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威 唐炼 胡翔宇 杨水金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思政教育的现实依据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文化学为视角,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对策。研究认为国家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当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体育本身所具备的独特德育本质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依据。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不够重视、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单一、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方向,而课程思政则是将“立德树人”之教育理念具象化的有效方法论,是摆脱高校思政教育的“孤岛化”困境,是形成高等学校思政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是指所有的非思政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1]。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说明了高校各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同样昭示着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应当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之中,肩负起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任。然而,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形成完善的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利于“大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的发展,更不利于大学生体育与德育的协同发展。剖析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课程思政理念为视角,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现实依据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究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发展对策,旨在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大学生体育与德育协同发展。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依据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首先,国家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要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相关部门多次出台政策文件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3]。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可见,将思政教育融入公共体育课程在内的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已成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其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意识形态问题对课程思政呼唤的应然。随着时代发展,社会上衍生出诸多不良诱因导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发生扭曲。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受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把读书、学习的目的狭隘地定位在“获取文凭,取得就业敲门砖”上,忘记大学生服务社会、振兴民族的使命和担当[4]。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触世界范围的各类不良信息,部分扭曲道德标准、颠覆爱国信念的信息逐渐蚕食着当代大学生。思想冲击下大学生的诸多问题无不凸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缺位,导致高校思政课程陷入“孤岛化”困境。而课程思政的出现形成了高校“大思政”的格局,统筹高校所有课程协同育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此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无疑是大学生意识形态问题对课程思政呼唤的应然。
最后,体育的内生特质赋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思政教育的先天优势。“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与德育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体育从本质上有着德育功能,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良好途径。另一方面,相较于高等学校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多是通过说服教育、明悟道理,以“知”为主、少有实践体验的形式开展课程思政,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能够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体育运动实践之中,做到“知行合一”[5]。体育课程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在练习中通常需要多人合作,有着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基础与优势,能够将诚实守信、热爱祖国、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等思政内容通过身体实践活动更好的内化为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因此,无论是通过体育运动实践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意志品质,还是通过直接沉浸于中国运动健儿夺取世界冠军的胜利时刻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都证明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实现课程思政“知行合一”的良好实践平台。
2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由于课程思政理念于近几年才逐渐普及,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就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而言,在高等教育中长期以来始终面临着边缘化困境,导致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较为迟缓,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与矛盾的产生又反过来阻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思政转向由此陷入恶性循环之困境。因此,只有真正追本溯源,深入剖析问题症结所在,才能摆脱高校公共體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矛盾。
2.1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不够重视
高校体育教师是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主要实践者,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高校一线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态度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能否良好发展。然而,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不够重视,有学者对南京四所高校的各学科专业课任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74.4%的教师单纯从事专业教学,仅25.6%的教师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有高达87.3%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自己的工作职责[6]。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体育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内部主观动力与外部教学环境不足。在主观动力方面,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与知识结构较为固定,再加上缺乏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相关培训与激励制度,导致体育教师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观意愿与动力不足。在教学环境方面,由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在公共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体育教师较少,尚未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氛围,同样制约着高校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
2.2 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单一
德为土壤,体为根基。以体育运动为教学内容的大学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是课程思政的最佳载体。但是由于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导致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存在教育内容单一、教学设计简单等问题,非是融合而是片面的结合,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而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虽然体育课程具有先天的德育优势与条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始终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较少专门针对思政教育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在对思政元素的运用方面仍处于浅层阶段,没有深入挖掘体育相关的思政元素,导致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单一,教学设计方面仅仅是简单的将思政内容与体育课结合而不是深入融合。其次,当前课程思政理念的普及与建设多是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开展,较为缺乏专门的课程思政教育培训,导致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不够准确,例如简单的在体育课上播放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相关视频等,将思政内容与体育教学相割裂,难以充分发挥“知行合一”实践平台的真正作用。
2.3 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
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评价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另一部分则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而这两部分的评价体系均不完善。首先,在对学生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学习效果评价方面,传统体育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常以运动技能考核、课堂表现等为标准,以量化的考核内容为依据,但是思政教育内容的学习效果更倾向于意识形态层面的转变,无疑难以被量化,而纯粹的定性评价同样无法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学习评价方式多采用要求学生拟写学习心得的形式,甚至许多教师并未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不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其次,在对教师体育课程的思政内容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同样不完善。教学质量好与坏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缺乏对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与监督激励制度,不利于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自我发展与提升。
3 文化学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无论是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还是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为出发点,都昭示着高校体育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高校体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必然要以公共体育课程为基础,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要开展好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好体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则率先应解决好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人类数千年来的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文化传承的过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作为一类意识形态文化,其实施需要依托一定的文化情境(如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7]。因此,以文化学为视角,以矛盾产生的根源为依据,转变高校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增强高校體育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以及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等是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3.1 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文化素养,提高其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观意愿与能力
育人先树己。增强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关键在于要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综合思政育人文化素养[8]。因此,各级部门应积极开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学培训,例如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各高校体育部门以本校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专门研讨,组成课程思政建设教改工作组,共同进行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与运用,定期进行教学方法、内容与手段方面的交流等。除了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提升,体育教师还应增强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基本理论知识,从文化理论到实践、从政治思想到教学能力全面提高。
并且,还需要转变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高其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一方面,高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应积极宣传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相关讲座,制定专门的针对课程思政研究的奖励制度与教研教改课题项目等,增强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观意愿。另一方面,各高校体育学院、体育部门等应积极开展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专题宣传,自上而下、由广泛到专门的提升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引导、鼓励一部分教师率先在公共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营造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研教改氛围。最后,学校、教务处以及体育相关管理部门应要求教师重新制定统一的包含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在制度层面督促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增强其改革意愿。
3.2 课内外一体化营造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的本质属性赋予其思政教育的先天优势。体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丰富,如诞生于抗战革命时期的红色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体育文化等等,各种体育文化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并且,体育文化育人以体育运动为依托,能够真正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将体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实践活动、文化宣传、志愿服务等形式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既能够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还能够落实“三全育人”改革,形成全方位育人,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情怀等。因此,可以利用体育文化的丰富形式与内涵摆脱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单一的困境。
首先,要开发能够融入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例如与红色体育文化相关资料、古代中国体育运动中蕴含的礼仪文化以及近代以来形成的各类体育精神等。其次,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蕴含思政元素的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课程内外。在体育课程内,设计与红色体育运动、古代体育礼仪等相关的热身游戏,将体育文化融入到基本部分的练习之中。在课程外的课余体育比赛、课余体育锻炼中,体育竞赛之前组织参赛者与裁判等相关人员,宣传体育礼仪的重要性与基本行为规范。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与体育文化、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课余时间组织体育文化相关宣传讲座,以此来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从而开展思政教育。
3.3 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关键在于相应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而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需要[9]。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应对教师体育教学的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设立等级制度,作为教学考评的重要内容。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面,要以“知行合一”为评价依据,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将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学习效果作为学生期末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4 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上的各类不良诱因不断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仅靠单纯的思政课程已无法及时有效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而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孤岛化”困境。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开展思政教育的先天优势,必然要摆脱困境,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从文化学视角探索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进而形成体育与德育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如此,才能在“大思政”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长期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泽媛.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与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2):89-94.
[2]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05-2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7-02-27.
[4]凌晓青,陈丽鸿.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价值体现[J].西部学刊,2019(19):76-78.
[5]胥春华.“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思考[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02):80-83.
[6]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54-55+70.
[7]高军,王岩龙.课程文化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文化性分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12):32-34.
[8]元善喜,彭雪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83-84.
[9]韩冰.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38(03):69-72+78.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工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文化育人项目:“德寄于体,体以育德——体育文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体育运动提升新时代学生德育的干预原理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XSP22YBC486)”;2021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融入德育教育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C0564)”;2022年湖南工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课程育人育人项目:“以体育人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