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神仙张志和

2023-05-02 16:54杨志
书城 2023年5期
关键词:张志斜风细雨渔歌子

杨志

四岁的女儿忽然喜欢上诗词,每天在家中黑板上抄一两首,教她吟诵。一日,她说要学有美食的诗词,于是随意选了两首。一首是唐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共五首,作于张志和与颜真卿饮宴席上,以第一首最好,世人大多只知这一首。另一首,是苏轼贬居惠州时期所作《食荔支》其二:“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此诗有两首,以第二首最好,世人也往往只知这一首。这一词一诗,从小能背,不以为异,然而并列抄在黑板上以后,忽然冒出一种惊讶的“陌生”—它们怎么那么像!起初以为是错觉,但反复教孩子吟诵以后,怀疑渐渐变成了肯定,毫无疑问—《食荔支》其二是模仿《渔歌子》其一写的。

这两首诗词,从结构到立意都很像:起句,“西塞山前”对“罗浮山下”,相同;第二句夸耀美食,也同;第三句,前诗谈蓑笠,后诗谈荔枝,似乎风马牛不相干,但两首的三四句合在一起,都表达归隐之志,“不须归”对“长作岭南人”,其实还是同一意思。这样一比较,可知《食荔支》其二是一句一句紧跟《渔歌子》其一,亦步亦趋的,说是模仿之作,绝对不冤枉。只是苏轼手腕高妙,模仿不露痕迹。古人以为,此诗化用了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故人重九日求橘书中戏赠》),这绝对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张志和之于宋人,是著名隐士,几乎是“渔父”之象征;《渔歌子》之于宋人,也非冷僻之作,和者不计其数。苏轼此举,类似光天化日下“行窃”,不能不服他的艺高人胆大。

有了这个发现以后,很是兴奋,逢人便说。不料闻者虽然口称“有点意思”,但都认为“证据不足”。这我不以为然。自己写过一千多首旧诗,有些经验,从写诗的角度来说,我以为证据足够了;但从考据的角度来说,确实不算证据充分。于是去查《苏轼全集》,看能不能找到其他线索:比如,苏轼是不是特别喜欢张志和?甚至,他有没有模仿张志和的其他作品?

开始并未抱多大希望,以为苏轼既然竭力不露痕迹,怎会留下把柄?不料事非如此,很容易就在《苏轼全集》里找到了许多证据,容易得甚至让人泄气。首先,苏轼的确欣赏张志和,有谓“鲁公宾客皆诗酒,谁是神仙张志和”(《和王胜之三首》其一),有谓“爱酒陶元亮,能诗张志和。青山来水槛,白雨满渔蓑”(《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三首》其一)。将张志和与陶渊明并列,这是极高的评价。其次,他也的确有模仿《渔歌子》其一的其他作品,有诗,也有词。诗有“王孙办作玄真子,细雨斜风不湿鸥”(《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一首而晋卿和二首》其一,“玄真子”是张志和的号[玄,避讳作“元”],《全唐文》今存颜真卿《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銘》)、“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仰看云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又书王晋卿画四首》之《西塞风雨》)。也有词,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水色山光渔父家风”条:

东坡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数语以《浣溪沙》歌之云:“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山谷见之,击节称赏。且云:“惜乎‘散花’与‘桃花’字重叠。又渔舟少有使帆者。”

还有几首渔父词,虽然不是直接模仿,但显然也取其意境,兹不录。上述诗词大多作于东坡贬居黄州前后,比作于贬惠州时期的《食荔支》早十多年。可见模仿《渔歌子》其一,苏轼早有“前科”,而且不止一次。

平心而论,上述作品委实一般。虽然东坡已是大诗人,但如何模仿《渔歌子》还是缺乏经验,“斜风细雨”四个字被反复扒用,亦非高明。钱锺书《谈艺录》之《王荆公改诗》条,评苏轼的政敌王安石,曰:“又有一节,不可无议。每遇他人佳句,必巧取豪夺,脱胎换骨,百计临摹,以为己有;或袭其句,或改其字,或反其意。集中做贼,唐宋大家无如公之明目张胆者。”此论甚有道理,我们还可再作发挥。其实,大诗人的高明,不一定是有原创性,也不一定是悟性过人,一学就会,也可能是于他人集中反复“做贼”,屡败屡犯,不断揣摩,不断变化,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变成“老贼”,并将之“以为己有”了。苏轼也如此。他贬居黄州,始于元丰三年(1080),贬居惠州,始于绍圣元年(1094),也就是说,他十四五年间不断揣摩《渔歌子》其一,“或袭其句,或改其字,或反其意”,最终,正如奥登评价里尔克所云—“他经过十年的沉默,工作而等待,/直至在穆佐显了全部的魄力,/一举而叫什么都有了交代”。写成《食荔支》,在苏轼当然不算“大魄力”,却也是多年揣摩张志和的一个“小交代”。我们不能轻视这类“小交代”,因为学习总不会白费,大量试错经验的积累,是苏轼始终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基础。由此,我们可窥苏轼的学诗之道。

可作对照的另一例,是李白之于崔颢。李白喜欢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今存两首仿作。第一首是《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这首不算太好,知者寥寥。第二首是《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虽然不如《黄鹤楼》,但已然炉火纯青,是唐诗选的必选作品。可见,李白跟苏轼一样,也是锲而不舍,越学越“贼”,最后给出一个“小交代”的。只是《登金陵凤凰台》的模仿痕迹太明显,不像《食荔支》其二那样,既跟原作旗鼓相当,又瞒天过海,故略输一筹。

最后,知道了《食荔支》其二模仿《渔歌子》其一,也让我们对它的意蕴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苏轼晚年有《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州都是他落难之地,而在黄州和惠州,他都写了模仿张志和之作,这不是偶然的。在这首诗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作为退隐象征的“渔父”张志和(我们也可理解为“耕夫”陶渊明的另一化身);在“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背后,是苏轼“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夜归临皋》)的隐痛。

二○二三年三月九日

猜你喜欢
张志斜风细雨渔歌子
傅卫国
《渔歌子》改写
张志
渔歌子
——宋朝的乡村闲谈
渔 歌 子
养生漫画:持之以恒
大葱栽培技术
渔歌子
老家的葫芦枣
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