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吧》热播,年轻人为什么会喜欢“种地”综艺

2023-05-04 22:33谢宛霏郭超豪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种地农耕年轻人

谢宛霏 郭超豪

当10个18-25岁的城市小青年在142.8亩的土地上,播种、灌溉、施肥、收获……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近日,一档以直播种地为主题的“泥石流”综艺节目《种地吧》悄然走红,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拿下微博综艺话题榜榜首,播出116天后,收获豆瓣评分8.7。

这是一档以“种地”为聚焦的大型劳作互动纪实节目。节目组在300多个报名选手中面试了200多人,又从中挑选了30位年轻人进行真实的秋收试拍,最终选择了10位年轻人组成“种地小队”,在190天时间内踏踏实实地耕耘起142.8亩土地,他们从播下一颗种子开始参与劳作全部过程,带领观众一同见证稻谷发芽、生长、抽穗、灌浆直至收获的全过程。

回溯万年中华农耕文明史,小农经济在我国占据了长时间的主导地位,孕育出中华民族对于土地的深沉情感,农耕情怀已经深深地烙印于中国人的基因之中。迈入新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荧屏上,“三农”题材的影视剧佳作频出,但是至今没有一档综艺节目真正地做到了扎根于土地。《种地吧》精准地切入“种地”这个大部分年轻人相对陌生的话题,并将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等国内外时事政治关注的话题融入其中,用“青春”和“土地”碰撞出了一档全新的、真正意义上的劳作纪实性综艺节目。

这个节目组是来真的,为了保证耕种的效率与专业程度,让这群年轻人不仅系统学习了农业基础知识等文化课,还进行了医疗救护、消防安全、厨艺、木工、瓦工等生活技能实操培训,甚至有人考取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

但这些年轻人的“临时抱佛脚”肯定经不起土地的考验。因为农事经验缺乏错误频出,不听师傅劝阻造成机器损坏等,这群年轻人不免引起了网友的质疑。有网友认为,这些“查无此人”的艺人们是在刷存在,纯作秀。

直到这10个青年用6天时间收割了100亩的水稻,经历37次收割机陷泥、48次农机维修后,收割了8块农田的水稻,收获了62.66吨稻谷;收割后挖泥巴开沟排水,跳进排水渠用手通渠、雨夜搬运30吨化肥。节目用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了这10个年轻人的坚持和认真,还原了种地的“酸甜苦辣”、农村生活的原汁原味,才打破了“作秀”的质疑。观众在节目中感受到了农民的不易,看到了农作的艰辛,对土地的尊重也油然而生。

不仅如此,现代化的农技农具、航拍视角下的美丽乡野,也打破了大众对“种地”的思维定式,展现了农业现代化的新农图景。这些年轻人从徒手收割到使用小型自动割捆机、大型收割机,无人机快速播种等,农具的效率逐级提升,也让大家看到了青年返乡给农村带来的改变。

“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丁亚冬认为,这档节目表达了尊重土地、爱上土地的情怀,引领年轻人沾点泥土,真正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在节目先导片,《种地吧》围绕“种地”的话题,提出“为什么要种地”“为什么是年轻人种地”等问题,并从“粮食安全”和“认真做好一件事”两个角度进行了解答。

粮食来之不易,是每个人都能说出的话,但关于粮食的生长,我们却知之甚少。在城市化进程中,乡野土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视野中淡出,农耕文化正面临着消弭的危机。《种地吧》想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个直接或间接参与耕作的年轻人,接近土地、感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带给人的踏实感,从而更加深切地理解我们生存的世界,燃起对生活、对生命的热情。

在完成水稻收割后,“種地小队”成员李耕耘感慨说:“真的是前所未有的踏实感,让我整个人感觉自己是在好好活着,我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么,干了什么,不用去想太多。”同伴赵一博也表示,“我现在觉得浪费粮食是最大罪名。我们这代人可能很少去了解到,每天密切相关的这个土地,是什么样子的,就一直在东忙忙、西忙忙,一直没有沉下来去用很长的时间做一件事情。”

可见,走进田间地头,付出相应的汗水并得到收获的回报,让“种地小队”加深了对“粮食安全”的认知,更由此感受到了人生的确定性。飞行嘉宾张绍刚也认为,参与这档节目不仅能给“种地小队”带来种地技能,还教给他们为人处世和人际沟通的方式,让他们学习如何在一个团队里生存、如何面对困难,以及如何挑战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

在这群跌跌撞撞的少年身上,人们能够看到许多年轻人身上的共性,如因未知前途而焦虑、在忙碌工作中感到空虚、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强烈落差、基础生活能力不健全等。也因如此,观众能借助他们的视角,发掘“认真做好一件事”的宝贵意义,思考如何构建自我人生的秩序感。

正如网络热梗所言,“真诚永远是必杀技。”《种地吧》用返璞归真的农耕生活,对迷茫未知的人生难题和躺不平又卷不赢的精神内耗进行了消解,传达出立足于土地的朴素价值观。观众可以从中获取心灵的净化和积极的生活动力,所以能够产生普遍的精神共鸣。

来源:《文汇报》《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种地农耕年轻人
种地钓鱼
智慧农业看“屏”种地
农耕旧事十二韵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农民工月均收入超3000元,怪不得种地的农民少了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