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非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发展航空工业成为新时代的课题。
1951年,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70余年的不懈奋斗,实现了从飞机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生产制造了一大批国家亟须的重大装备。
2023年,备受关注的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航史馆以“航空救国”“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为主线,通过大量历史文献、珍贵文物和实物等,全景化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巨大成就。
在新中国航空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中,涌现了一批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也制造了一批批符合时代任务需求的经典机型,让每一位航空人如数家珍。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航空工业发展史上那些闪亮的明珠,重温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明星机型。
雅克-18是苏联雅克福列夫设计局于1946研制成功的双座初级教练机,1950年7月19日,苏联政府同意将该机及其发动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1954年7月11日,第一架初教5飞机首次试飞,后经国家試飞委员会鉴定合格。1954年8月26日,彭德怀批准初教5投入成批生产。初教5的研制成功是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转向制造的标志,是我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空军成立后不久就开始装备苏制米格系列喷气飞机,其中性能较好的米格-15飞机参加了朝鲜战争。之后,苏联政府提出可以提供米格-15飞机的技术供中国仿制。试制工作进行了一年多之后,苏联专家建议改为试制米格-17Ф歼击机。
1956年7月19日,试制原型机在沈阳于洪屯机场由吴克明首次试飞。同年9月举行了庆祝大会,会上宣读了党中央、国务院发来的贺电,并正式批准这种飞机投入成批生产,被命名为歼5。至1956年9月15日,制造出4架国产型歼5飞机。这4架飞机参加了1956年国庆大典。歼5是我国制造成功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了喷气时代。
运5是我国生产的第一架多用途运输机,1957年12月7日首飞成功,24日投入生产。运5基本型为运输机,增加设备或稍加改装后,还可用于运送旅客、跳伞训练、空中救护、森林灭火、地质探矿、空中摄影、农林植保、喷药播种等。
歼教1型飞机,又称“红专”503教练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根据空军的实际需要,也为了培养年轻的设计队伍,1956年新成立的飞机设计室和发动机设计室决定设计喷气教练机。1958年7月26日,歼教1飞机首飞成功。由于在飞回沈阳的途中发动机叶片折断,导致后续试飞中断,加之空军训练体制改变,对教练机的需求发生较大变化,歼教1的研发被迫停止,未能进一步完善设计和投入成批生产。
直5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曾装备部队和民航部门。自1955年4月起,我国开始批量引进米-4直升机装备部队,同时签订了生产许可合同,开始仿制工作。首架仿制01号机于1959年试飞,同年12月获得鉴定证书。由于该机使用过程中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1962年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工作。1963年,优化后的直5定型生产,共设有基本型、客机型、农林型、水上救生型和航测机等5种型别。
初教6是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飞机,是一种装配活塞式发动机的串列双座初级教练机。最初设计时曾称之为“初教1”,代号102号机,1964年定名为初教6型飞机。
1957年初教5已交付空军200多架,但落后的设备使其无法与高级教练机衔接,于是空军决定研制一款新型教练机。经过一系列的设计计算和风洞试验,到1958年初确定了总体方案。1960年完成鉴定试飞,并于1962年投入生产。投产至今,初教6产量数千架,不仅培训了大批中国飞行员,还出口或援助了不少第三世界国家。
轰6飞机是综合图-16飞机的两个型别,并结合我国国情在设计上做了改进,能够运载常规炸弹或核弹,对敌战略目标进行常规轰炸或核轰炸的轰炸机,是中国空基战略打击力量的基础。1968年12月24日,02架国产轰6飞机首飞成功。轰6飞机的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自1969年起,工厂经过两年小批量生产后,即投入了成批生产。
在解放一江山岛登陆作战中,人民空军的轰炸机和强击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喷气式飞机大量装备之后,如果不能完全掌握制空权,活塞式发动机的强击机将很难生存。1958年,在航空工业局企业领导干部会上,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提出空军很需要一种比较先进的强击机。1965年,强5飞机02架原型机总装完毕,由拓凤鸣首飞成功,并于次年3月在北京南苑机场为叶剑英等军队领导做了飞行表演。1969年10月新的原型机经过试飞,尤其是空军强击机部队试飞之后,认为能满足作战要求,开始投入批量生产。强5主要用于从低空、超低空对地面或水上战术、战役纵深目标和有生力量进行打击,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至1979年停产时,强5共生产了515架。
歼7歼击机在参加的几次高空作战中,暴露出升限留空时间短、高空高速性能差、看不远、高空机动性差等缺陷。为此,设计一款能满足高空作战要求的飞机被提上日程。1965年的新机研制工作座谈会上,一致同意以米格-21为原准机确定研制方向。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由试飞员尹玉焕驾驶,完成了首次航线起降试飞,历时30分钟。1979年12月31日,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同意歼8设计定型,并于1980年3月2日获得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
1973年初,北京召开了航空发展规划筹备会。会上明确研制轰5的后继机,以便加强空军的攻击力量。197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下达了《同意研制轰五后继机》的指示,并指出:轰7是歼击轰炸机,不仅具有使用炸弹、导弹进行轰炸、攻击海上或地面目标的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自卫和空中作战能力,可以承担战役纵深攻击的任务。1988年12月14日,001架原型机成功首飞,1995年通过设计定型审查。1998年在第二届珠海航展上,歼轰7首次对外界公开,次年10月1日国庆阅兵式上飞越了天安门广场。
中国的水上飞机部队成立于1955年,当时我国曾从苏联购买过6架别-6水上飞机,由此海军组建了我国唯一一支水上飞机大队。然而,这些飞机难以满足我国辽阔海域需要且即将退役,研制新的水上飞机成为急迫任务。为此,1968年成立的水上飞机设计研究所开始方案论证,并于同年10月上报中央,12月9日中央正式批准水轰5研制方案。1976年4月3日,水轰5首次水上起降试飞成功,同年12月总参正式确定将水轰5列装部队。自1986年起,水轰5陆续装备海军使用。
由于歼8Ⅰ型机(现称歼8A)经过空军使用发现了一些缺陷,1980年初,空军提出要在该机型基础上进行大力改进,并将新机型命名为歼8Ⅱ,于1988年定型。但改进后的机型仍存在没有平显火控系统、电子对抗设备,208火控雷达未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不具备下视下射能力等诸多不符合现代空战需求的缺陷。于是在该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改造,形成了歼8Ⅱ型02批状态飞机,即歼8B飞机。歼8B飞机是我國第一种装备平显/火控系统的歼击机,也是第一种可同时发射中距拦射导弹和近距空空导弹的歼击机。1995年12月26日航定委批准定型,之后又生产了诸多改型。
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根据新时期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抓住对外合作的历史机遇,做出了对俄引进苏-27(“11号工程”)的生产许可证,建立飞机生产线的重大决策,并用近4年时间打造了一整套第三代重型歼击机的研制生产线。我国引进苏-27后改进的机型称为歼11飞机,是一型双发、重型、远程、全天候制空战斗机。该机的研制成功,不但全面提升了我国空军在未来信息化作战条件下的能力和水平,也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在航空领域的差距。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国力逐步增强,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出要搞一个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歼击机。1987年6月,在先后6个飞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经总体协调,初步确定了总体方案,完成了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技术工作。1988年9月,中央和航空航天工业部、国防科工委批准新机发展计划,明确新型歼击机称为歼10。1998年,歼10首飞成功,进入小批量生产并于2004年初定型。随后全面完成科研试飞,通过鉴定,正式装备部队。
歼10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作为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其性能先进、用途广泛,实现了我国军用飞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性跨越,对有效提高空军防卫作战能力,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
针对我国空军缺乏一型能衔接基教8和第三代战斗机的高级教练飞机的情况,贵飞自筹资金在歼教7飞机基础上研制了“山鹰”高级教练机,曾用名JL-9、FTC-2000、歼教7B,在空军装备序列中被排为歼教9飞机。该机的设计初衷是衔接我国基础教练机和第三代战斗机发展、训练的部分特点,适应第三代战斗机对飞行员提出的训练需求,可承担歼7、歼8等国产战斗机的改型改装训练和战术训练,同时兼有一定的作战能力。
预警机又叫空中指挥预警飞机,是一种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功能于一体的高技术装备,已成为空中作战和对地打击等精确打击行动的“指挥协调中心”,被誉为“信息化条件下空军战斗力的倍增器”。在现代条件下,如果没有预警机就很难有效地组织大规模空战。因此,有人形象地把预警机称为现代化空战的“大脑”。中国发展预警机,可谓四十年磨一剑,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随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警2000预警机第一次公开亮相,该机搭载三面有源相控阵雷达,背负圆盘形天线罩,其功能和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