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家校社协同劳动育人“新生态”

2023-04-29 00:00:00胡小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12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家庭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学校在劳动育人过程中要始终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家庭和社会开展紧密合作,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教育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新生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

家庭是基础,劳动教育须日常化。家庭作为孩子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场所,是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基本单元,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首先,家长要树立劳动教育观念。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其次,家庭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家长要及时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学校关于家庭日常劳动教育的计划,并适时地将相关内容有机融入日常的家庭劳动教育中。最后,家长要做好劳动榜样示范。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劳动契机,让孩子了解日常家庭劳动的特点,感受家长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体会劳动的艰辛,从内心萌发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的信念。这样,既融洽了亲子关系,又实现了亲子劳动共成长的初衷。

学校是主导,劳动教育须系统化。加强和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坚持系统思维,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劳动教育的内在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加强劳动育人体系研究,统筹兼顾地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首先,创设适宜的教学内容。劳动教学要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目标,学校就必须围绕劳动核心素养,创设与之相适宜的教学内容。其次,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劳动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锻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学校要立足当下,深入研究劳动教育教材与教学,把握劳动课程任务群与核心素养的关联,逐步提升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素质,充分挖掘身边的劳动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其专业化的讲解与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内在的劳动需求和动力。此外,学校要健全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正确发挥导向功能,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社会是保障,劳动教育须多样化。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对劳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组和优化,以充足的社会劳动教育资源保障学校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践需求,使劳动教育贯通课堂内外,贯穿校园内外,让学生从单一的、抽象的书本知识走向真实的社会劳动生活。相对于家庭和学校的劳动教育而言,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熔炉,其综合育人功能更强大,能满足多样化的劳动教育需求。一方面,大力营造劳动育人氛围。社会要大力宣传劳动育人优秀经验,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推进全社会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另一方面,加强劳动教育的统筹。社会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资源优势,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新型服务性劳动,倾力打造“农业+”“企业+”“社区+”等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构建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服务平台,感悟劳动的艰辛与幸福,初步具备和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家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热爱劳动
恋练有词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