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与“俭”二者无疑是一对近义词,但仔细分辨,二者也有差异。“简朴”侧重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喜爱和追求的是一种省时、省力、低成本的生活,而“俭朴”侧重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源于对高尚道德的追求而进行的自我约束,对物欲和享乐的坚忍和克制。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曾有这样的表述:与其由于奢侈骄纵而逾越礼节,不如节俭固守本心。韩非在《韩非子·难二》中提出,要“俭于财用,节于衣食”。这些论述,角度不同,但其精神实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将“俭朴”贯穿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过简单朴素的生活。
北宋贤相寇准的母亲就是深知这个道理的智慧老人。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后来,寇准考中进士,喜讯传到家里,寇母已身患重病。临终前,她将亲手所画的一幅画交给仆人,并郑重叮嘱:“日后寇准为官,如果忘了过去的日子,贪图富贵,你就把这幅画拿给他看。”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一次,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了好多同僚,并大摆筵席。就在这时,老仆人拿出这幅画来,毕恭毕敬地交给寇准。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上有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此时,过去生活的一幕幕在他眼前闪现,寇准禁不住泪如泉涌,再三拜过,从此勤于政务,俭于生活,勇于担当,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贤相。
难怪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殷殷叮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家训》亦谆谆告诫自己的子孙:“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钱再多,一天也只能三餐,大厦万间,酣眠不过五尺。《易经》谈到节俭时讲了三种态度,第一种是“甘节”,即甘于节俭,把节俭当成甘之如饴的乐事;第二种是“安节”,即安然节制,不追求享受;第三种是“苦节”,把节俭当作苦事。三种态度,三种境界。今天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简与俭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甚至可以说它恰是现代文明的标尺。简单、朴素、俭省的生活,不只是最为健康、最为科学,也是最为可靠的生活。
(本文入选2021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文章有删减)
马军,作家,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教育报》《环球人物》等100余家报刊,多篇作品入选全国多个省市的语文中考试卷。
《意林》:您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感触?
马军: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简,也是古今中外偉大人物普遍的生活习惯。我读了很多,见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文章最后的这句话,正是我要表达同时也希望读者能够感触到的东西:“简与俭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甚至可以说它恰是现代文明的标尺。简单、朴素、俭省的生活,不只是最为健康、最为科学,也是最为可靠的生活。”
《意林》:经常在报纸杂志上看到您发表的文章。请问您如何选择写作素材?
马军:写作素材几乎俯拾皆是,重要的是具备慧眼灵心,敏于观察和发现。无论生活中,还是阅读中,那些能够被打动、被触动、被感动的东西,久久挥之不去,仿佛一块坚骨,亘于喉咙中,下也下不去,出也出不来,就像溺水之人渴望自由呼吸一样,恭喜你,那就是素材到了。
《意林》:对中学生阅读,有什么建议?
马军: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肯定要多读,且不妨杂些,这就是博,如同大厦的基础。但时间有限,还要有重点,选最感兴趣、最有价值、含金量最高的经典来精读,反复读,读深读透,这就是由博返约。既广博,又专精,再加上思考,这样的阅读就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