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呈现出内容更丰富立体、方式更灵活多样、对记者业务能力要求更高等特点。文章运用案例法梳理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特征,具体表现为信息载体多元化、新闻信息海量化、新闻传播互动性增强,以此特征为依据分析新闻采写现状,发现随着媒体融合,新闻业务流程整合与重组步伐加快,记者由原来只负责向本单位(部门)提供新闻稿转变为向传媒新闻中心供稿;记者利用媒体融合技术优势和信息多元发布优势,从全局性、整体性视角还原新闻事件、丰富新闻内涵,新闻内容更加丰富立体;数字技术所提供的新闻素材采写和回送条件,在大幅度提升新闻采写效率的同时使新闻采写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新媒体时代对记者个人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基于此,文章从牢记责任、探求深度融合之策的意识创新;着力建设适应全媒体传播态势、传播规律、传播需求的新闻生产流程体系的流程创新;秉承“深度融合,移动先行”的理念,用好、用活新闻系统数字技术的技术创新三个方面提出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的优化策略,以期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采访;写作;优化
中图分类号:G206;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4-0110-04
新闻采写是新闻传播的基础,也是新闻媒体发挥社会功能的核心环节[1]。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呈现出内容更丰富立体、采写方式更灵活多样、对记者业务能力要求更高等特点。本文提出要基于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特征的准确把握,明确辨析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的新特点,从意识创新、流程创新、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写好新篇章。
(一)信息载体多元化
随着多种终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多重要素驱动下,媒体融合逐渐形成更高质量的组织架构、产业功能、技术格局、技术与内容深度融合、虚实相生的智能技术应用的态势,信息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2]。
首先,新闻资源逐步向流量、数据资源聚焦。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报告》显示,在媒体融合进程中,新闻媒体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融合路径,积极实施以“中央厨房”建设推动媒体生态体系建設战略举措,媒体融合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成效。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客户端粉丝量均在亿级以上,融合传播效果位列2021年网络媒体发展排行榜TOP10的前五,进一步巩固了媒体融合发展引领者、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标杆的声誉。
在2021年网络媒体发展综合表现TOP10中,中央媒体和商业媒体在榜单中各占五席。这也说明,在引领网络媒体社会价值持续创新方面,中央媒体主流权威优势凸显,是时政、经济、国际、军事等新闻资讯的主要载体,但在用户运营、市场推广、平台服务等方面,前者不如后者[3]。
作为市场化的产物,商业媒体新闻客户端倾向于传播民生、娱乐以及社会中出现的能够引发高度关注的舆情热点事件,由于传播模式更为灵活,在新闻传播领域占有很大份额[4]。但无论是新闻媒体整体报道风格的严谨严肃,还是商业平台的灵活多变,这些都表明,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受众需求日益多样,应用场景逐步丰富,文化圈层日益庞大,用户角色逐渐多元,传统媒体一枝独秀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信息载体多元分布已成必然[5]。
其次,移动化趋势明显。手机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新闻资讯承载量最丰富的聚合类新闻产品形态[6]。《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全网用户总规模突破12亿,用户规模增长为近三年新高,人们对移动终端的需求依然在稳步加深[7]。全力打造移动客户端融媒报道产品成为传媒竞争的核心。
以中央媒体为龙头,省市县级媒体联合互动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积极推进,自有网站、客户端、开放平台和依附第三方平台的账号所推出的各类新闻具有更强大的传播力。与此同时,社交平台、商业媒体运用强大的内容生产及营销能力,凭借“智能聚合”“智能推荐”“阅读变现”等利器,凸显媒体属性,增强用户黏性,同时也在进一步加快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布局,吸引巨量粉丝[8]。
(二)新闻信息海量化
传播速度加快,在极大满足民众便捷获取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需求的同时,良莠不齐的新闻信息也大量涌现,新闻泛化现象已不可避免。在媒体融合传播格局中,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播通道融合,既有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的同一性,又有根据各自需要传播不同信息的差异性。除主流媒体提供的新闻资讯外,自媒体、用户也在积极参与新闻生产与推送,海量信息在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信息需求的同时也造成新闻同质化严重和信息过载[9]。
(三)互动性增强
媒体融合时代,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VR等尖端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各媒体在智能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积极创新。比如,新华社客户端3.0版本的便捷多媒体采集,宽带网络现场信息实时回传,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实时发布个人观点,既可以纵向与新闻发布者交流,又可以横向与其他受众展开同步互动,新闻体验显著优化[10]。再如2019年,央视与百度公司合作开发的AI智能机器人“小白”“小度”首次亮相并参与两会新闻直播。“小度”不仅能对所搜索到的全网文章、网友评论加以智能分析,还能与两会记者现场互动问答,按照收看直播观众的要求预测总理记者招待会的热词,形成传播爆点,全网浏览量达到l3亿次[11]。2022年两会报道现场,央视利用“5G+4K/8K+AI”信息技术,多视角捕捉发布会现场信息,用户打开客户端可随时进入会场,沉浸式直播方式吸引了18万人次观看[12]。
(一)新闻业务流程的整合与重组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新闻媒体按照“内容生产、平台运营、全域传播、交流互动”工作原则先后进行了几轮次的流程重组。不同新闻媒介已并存于本地区的传媒集团之中,隶属原新闻部门记者的职责也从原来单向、一对一的,如报纸记者优先向报纸提供新闻稿件、电视台记者优先向电视台提供新闻稿件转变为向传媒新闻中心提供新闻稿件[13]。
媒体融合背景下,记者经常会遇到同一新闻事件需要分别在不同平台同期推出的情况,基于不同媒体新闻发布渠道及受众,记者提供的新闻稿件也需要有针对性,不能一稿通用。如提供给报纸的新闻稿件,尤其是用于刊登在头版上的新闻必须是优质文稿,以对文字的字斟句酌保证所提供的新闻稿结构严谨,语句规范,合理、简练、准确,确保新闻严肃性。提供给电视台的新闻稿件,在满足新闻稿基本要求如新闻六要素的基础上,还要考虑音像传播特征,注意声像对应,保证所提供的新闻产品是内容与音像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电视新闻。相较于纸媒和电视媒体,提供给新闻客户端的新闻要突出快捷、灵活的特点,在形式内容上力求新颖别致,运用全媒体技术,以“文字+图片+视频+场景”的方式最大限度捕捉新闻要素,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式还原新闻现场,并设置相应话题吸引受众,进一步增强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14]。
毋庸置疑,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业务流程整合与重组打破不同媒介介质壁垒,让记者在短时间内通过对新闻信息的整合,快速完成对新闻事件的筛选、确定新闻选题等,这同时也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致力于根据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特色采写形式多样的新闻稿件,以满足不同平台的需求。
(二)新闻内容更加丰富立体
在传统新闻报道中,呈现给受众的基本上是依据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顺序展开的新闻事件,因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加持,记者大都只能采用有一说一的方式取舍新闻素材,缺乏对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挖掘。如果要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更为全面的报道,提炼其中蕴含的社会意义,只能采用拉长新闻报道时间的形式,如系列追踪报道、加写新闻评论等,这种报道模式在纸媒时代尤为突出。广播、电视出现后,音像技术的运用使新闻报道有了很好的改善,不仅新闻事件的现场感突出,新闻媒体的态度也可以得到同期展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央视的《焦点访谈》[15]。但这种新闻采写所秉持的依然是“我写你看”的传统,受众单方面接收新闻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改变。
融媒体时代,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新闻内容提供了从单一到丰富、从平面到立体转变的外部环境。传统新闻擅长围绕主题性、客观性、真实性等新闻事件报道,却不擅长将造成问题的原因、背景、民意以及解决之道揉入报道中。融媒体时代,这一不足得到根本转变。许多记者利用媒体融合所提供的技术合成优势和信息多元发布优势,将单独的新闻事件放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与社会因素相关联,从全局性、整体性视角让大众更为深入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并通过客户端与受众对事件本质展开讨论,进一步解析事件真相、传递主流价值观。这种在最大限度还原新闻事件的同时,融入新闻内涵的采写理念越来越为新闻记者所重视,并得到有效应用,新闻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新闻采写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新闻采写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无论是云平台提供的自动“爬取”及推送功能,还是对收录、汇聚视频新闻的支持,都给记者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新闻素材采写或回送条件。一方面,记者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终端,迅捷地获取大量新闻线索,并经过甄别、遴选,选定重点采写方向;另一方面,记者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单元将所采集的新闻资料随时上传平台,便于同行浏览、查找和选择素材。
此外,在“一次采访、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中央厨房”技术平台上,新闻采写根据新闻事件的不同关注点以及传播终端特色,灵活运用文字、图片、直播以及长、短视频相互切换等手段,对新闻热点进行全覆盖式传播。这种将情景式新闻信息植入采写全过程、最大限度还原事件现场、满足受众强烈现场感的新闻采写模式能够产生强大视觉冲击力,进而强化新闻张力。
(四)对记者个人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首先,在媒体融合互动性、体验性、交流性、沉浸式新闻传播模态中,每一位记者的每一个新闻采集点都是新闻传播流程中的信息源。记者采写时不仅要考虑新闻事件的传播需要,还要根据平面媒体、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的不同定位和特点,思考新闻稿件的使用价值,并且还要针对不同用户阅读新闻的习惯,优化采写流程,满足不同传播终端发稿需求。
其次,传统新闻的采写强调记者的文字驾驭能力。在由文字、图像、短视频组成的新新闻传播模态中,记者不仅要具备与受采访者良好沟通的能力以及优秀的文字撰写能力,还要具备摄像、录音、拍照、编程等综合编辑能力,以保证所提供的新闻产品既内涵深刻,又形式新颖。
最后,自2018年我国主流媒体采用国际领先“微服务”技术架构、集新闻APP系统全面集成的融媒体平台“智派云”,以及随着VR摄像头智能手机替代笨重电视转播車技术的成熟,创建实时回传全景式、多维度新闻现场,打造全息直播客户端成为常态。记者由幕后走向台前,在坚守传统媒体人守正职责的同时,展现多样化直播风格,营造现场互动场景成为必须。央视记者刘骁骞、浙江广电“新闻姐”、记者杨威等在新媒体平台运营自己的账号,以传播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在拓展记者采写范围、展现记者专业实力、沟通记者与受众联系等方面给我们树立了良好榜样。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新技术、新应用迅猛发展,短短几年时间,我们共同见证了信息技术、媒体表现形式、受众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日新者必日退。” 媒体变革本质上是话语方式的变革,是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提升,要着力从意识创新、流程创新、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写好新篇章。
(一)意识创新
要站在服务全局和引领时代的高度,把牢政治意识,以创新思维探索新路,顺应传播方式变革,探求深度融合之策,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
1.牢记责任所系,做强舆论“压舱石”
新闻报道是新闻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职责,要将全媒体时代掌握舆论场主动权的意识贯穿于新闻媒体的思想意识之中,贯穿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全方面。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媒体融合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压舱石、黏合剂、方向标的作用。记者要面向大局所需,坚持“内容为王”,注重内容质量,在及时性、权威性、准确性、思想性上下功夫,不断加大优质内容供给力度,书写凝聚奋进的“正能量”。
2.准确把握优化新闻采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媒体融合的整体推进,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必然要求。坚持与时代发展相融合,把脉定向、善谋善为,守牢、守好主流媒体新闻传播领域,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党和国家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
新闻业态无论怎样发展,“内容为王”始终是核心竞争力。在我国新闻媒体融合传播架构中,数字内容生产、高新视频发展、广电5G建设等新型信息传播端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电信专网、互联网已经成为用户接收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面对庞大的新闻受众群体,新闻采写工作要以创新的意识积极构建互联网思维,搭载风起云涌的新媒体,凭借多终端传播优势嵌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避免为吸引更多流量,导致信息过载、报道失实等。作为媒体从业人员,一定要冷静应对并规避这种现象。坚持“数字优先”策略,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在主流媒体融合传播矩阵中突出新闻特色,创新呈现方式,拓展传播渠道,丰富新闻内容,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情感、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给新闻媒体提供更多的优质新闻产品。
(二)流程创新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采写要以资源优化为抓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打通传统新闻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交汇点,着力建设适应全媒体传播态势、传播规律、传播需求的新闻生产流程体系。
在指挥体系上,将原来相对独立的各新闻系统融入新媒体体制下的编委会之中,统一管理协调。统筹策划采写、编辑、制作与传播等全流程、一体化运作方案,建立渠道畅通的新闻资源融合共享机制。整合业内各部门分类资源,避免重复采访、内容重复等资源浪费的现象,既要保证日常新闻的供稿,又要保证全媒体聚合运作的新闻稿件提供。新闻记者要在技术平台上统一发布新闻信息,方便各媒体依托数字技术采写系统有选取地开发适合本媒体的新闻内容。
在队伍建设上,创新人才培育方式,重视媒体融合环境下采写人员队伍的培养,打造一支集采写编能力于一身的专业化采写队伍,适应传媒环境的变化,增强新闻报道的软实力。
在新闻采写中,记者要契合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资讯多元、多层面、多渠道、多人参与趋势,从媒介形态需求出发,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升采写水平,丰富采写内容,提高新闻采写稿的使用率。
(三)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新闻采写业务获得流程优化、实现新闻网络视频化的前提。记者开展电视新闻采写工作时,一方面,要秉承“深度融合,移动先行”的理念,用好、用活新闻系统的“微服务”技术架构、融媒体平台的“智派云”数据,使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嵌入新闻采集端,实现与其他媒体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要以“互联网+”的思维看待新闻产品的制作与产出,用好、用活Photoshop、Firework、Premiere等制作软件,赋予新闻节目“有声有色”的视觉效果,通过内容和技术的双轮驱动,在增强新闻阅读性、凸显新闻主体的同时,提升电视新闻的吸引力。
新闻媒体无论怎么融合,内容永远是“王”。围绕“内容产品”,新闻采写要以提升新闻媒体传播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为方向,把“新闻采编播”作为融媒体建设的突破口,以“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传播”为目标,丰富采写主题、优化采写内容,在新闻媒体构建精干高效的融媒体中心的过程中有所作为,促进融媒体“采编融合、內容汇聚、多渠道传送,多终端一体化”工作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朱雪.信源对于新闻传播公信力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3(11):4.
[2] 杨青峰.智能化转型重塑传统媒体竞争优势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22:1-2.
[3] 澎湃新闻. 2021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报告出炉,新型主流媒体标杆确立[EB/OL].新浪网,http://k.sina.com.cn/article_5044281310_ 12ca99fde02001t3h9.html,2022-04-27.
[4] 尹晨曦.新形势下记者应如何面对媒体融合[J].记者摇篮,2022(4):158-160.
[5] 关文慧.主流媒体流行语和网络媒体流行语的话语系统比较分析[D].河南大学,2014:8-10.
[6] 蓝岚.移动新闻客户端传播现状分析[J].新闻窗,2018(6):43-44.
[7] “六大关键词”盘点202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整体市场[EB/OL].新浪新闻,https://news.sina.com.cn/sx/2023-02-21/detail-imyhmxkv1952123.shtml,2023-02-21.
[8] 沈维梅.从商业媒体平台之扩张谈主流媒体新型传播平台的打造[J].科技与出版,2021(4):46-51.
[9] 于家豪.基于消费与实践维度的新媒体感知新闻信息过载现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1:29-32.
[10] 齐慧杰,胡国香,唐颢宸,等.自主可控平台赋能建设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以新华客户端为例[J].新闻战线,2023(2):18-22.
[11] 张洪忠,刘旭阳.融媒体打造:2O19两会报道中的新传播技术应用[J].中国记者,2019(4):30-33.
[12] 李珂.深融语境下时政报道的创新探索:以三大央媒2022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J].视听,2022(10):160-162
[13] 颜若雯.媒体融合时代时政新闻新媒体传播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9):135-137.
[14] 郭宇凤.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语言的变化及特点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9):124-126.
[15] 耿晟凯.深度报道节目的发展困境探析:以《焦点访谈》为例[J].新闻传播,2021(14):119-121.
作者简介 余珊珊,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