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价持续阴跌,新能源汽车如何守住阵地

2023-05-05 09:08颜媛媛
电脑报 2023年16期
关键词:碳酸锂降价电解液

颜媛媛

锂价跌破20万

去年一路飙涨的碳酸锂价格,进入2023年却突然开启了“跳水”模式,一次次跌破市场认为的价格支撑关口,在4月13日更是失守20万元/吨大关。

4月17日消息,部分锂电材料报价下跌,电池级碳酸锂跌5000元/吨,均价报18.75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跌12500元/吨,均价报14万元/吨;氢氧化锂跌12500~15000元/吨;镍豆涨1400元/吨。从最高点时的每吨60万元到跌破19万元,累计跌幅已接近7成,“白色石油”碳酸锂逐步走下“神坛”。

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业界对2023年全球锂产能过剩已有共识,但此前普遍预期价格会回落到每吨30万元至40万元。目前来看,现实的锂价下跌远远超出大家的预期。

华安证券指出,近期碳酸锂现货价格加速下跌至18万元/吨,而碳酸锂期货价格出现止跌信号,触底反弹价格上涨至15万元/吨,而随着中游去库存逐渐见底,预计5月排产回升。该机构认为碳酸锂价格或将企稳回升。产能方面,江西锂矿整治减产或停产情况,且因碳酸锂加速下跌,材料厂采购谨慎多持观望态度,库存低位。中长期看,锂资源供需仍存在缺口,锂资源企业仍能享受锂价高位的利润,锂板块高业绩低估值,建议关注锂资源自供率高,低成本稳定产出且持续扩产的优质锂标的。

供应链全线杀跌

锂矿何时能够止跌?根据Mysteel团队统计,从正极材料的4月排产量计算,4月碳酸锂需求量为3万-3.2万吨,而从供给量看,满足3万-3.2万吨的供给,还需要看江西锂云母生产碳酸锂的成本……预计4月锂盐价格仍将下行,寻求15万元左右的成本支撑位,而锂矿石的下跌也带崩了其他新能源电池材料。

六氟磷酸锂价格方面,据SMM现货报价显示,在2022年,六氟磷酸锂于2022年3月8日冲上其历史高位59.9万元/吨之后便因下游需求疲软、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一路下行,除了在第三季度之后因碳酸锂价格回暖,拉动成本短暂上行外,在2022年12月份,又因下游需求疲软,六氟磷酸锂现货报价随着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的回落而再度进入下行通道。

事实上,本轮原材料降价已经波及全产业链——正极材料领域,由于订单量减少加上锂盐价格下降,致使电池级磷酸铁锂价格降低幅度超过10%,中高镍三元材料价格下降3%左右。

负极材料领域,新建石墨化产能集中投放叠加新型厢式炉工艺应用比例上升,供需松动下石墨化加工费逐步下滑。上游焦类价格同步下降支撑下,部分负极材料也给出了5%的价格降幅。

电解液领域,2022年电解液及上游原材料产能加速释放,其中,六氟磷酸锂新增投产超8万吨,VC新增投产超2万吨,电解液市场新增产能超35万吨。近期,六氟磷酸锂价格下降至20万元/吨,相较12月下降达到20%,电解液降幅在4%-7%。

此外,从供需来看,磷酸铁锂产业链、负极材料产业链以及6F、VC、PVDF等随着行业扩产项目的投放,在2023年有效产能利用率將进一步下滑,供给过剩的情况加剧。随着重要原材料价格的杀跌,动力电池成本走低已是大势所趋。

新能源车企主动降价

上游材料价格全线下降正在进一步降低动力电池成本,基于签单采用价格联动方式,预计动力电池降价已经箭在弦上。

实际上,吉利几何汽车、沃尔沃汽车和奇瑞新能源汽车等纷纷宣布下调在售车型售价,厂家直言降价原因为受惠于“新能源原材料价格回调”,最高回调幅度达到1.3万元/车。

刚刚进入4月份,吉利汽车旗下新能源品牌——几何就宣布提供补贴:由于新能源汽车成本下调,开启回馈活动,最高可补贴13000元,活动时间为4月1日至4月30日。此次参与活动的车型有几何E、几何G6、几何M6三款车型。具体来看,吉利几何E系列最高补贴幅度为10000元;几何G6系列和M6系列最高补贴幅度均为13000元。

无独有偶,3月30日,沃尔沃汽车官方宣布,2023年4月1日至4月30日期间,旗下S90、XC90、S60、XC60以及XC40(燃油版)等多款车型将有购车补贴活动,总额预计高达2亿元。

同期,奇瑞新能源汽车也宣布了官方降价消息。奇瑞新能源方面表示,公司于2023年3月27日零点起正式调整旗下车型官方指导价,最高回调幅度9000元。

显然,随着上游供应链价格的走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价格战已箭在弦上……

猜你喜欢
碳酸锂降价电解液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碳酸锂的提纯装置
7月我国碳酸锂进口量同比涨108%,均价同比大涨878%
不降价,不促销,业务员仅3人,他们一年却能卖出虾苗50多个亿
平行流铜电解液净化一次脱铜生产实践
2019第一波饲料降价启示录
Albemarle锂业拟大幅提升产能
玉米降价与结构调整
用高纯V2O5制备钒电池电解液的工艺研究
硫酸锌电解液中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的测定
碳酸锂对欧盟电动汽车行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