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满 艺
中文为母语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
▶建筑大师——杨延宝
◀钱钟韩——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华西神探夫妻吴梅筠和吴家馼
我国高校名人档案建档工作最早可追溯至1984 年,南京大学首先开始建立“名人全宗档案”,此后,高校名人档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拉开序幕。目前,我国高校名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参与建档高校数量较少、尚未建立统一管理制度、归档范围不够系统完备、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等,本文在梳理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助力高校名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入推进
名人档案是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更兼具育人功能。名人档案中包含的照片、书稿、文集、证书等,是学校历史发展的珍贵原始记录,蕴含着一代先生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与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高校名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学校尊重历史、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表现,是不忘初心、代代传承的大学精神所在,更是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的必然要求。
1984 年,南京大学率先开始建立“名人全宗档案”,自此拉开了我国高校名人档案研究的序幕。[1]目前,高校名人档案的界定尚未统一。本文探讨的高校名人档案是指自建校以来,在高校历史发展中具有突出贡献和较大影响力的著名人物档案,包括该著名人物成长中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材料,如书信、手稿、讲义、照片、证书等。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名人档案的收集与利用,有效填补了学校历史发展脉络中的细枝末节,从个人角度映射学校与时代发展的背景,其中蕴含的拼搏与奋进精神,为后代学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应“拓展档案资源收集范围,鼓励开展口述材料、新媒体信息的采集,优化馆藏档案结构,加大档案征集力度。”[2]对高校而言,应将名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纳入发展规划,进一步拓展归档范围,丰富馆藏内容。
在中国知网中以“高校”和“名人档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37 条结果,剔除2篇期刊要览,共计235篇。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共98 篇,其中学位论文7篇,期刊论文89 篇,会议论文2 篇。经过梳理与分析,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校名人档案”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名人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如付晓娇在《高校名人档案的收集整理及其教育价值研究》[3]一文中梳理了高校名人档案的征集范围,包括革命先辈、杰出校友、高校名师和优秀管理者、到访高校的著名人物。苏雅澄在《高校名人档案收集工作的策略研究》[4]一文中阐述了高校名人档案收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如缺少相关的制度保障、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以被动接收为主、对名人档案缺乏系统认识。
二是高校名人档案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研究:如王立媛、刘爽在《高校名人档案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研究》[5]一文中列举了高校名人档案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仝宁宁在《高校名人档案开发利用研究》[6]一文中指出我国高校名人档案开发利用中存在档案开发主题单一、公众参与渠道较少、开发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了跨界合作、适当解读档案内容等解决措施。
三是以某一所高校为例,研究名人档案建设途径:如贾文丽、潘玉珠等在《学科发展视域下高校科技名人档案建设——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7]一文中,分析了高校科技名人档案建设的意义,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通过文献梳理,目前学术界对高校名人档案已有一定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高校名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研究尚且较少,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入手,通过梳理高校名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能对高校名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有所助力。
南京大学于1984 年开展高校名人档案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建立了名人档案全宗,制定了《南京大学名人全宗档案管理办法(暂行)》[8],对建档对象、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整理流程和开发利用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云南大学校史网开设了“人物风华”专栏[9],图文并茂地展示了81 位著名人物生平,包括历任校长、书记,云大名师和知名校友。制作了《云大老教授访谈录(一)》《花逝——献给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牺牲的云大英烈》等音像片。四川大学档案馆官网上设有“故事川大”栏目[10],详细介绍了川大历史上数位著名人物,如“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华西神探夫妻吴梅筠和吴家馼、馆藏档案里的弃理从医名中医——李斯炽等,展示了生活照片、履历表、感谢信等诸多珍贵档案材料。除此以外,山东大学、同济大学等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名人档案建档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名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规范性、系统性,开发利用的深度方面仍有亟需改进之处。
经过电话调研及梳理,目前,我国建立名人档案全宗的高校较少,大多数高校尚未开展这一工作。从电话访谈中得知,部分高校尚未意识到名人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著名人物是高校独有的珍贵财富,围绕著名人物学习、生活、工作而产生的一系列档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育人价值。建立名人全宗档案不仅能丰富学校档案馆馆藏,实现档案资源多元化,也能为学校教学科研、编史修志、对外宣传等工作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通过深入挖掘名人档案信息资源,回望历史,宣传名人事迹,讲述奋斗故事,还能促进学校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部分高校囿于人力资源缺乏,无法抽调人手专门负责该项工作。近年来,各单位陆续开展人事档案专项审查工作,高校档案馆校友遍及各行各业,因此需要为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校友提供缺失档案材料,档案查阅及提供利用工作耗费了大量人力和时间。加之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档案数字化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工作从调卷、扫描、装订、检查到入库上架,也需要高校档案馆抽调专门工作人员,而各高校普遍存在档案馆人员配备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许多高校尚未开展名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经过文献梳理与实践调研,各高校建档对象不同、开展方式不同、开展程度不同、取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与尚未制定统一管理制度有关。从1984 年我国开展高校名人档案建档工作开始,各高校始终处于各自摸索阶段,国家层面或学界层面,始终未有统一的规定与要求。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参差不齐的建档成果,各不相同的建设理念,为下一步校际共建共享带来了极大困扰。以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为例,2020 年12月12日,国家档案局局长陆国强签署国家档案局第16 号令,公布《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11],明确了工作原则、职责任务、归档范围、整理方法等,为各级各类档案馆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提供了指导,为开展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建档及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名人档案不同于高校其他类型档案,其与著名人物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息息相关。利用名人档案讲好高校历史故事,首先要尽可能齐全、完整地收集著名人物成长中各个阶段、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这为高校名人档案收集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目前,各高校收集的名人档案多局限于该人物在本学校、本阶段形成的档案材料,对其幼年学习、成长经历,调出后工作经历,退休后暮年经历涉及较少,因此很难全面反映这一人物的成长、发展过程。
高校名人档案开发利用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如展览、陈列等,南京大学举办了“璀璨珍珠缘起大地——赛珍珠诞辰130周年图片展”“校园里的拉贝故居——纪念约翰·拉贝诞辰140 周年”,东南大学档案馆官网上开设了“建筑大师——杨延宝”“钱钟韩——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等专题展览,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执掌交大十四载 一生报国终不悔——纪念黎照寰校长诞辰130 周年纪念特展”“心系‘南洋’:福开森与成长中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等专题展览,图文并茂展示了这些著名人物的故事。展览与陈列作为档案传统开发利用方式,具有成本较低、操作简单、形象直观等优势,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对档案利用的需求日益高涨,传统的实地陈列与展览难以满足跨时间和跨空间维度的利用需求。
统一的制度是标准化建档的保障,也是规范建档成果、实现校级共建共享的前提。当前,亟需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建档对象、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整理流程、工作职责、开发利用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其中建档对象可以适当灵活,由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经校务会统一讨论决定。各学校可参照制定本学校的管理办法,在确保流程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校实际适当调整。制度先行是高校名人档案信息资源规范化、系统化的必要前提,为建档工作提供了指导,使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能有效保证收集工作齐全完整,改善建档成果质量,为后续深入开发利用名人档案信息资源打好基础。
名人档案因其独有的特性,不同于传统的档案类型。因此,做好名人档案建档工作,需要遵循该人物的成长轨迹,按照时间及空间变化,按阶段、分层次进行全方位收集。收集内容不仅包括该人物成长中形成的照片、文稿、奖状、影像等,还应包括周围亲友、老师等重要社会关系对该人物的回忆、印象和与之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珍贵材料。对于已经去世的著名人物,除收集其生前的材料外,还应与其家人、学生、老师等进行访谈,采用口述史方法,采集珍贵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弥补现存史料不足的缺憾。通过对其全生命周期原始材料的收集、整理,才能更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一著名人物。
名人档案内涵丰富,史料价值突出,因此,开发利用不应局限在展示其照片、手稿本身,而应充分挖掘这些原始记录背后的故事。珍贵照片由何人所拍,拍于何时,所为何事,对应的时代背景和学校发展背景如何,通过挖掘以上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手稿形成于何时何地,当时该学科的发展如何,在学科发展中起到了何种作用等。名人档案的形成特点决定其隐含价值远远大于表面价值,因此,对名人档案的开发利用不应局限于表面,传统的陈列展览仅为冰山一角,不足以展示档案的深层价值。通过制作人物访谈录、为照片和手稿制作讲解音视频、运用动画技术、VR 技术情景复现,让尘封的记忆真正活起来,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给予受众强烈的代入感,讲好档案背后的故事,重现峥嵘的奋斗征程。
名人档案的形成特性决定了其存址的分散性,在人物成长过程中,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其资料形成、保管主体也不尽相同,加之时间久远,许多珍贵资料在辗转搬迁中四散零落,对档案收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其资料收集需要跨校,甚至跨省合作,因此,建立名人档案全宗需要联合高校、社会及个人多方力量,如高校档案部门、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档案馆、图书馆,该人物成长各阶段的师生、校友、亲友等均是名人档案的收集主体。跨界收集能够有效确保名人档案的齐全完整,便于系统展示、挖掘名人档案信息资源内涵,提高名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体水平,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其育人功能。跨界收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发动社会力量,拓宽收集范围,使高校、社会各界和个人均能通过网络平台上传相关档案材料,通过后台审核及整理,直接形成电子档案,避免跨省奔波,减少人力物力资源浪费。
高校名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馆藏内容、挖掘红色基因、发挥育人功能、传承学校精神、构筑“高校记忆”的必然要求。高校档案部门应充分认识名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完善收集范围,构建共建共享平台,使名人精神代代传承,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