年各大活动渐趋复常,经销商与拍卖行之电子商贸销售额也进一步回落。过去两年纯网上销售录得前所未有之增幅,2022年则从2021 年的133亿美元高位回落,按年下降17%至110亿美元,但仍较2019年高出85%。纯网上销售占2022年艺术市场销售额的16%,较2020年全盛时期的25%占比有所下跌。然而市场的线上线下销售占比却未有因跌幅而重回疫情前的比例。随着业界大举投资数码策略以进行艺术交易,收藏家对电子商贸的接受程度也越高,相信线上线下销售比例于可见将来仍维持不变。
2022年各大艺术展纷纷复办,收藏家逐渐再次出国观展,艺廊参展之平均数字也贴近2019年水平。在2021年,艺术展销售额占总经销商销售的27%,2022年更显著提升至35%,但仍低于2019年疫情前占比42%的水平。
大型经销商的销售占比最高,40%销售总额来自销售额超过一千万美元的经销商,主要于国际展会上录得。预期艺术展销售将有所上升的经销商仅略高于半(51%),较2021年的65%有所下跌。13%经销商预计销情转弱,36%则认为将保持平稳。
展望2023年,45%经销商预期销售表现向好,其中10%更预期会有显著增幅。经销商均认为与现有收藏家保持联系、出席艺术展及网上销售将未来五年之三大要务,扩展不同地域之客户群则紧随其后,成为第四项重任。拍卖界别方面,48%的中阶拍卖行表示预期销售有所改善,24%则认为市场将转弱;网上销售方面,有60%受访者预期将录得增长,仅有4%认为将会下调。大部分(77%)的高净值收藏家都对环球艺术市场表现乐观,逾半数(55%)计划在2023年购买艺术品。在美国等部分主要市场,更有高达65%的高净值收藏家计划在2023年购买艺术品。
世界画廊于1974年在香港成立,创立49年以来专注呈献蜚声国际的中国艺术家所创作的现代及当代艺术品。画廊亦着重培养及推广新一代年轻艺术家,策划不同主题的个展及群展。展览作品涵盖架上绘画、雕塑、混合媒介、摄影,装置及影像等。世界画廊于2014年为庆祝40週年,精心策划GDM项目以进一步支持来自不同地区更多元的艺术家,提供其于本区域以外更广泛的展览机会。在香港众多画廊中,世界画廊是以哪种方式“特别”的存在?杨永金认为“世界画廊一直都尽量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跟判断,来选择我们自己认可的艺术形式。”
我是在2008年加入画廊的,画廊主要是与这三类艺术家合作:1.还未被发掘代理的年轻的艺术家;2.一些在事业中期的艺术家;3.在艺术史里面有重要地位的一些艺术家。
画廊与艺术家合作的方式统称有两种:1.代理,2.合作。代理就是可能每天与工作室的工作对接要比合作的艺术家要更多一些,合作的艺术家基本上做完展览之后,如果短期内没有其他项目的话就不大需要怎么跟进。我们跟艺术家的关系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想艺术家跟画廊的关系,其实就像你说的有点像择偶的这种关系。首先画廊与艺术家都是相互的,因为艺术家跟画廊是一个平等的关系,有画廊发现自己觉得好的艺术家,也要艺术家喜欢画廊的经营方向,还有做展览的一些标准。这种关系其实既平等又是互补的,因为艺术家跟画廊的所处位置不同,他们所做的不同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两者是紧密在一起的,不是两个对立的或者是怎么样的,除了在工作方面的合作,在精神层面上的互相支持与理解,在这个关系里面也非常的重要。
你说到我们画廊代理的其中一位艺术家吳季璁,吴季璁画廊是2017年第一次给他在香港做个展,2018年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又做了一次个展项目,我们迄今已经合作了六年了,他的收藏家群体的变化也蛮有趣的。最早我们在香港代理他的时候,当然在香港挖掘了一批新的收藏家,因為原本他是在台北,跟台北的画廊合作,所以主要的藏家在台北。
2017年之后我们在香港做展览,在香港本地挖掘了一些新的收藏家。到2018年巴塞尔博览会的个展里面顺势的向其他地区的藏家推荐了他的作品。他在2020年去了纽约发展,目前在北美也有一些很不错的收藏机构和个体收藏家群体。所以如今吴季璁作品的藏家群体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广,包括在欧洲、美洲、亚洲地区都有不同的分布。
我们今年的香港巴塞尔的销售情况非常良好,尤其是VIP的第一天销售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再顺利一点,估计是因为三年疫情的关系,很多观众都非常期待,这种期待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他们的兴奋感。他们大部分人都很高兴能够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他们对博览会也非常支持,又看到一些新的艺术家,他们思考下单的时间比较短。
我们今年的艺术家的销售状况都挺好的,那当然有吴季璁、林东鹏,还有江记都卖得蛮好的。还有郑重宾,因为郑重宾是我们第二年在香港巴塞尔展出作品,第一天开展就卖掉了几件作品,所以这些都是我们今年的一些交易状况。另外需要补充一下,唐家伟的Kabinett项目受到了非常多观众的肯定,还有一些学术机构的肯定,我们在第一天就卖掉六件作品,也是这一次博览会收获很大的艺术家。
在市场的发展还有跟同行的竞争当中,我们还是尽量地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跟判断来选择做我们的项目,一直按我们自己的节奏跟方式运行。我们从去年开始发布了跟年轻策展人合作展览的项目,将会陆续在今年、明年推出。我们迄今已经发表了四个项目跟不同的策展人合作。
策展人里面主要是与本地,或者是我们大中华地区的年轻策展人合作,我们也会跟国外的一些比较成熟的策展人合作项目。本地的我们以年轻的策展人为主,国外的策展人相对是成熟的,或者是已经有相当高知名度的策展人合作。透过跟不同的策展人合作来激活我们的展览空间,能够增加多一些新的诠释,也能够更丰满一下我们空间里面展览项目的内容,我想这些是我们今后要做的。
郑重宾 Trace Lines, 2023,水墨,丙烯,宣纸 192 x 180 厘米
江记 思美人, 2018,光漆,丙烯,现成的出租车门 115 x 107 x 15 厘米
江记 岛,2023,立体印刷,灯箱 版本1/3 186 x 115 x 9 厘米
唐家伟 天界 No. 226, 2003,纸本水墨设色 72.4 x 97.8 厘米
《凤凰生活》本刊编辑于2018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首次遇见吴季璁的“氰山集”,瞬即被画面中的魔幻时光吸引,在静态的画面中晨雾依然“涌动缭绕”。时隔三年编辑再亲临“氰山”,似乎“氤氲”着一股夜气。
原来,这是吴季璁对于时代的思考转变,也是他的技法尝新。吴季璁(1981年生于中国台湾)是一位勇于融合中西文化及哲学思维的多媒体艺术家。致力于摄影、录像、装置、绘画与舞台设计,其创作媒体媒材多元,发想自日常生活中平凡的材料与现象,转换出充满诗意的想像空间。
吴季璁于台北工作室
越研究越发现,氰版还有太多未知的可能性,有待开发。比如前阵子我都在玩多重曝光,其实就是在曝光的过程中喷上水雾,让部分影像显影及定影,剩余未反应的药剂在干燥后又会继续曝光,可以重复多次这个程序,加深特定/部分的影像。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创造出过往难以达到的深邃青色,所以我到处跟有玩氰版的朋友分享。我将氰版在各式各样的宣纸上面试验,部分宣纸在曝光不足的状况下,会显现黄/褐/橘/绿等色调,迥异于常见的青色,或氰版与酸性药剂反应过的色调。近期甚至实验在雨天晒氰版,利用极弱的紫外线,晒出非常幽微细腻的黄褐色调,大概是十多年来最大的突破。选择氰版与宣纸结合,一部分想法也是想藉此推广传统的艺术用纸,毕竟随着书画传统逐渐式微,纸张的使用量大不如前,传统制纸产业面临极大的危机。但若全世界玩氰版的创作者,甚至从事纸上创作的朋友,都来试试宣纸和许多东亚区域特有的传统艺术纸,这产业将得以延续,甚至突破发展。
我才意识到,对喔!他们或许从没见过或摸过宣纸。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说不定可以给地球另一端的创作者,意想不到的启发。
暗夜云雾是个很浪漫的描述,我们确实处在一个山雨欲来的时代,呵呵!我通常不太会去预设作品发展的方向,最好的创作状态往往是让它自由的长出来,试着加入不同的元素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可能性。我想不一样的感受,有可能来自铝底版的效果。大约两年前我开始实验在铝底版上制作氰山集,有别于过往使用画布裱贴宣纸的留白背景,铝版上会有一定的金属光泽,反映周遭光线和环境,可以透过打磨做一定的控制,藉此我发展出一些有趣的处理方式,比如说像用洗刷锅子的菜瓜布随机刷出像云朵的刷痕,在不同光线下,背景的阶调和氛围会有很大的变化。
作品若悬挂在有窗户和自然光的环境,其视觉会随着户外的光线变化不定,虽是平面作品,却和空间与环境时刻在对话。光和影像一直是我很感兴趣的元素,从2012年皴法习作开始去尝试结合氰版直接摄影和山水。2016年又发展出氰版拼贴的氰山集,让我对画面可以有更多掌控和表现,从直接摄影再往绘画推进一点。延续这样的历程,铝板上的氰山集,有点像是个空间性或装置性的摄影绘画实验,现在还不清楚它能走到哪,感觉还有许多好玩的可能性有待开发。
创作小品之初的心境确实很不一样,我一直很向往文人画里的意境,但又感叹那样的美感已经离我们的时代太远,所以想用这个时代大家熟悉的影像语言,重新去诠释或翻译传统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希望藉此拉近距离,影像里表现的也是一个无止尽的循环往复,消逝和重生。小品参考的原型是梅兰竹菊之类的折枝花卉,而氰版作品参考的原型是山水。我个人的理解,在文人画的系统里,如果山水像是企图建构一个宏观大叙事的理想世界,那么折枝花卉更贴近一种微观而平实日常的情感抒发。
东方的文化和艺术传统里,有些很有意思的价值取向,例如比较水墨和油画,东西方主要的传统绘画形式。油画从蛋彩演变过来,为了拉长工作时间,避免颜料太快干燥,逐渐在蛋黄中加入油料而发展出来,更有助于画家去控制绘画过程。水墨这样的水性绘画,加上毛笔,这么复杂又难以掌握的笔刷,加上宣纸,那么敏感细腻又脆弱的材料,对比于油画的控制,水墨追求的更像是那个当下的随机性。其实我发展皴法习作的过程,受这样的思考方式影响很大,揉皱纸张无法控制那些随机产生的纹理,在阳光下晒纸,光线随着气候变化时时刻刻在改变,风一吹纸张造型也就随之改变,如果我太过于想去控制,可能马上会逼疯自己,呵呵!我学到的是,放下自己的预想和执念,轻松看待生命要给你什么,试着从中去找出里头的意义和可能性。自然而然。迈入中年,真的越来越有感生生灭灭的无常,每个存在,每个际遇,都是那么随机又偶然,所以那么独特而美好。
尽管从小学艺术长大,但我从来没有立志要当艺术家,唯一立过的志向是想当职业的攀岩运动员,高中认真训练了两年却不幸受伤,结束了我短暂的运动员生涯,只好乖乖回来搞艺术……疫情期间又重新开始攀岩,至今快两年了。为了攀岩还得规律地做有氧运动和瑜伽,维持心肺能力和柔软度,也避免受伤,体能逐渐回到年轻时,也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小时候攀岩很汲汲营营想要变得更强,爬更难的路线,现在比较会去思考这活动之于我的意义。我发现最大的帮助倒不是体能,而是心智的掌握能力,如何在面对切身的恐惧和危险时,保持专注,冷静地面对问题,这样的mental strength可以应用在生活乃至于人生的方方面面。 攀岩对于艺术上的帮助呢? 我常常笑说,我们唯一能赢过古人山水的机会,就是挂在岩壁上,仔细观察山石的纹理,他们从前可不容易做到,呵呵!我创作氰山集时,还真的常常会想像我可以从哪里攀缘而上,不只要可观,可居,可游,还要可攀!
几年前和家人游览黄山,确实给了我许多领悟,也更进一步了解古人对自然风景所投射的想像和转换。苏州的园林也给了我很多灵感,曾经借着去苏州展览的机缘在那多待了一周,每天一个园林慢慢逛。我后来甚至将一些园林中特殊的洞窗造型直接借用到氰山集系列,也让我意外发现古代工匠对于比例美感和身体尺度的精准掌握,无法增减一分,只好照抄,哈!园林至今还是去想像一个理想展览的原型,如何去创造出最丰富的视觉和身体经验。中国还有太多地方想去看看:敦煌,杭州,安徽,四川,云南……
吴季璁 氰山集之一百六十五, 2023。氰版、宣纸、压克力、压克力胶、铜板 120 x 120 厘米
江苏镇江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艺术、文学双硕士,现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
这次带来的并不是新作品,而是2020年在纽约经历疫情时创作的一组《咫尺万里》。那段时间我每天看新闻,看CDC等机构每天的疫情数据,最直观的就是一张世界地图,用拇指和食指就可以在手机屏幕上放大、缩小,划来划去。哪个地方暴发疫情,那个地方就变红,随着感染人数增多,这个区域由浅红变成大红再变成深红,逐渐连成一片,看的人心惊肉跳。好似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秋风吹过,树叶一片片变红,层林尽染,挡也挡不住。我看着手掌中的红彤彤的世界地图,真希望自己的手指有“消消乐”的功能……这件作品让我自己反思到世界很小,人类更是太渺小。希望也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巴塞尔太热闹了,作品多,人多。我觉得东京画廊带来的菅木志雄的作品很打动人的,它很安静、平实地在那里,这就足够了。
我觉得藏家可遇不可求。我希望藏家有自己的收藏逻辑。这样的收藏家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吧!
没错!我从来没有此顾虑。因为艺术创作是不断生发出来的,不是根据市场、行情、流行趋势设计出来的,如果自己的思考在变化,表达出来的东西也会随之改变,那不是刻意的“转型”,那是自身的蜕变。
我并没有那么自信,我经常怀疑自己。
我不覺得女艺术家更加细腻。好的艺术家都很敏感,都能准确地切中要害。女性艺术家创作的手段更多来自她们熟悉的生活和材料,那些细碎微小的视角往往呈现出强大的力量。只要不去迎合,就不会卑微。
我小时候很喜欢翻父亲书桌的抽屉,看到过一本他的大学笔记本,他在封面画了一个墨水瓶,里面插了一支鹅毛笔。笔记本里还有很多插图穿插在笔记中,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应该算是我的艺术启蒙吧。我出生在镇江,是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古城,在我的成长中遇到很多老师,他们都鼓励我,让我对画画越来越有兴趣,并且从中得到很多乐趣。因此就慢慢走上了这条路。
中国古代的艺术只能膜拜,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特点,难以超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并不是为了进入“艺术史”去创作,他们只是用当时的材料表达精神、寄托情感。
今天的我们如果创作是为了延续伟大的传统,只能是狗尾续貂。水墨只是一个材料,用什么材料并不重要,关键是艺术家是否能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这个时代,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我没有考虑过在未来的“艺术史”中的角色,正如前面我说到:世界都那么小,艺术史算什么呢?
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一切都在变化中,顺其自然吧!
荒诞的现实。俯瞰+感知。
《咫尺万里》系列,2020-2021年,9.5 × 42 厘米,水墨纸本(图片由艺术家和方由提供)
许悔之HSU Hui-Chih_月色千載一時 Moonlight Like This Only Comes Once in a Lifetime 2021 水墨、纸本Ink on paper 138.4×33.8×2.3cm ×2
于本届展会中,尊彩艺术中⼼是唯一一家将艺术家的名字显眼地印在墙上的画廊,首先印入眼帘的是“许悔之”,这个特别的名字让我驻足思索,陌生却又似乎能够意味其某种深意。在百花齐放的艺术作品中,墙上的文字符号显得格外出世,除了“许悔之”,还有“李重重”。
我的父亲是一位业余的画家,所以我从幼年时,一直是由父亲指导我学习绘画,并支持我进入艺术的正统学业。父母亲的支持,对我的艺术生涯非常重要,我自童年就非常喜爱绘画及艺术相关的事物。在十几岁时,便常自行搭车前往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参观,父母亲也购买了很多昂贵的艺术书籍让我翻阅;这一切是我投身艺术生涯最早的启蒙。在我22岁时,与先生在台北市创立了尊彩艺术中心,这是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从学习艺术到创业:代理众多艺术家、策划大型展览,近十年在世界各地参展艺术博览会,推荐尊彩艺术中心代理的艺术家……我们见证了长达30年的艺术产业发展之变。
我青少年时就一直学习美术、设计、及策展;在成长过程当中身边非常多艺术创作的朋友及师长。22岁时,创立尊彩艺术中心的初衷,是希望以自己学习的技能为学院的老师、学长姐及同学们,策划展览推广到社会各界,彼此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并能分享成果。在尊彩艺术中心稳定、扩大营业后,便开始前往世界各地的國际顶尖艺博会参与展览,逐年规划代理艺术家参与世界各地不同的双年展、美术馆参展及艺术博览会,同时进行推广。自从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进入亚洲地区设立于香港后,尊彩顺利入选参展至今第九年。我向来致力将尊彩艺术中心跨足至全球化的艺术市场,同时,全年在尊彩整栋展览馆内,策划众多艺术家个展和主题联展,逐年累积画廊的企业内涵及培养更多适合至国际艺术展会的杰出艺术家。让尊彩艺术中心国际化、深耕中国台湾地区艺术市场,是我多年来的初衷。在2023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尊彩艺术中心获得最佳的成果,我与团队都深感欣慰;这是我们累积多年的经验,即使在疫情期间,尊彩团队持续前往香港巴塞尔参展,累积市场能见度及收藏家的经营与服务。
尊彩艺术中心在香港拥有稳定的收藏家客群,疫情期间,虽然暂时无法经常见面,但是2021年疫情趋缓后,我认同欧美的防疫观念-对于疫情抱持顺其自然的看法,带领团队前往香港、配合隔离政策,参展实体大型展位。即使香港疫情政策严格,持续两年在Art Basel 展会上介绍划廊、艺术家,获得很好的效益。2018 年时,我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小型划廊:A Concept Gallery 奕思划廊,从 2019 年开幕后经历了香港最动荡的三年,至今2023年依然维持营运。我对香港的了解及关怀,让我在疫情期间不受信心影响,持续前往巴塞艺术展参展的最大动力。香港有很多的朋友及支持我们的收藏家。巴塞尔艺术展是尊彩艺术中心很重要的里程碑,拥有众多的收藏家及媒体能见度。我视香港如同故乡一般亲近,即使疫情期间 2021、2022年,心中并无任何畏惧,依然前往隔离后参与展会活动。我经营艺术事业历程中,最重要的人生观为「视有缘相聚的人都为朋友,付出关怀及维持信誉」,这是我创业以来一贯的理念。
我自幼习画,故乡是中国台湾地区的中部城市,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全世界的艺术风格有很多种类,我喜欢描绘大自然、宇宙星空、社会人文的题材;认为,艺术美学对人有益心灵健康,艺术家的哲思也为人类文明以绘画雕塑记录下不同于文字、影像的思维观点。
画廊与艺术家是双向的合作关系,我认为是平衡的,好画廊能够为艺术家策划完美的展览并打开国际市场,同时也是朋友的关系。优秀知名的艺术家,会选择能为自己建立更好的艺术成就,稳定的市场基础。具有国际视野的画廊,得选择同样企图心的艺术创作者。如此,才能有共识一起执行目标。即使展览期间没有成功,也能够再接再厉,累积迈向更好的成就。
巴塞尔艺术展的观众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以及不同的家庭;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欣赏艺术展览的基础也不同。我们一向希望能够将艺术推广至更多人能够简单了解,所以尽可能地将展出艺术品的说明,在维护展场格调范围内,让民众能够轻易地获取艺术品的资讯。
许悔之1是一位诗人艺术家,他是中国台湾文学界的代表性作家。历年来,他也从事书法及水墨艺术的创作,他的创作,别有一番文学性以及书道文字的美学。我在2022年将许悔之列为巴塞尔展出艺术家。首次展出时,便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同时也受邀参与香港艺术馆60周年的年度特展。
尊彩艺术中心是创立30年的资深画廊,历年来合作展出的艺术家,在大师名单中,都是台湾日据时期就具有崇高地位的前辈艺术家。画廊以艺术史脉络为策展主轴。代理合作艺术家大致分为三个领域——从日据时期的台湾代表性艺术家,到二战后具有国际声望的华人艺术家,再到台湾地区的当代艺术家。尊彩艺术中心忠实艺术家在艺术时尚的表现及成就。当代艺术家则视他的国际参与以及在国际展览上的评价。现代的艺术家,已经不能只是在工作室创作,需要走向全世界,了解全球议题,能够与时俱进。画廊合作的艺术家,会注重国际参展资历与广阔的思想见识。
尊彩艺术中心在连续九年参展Art Basel后,累积当地丰厚藏家人脉。本届开幕得到了非常好的销售成果,开幕首日售出现场17件作品。徐永旭售出大型雕塑及中小型作品,席德进在此次展览中成了大热门,在中国藏家中,具有高知名度和新鲜感,现场展出的五幅风景油画、水彩画皆在开幕首日售出。李重重、于彭及许悔之,在历年参展累积下客群稳定,在首日皆有三五件作品的售出。尊彩艺术中心规划大师专题区,展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陈澄波、席德进及朱德群,获得很高的关注及回应,在此次缔造理想的销售成绩,大师专区售出画作超过200万美金。首次参展的台湾年轻艺术家周代焌也有非常好的成绩,首日售出五幅大型画作,为北京藏家及欧洲藏家所收藏。台湾少数民族艺术家——尤玛达陆开幕售出一件装置作品“成年之礼”获得北京藏家收藏。由于作品深富文化內涵及特色,巴塞尔大会规划为导览团定点介绍。
P:今年展会与2018年香港巴塞尔展会的市场行情与收藏群体相比,有何变化?
本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已恢复至疫情前的市场盛况,各区的藏家占比,跟以往有些差异。疫情前的收藏家来自全球各地,欧美藏家比例占40%。疫情后的巴塞尔,藏家多数为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区……以亚洲藏家占多数,高达80%。
自从2020 年疫情开始,各地区的艺术市场走进了封闭状态,收藏家趋于保守,重视艺术品的保值性和投资价值。疫情时代,实验性、前卫风格的艺术品,乏人问津。
尊彩艺术中心旗下代理艺术大师如云,这三年我们以中国台湾大师以及各地知名华人艺术家的展览为主要的营运项目,以高单价的艺术品及少量的人力成本,维持三年间的营收,也借由疫情间访客少、活动少,画廊加强了数位行销以及提升内部网路IT的功能。
这届Art Basel,可见到香港已全面回归,人潮与资金充沛。世界各国最顶尖的画廊齐聚在此备受瞩目的舞台,画廊间互相观摩、分析,试图呈现最具特色的展位风格。
不只国际大画廊的精致展位值得观察,各区独具特色、前卫实验的小型展位,也十足有魅力。如何让自己的画廊,能在这眩目的大展馆内出类拔萃,受到关注,这样的经验,只有身处巴塞尔的展出画廊,才能体会得到。
全球华人艺术家、水墨纸本艺术,东方美学,依然是国际艺博会中,占比很大的市场要素。尊彩艺术中心将持续梳理二战后,全球华人艺术的发展脉络,更深度呈现代表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同时引荐亚洲当代艺术家作品;以尊彩的多年声誉及专业鉴赏,为巴塞尔艺术展的贵宾,提供一场高水准、不虚此行的艺术盛会。
李重重Lee Chung-Chung 回归自然Back to Nature 2021 水墨设色、纸本Ink and color on paper 69×68cm
席德进 SHIY De-jinn 夫人像 Portrait of the Lady,油彩、画布 Oil on canvas 91×72.5cm (30F)
周代焌CHOU Tai-Chun 岛屿切面-召唤日系轨迹Island Section-Summon Japanese Trails 2022 压克力彩、画布Acrylic on canvas 162×120cm
1.许悔之,1966年生于台湾桃园,现创作居住于台北。曾任台湾《自由时报》副刊主编、《联合文学》杂志及出版社总编辑。获多项文学奖项及杂志编辑金鼎奖。现任有鹿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社长、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许悔之以文学为心,投入汉字艺术的创作,诗人的感性与创作的理性融合于作品中,亦表述个人抄写佛经的体悟,以墨为核心,融合矿物颜料、压克力彩等多种媒材,呈现深刻阅读性绘画的文人风格,展现个人独特的情感内涵与当代意识。历年举办多场个人展览及参展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Hong Kong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Taipei Dangdai 台北当代艺博会、Art Taipei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2022-2023 受邀香港艺术馆特展“字由人 汉字创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