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奕珺 黄俊生 冯佳 毛保华 周琪
摘要:建设低碳社会是应对气候变化、阻止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根据日本与英国联合研究低碳社会项目厦各国政策文件中对低碳社会的设想,提出了未来低碳社会的形态特征。依据各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情巩将低碳建设国家分为高碳排放国家与低碳排放国家两类,并分析了两类国家低碳社会打造路径的主要特点、具体措施以厦实施效果;从新能源战略、经济政策、宣传教育等角度对比得出低碳建设的成功经验,最后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低碳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低碳社会;可再生能源;碳排放;低碳政策;低碳技术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志码:A
前言
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从1860年到2000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大约增加了0.6℃。因此,全球应建立可持续发展目标,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以减缓气候变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社会”概念应运而生,不少国家开始研究探索低碳社会推进计划,提出低碳社会的实现路径。
2006年,日本环境部(MinisUy of Enyironment,MOE)和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pzmment of Environment,Food and Rural Affairs,DEFRA)联合启动日本-英国低碳社会项目,较早提出了低碳社会概念。在2006年6月的第一次项目研讨会上,指导委员会明确了低碳社会的四个特征:一是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确保社会内所有群体的发展需求能够被实现;二是要求各国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做出公平贡献;三是需要高水平的能源效率且使用低碳能源和生产技术;第四,人们采用低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为模式。以上定义旨在涵盖所有国家,但实际上构建低碳社会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影响是不同的,各国打造低碳社会的具体路径也不相同。
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针对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低碳社会形态及打造路径的研究。邓微达等总结了日本碳税改革历程,分别探讨了改革中三个关键性问题,并针对中国绿色税收体系发展提出了建议。梁晓菲等梳理了英国在绿色低碳转型制度安排上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制度安排提供意见。Xaquln等将美国国家经济模型与家庭微观数据相结合,评估了将碳定价加入一个收入回收计划对美国环境政策的影响。这些研究侧重于某一国家的低碳社会发展目标及发展路径;文章系统分析了各国低碳社会形态特征,通过对比各国低碳社会建设路径的异同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低碳社会建设策略。
1低碳社会形态的推进策略
为发挥全社会协同的力量,需要一个清晰、完整图景来引导未来低碳社会的推进行动。根据各国低碳社会相关政策文件,低碳社会推进策略涉及以下四方面。
1.1加大公众对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政策宣传层面)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这需要全社会公众的认知与关注。各国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为打造低碳社会的重要指标,通过不同、公开的政策形式设定了近期或远期温室气体排放量目标。
近两年,部分低碳建设先行国家承诺至2050年实现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的目标。比如,日本2020年宣布,到2050年日本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净零,实现碳中和目标;英国2021年《净零战略:更环保地重建》提出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上述政策文件说明各国对未来低碳社会的定义较为清晰,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也较为严格。
1.2大力推行低碳生活理念(全球化与社会化层面)
构建低碳社会、保护地球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构建低碳社会离不开各国的共同努力。低碳建设体系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不仅需要做好自身建设,而且应该加强彼此的沟通交流,互相吸取成功经验,同时协助发展中国家减碳。英国与日本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入解决全球变暖的行列作为联合项目《通向2050年的低碳社会路线图》的工作重点。日本政府在2003年开发援助大纲中要求,日本将通过国际合作机构(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JICA)实施技术合作项目来援助发展中国家。日本2007年又推出“清凉地球伙伴计划”等环保合作倡议,把合作的地域范围从亚洲国家扩展到部分非洲国家。
1.3出台鼓励低碳行为的经济策略(经济层面)
构建低碳社会的同时,唯有兼顾全球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才能调动各国的积极性,引导更多公众自愿参与低碳社会建设。英国政府在净零战略中阐述了类似的观点:低碳社会里,政府需要尊重消费者的选择,不强制拆除现有设施设备,并在经济方面支持低碳转型。日本政府也认为应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应对环境和气候问题,在1988年《新千年计划》中提出通过“多元协作”方式建设循环型社会,明确了不同社会主体的职责,把实现循环型社会作为21世纪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1.4加强新能源技术产品的推广(技术层面)
能源技术是与温室气体排放关系最紧密的技术。建成低碳社会必须要重视新能源的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此,各国针对能源结构转型与节能技术发展又设定了详细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在未来低碳社会,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比重将会尽可能减少,太阳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2008年《日本构筑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也提出要建设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未来社会。美国于2010年在《迈向2050年净零排放的长期战略》中提出社会各行业电力脱碳,2035年实现100%清洁电力目标。英国2021年《净零战略:更环保地重建》声明,在保证能源供应安全前提下,2035年完全使用清洁电力。德国2020年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也提出到2035年所有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2050年电力行业和用电终端实现碳中和。
2全球低碳社会的打造路径及其实施效果
21世纪初以来,为减缓全球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部分发达国家率先发起了低碳社会建设,通过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改进了各国的组织制度与生产技术。不过,由于各国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限制,低碳社会推进进度与预期效果有所差异。
为分析各国低碳社会水平,选取“人均碳排放量”作为表征地区和国家低碳发展水平的特征指标。人均碳排放量指各国当年碳排放量与总人口数的比值。该指标考虑了人口因素,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各国公众碳减排的行为与意识,从而反映各国低碳社会建设水平。(见图1)
通过对比分析(见图1)2006年- 2019年间日本、英国、德国、美国与澳大利亚的人均碳排放量,可将上述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均碳排放量高于10tCO2/人的高碳排放国家,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这类国家资源丰富,生产生活高碳化,尝试建设低碳社会,但受到多方阻碍,积极性不高,没有长期坚持的低碳措施。另一类为低于10 tCO2/人的低碳排放国家,包括日本、英国与德国等。后一类国家资源较为匮乏,低碳发展紧迫性更高,低碳社会建设开始时间较早,社会群体对低碳政策更理解。
2.1高碳排放国家减碳策略
高碳排放国家以美国与澳大利亚为代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与经济手段来控制各产业碳排放。不过,由于缺少法律强制性约束或相关法律政策持续性不强,既有、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对高碳,民众低碳意识不足,近年人均碳排放量仍居高不下。
2.1.1能源结构调整战略
高碳排放国家对于清洁能源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低碳排放国家,虽然部分国家颁布了相关法规政策,但实际实施过程十分曲折,效果并不明显。
以美国为例,由于各党派执政理念存在差别,对低碳建设态度不同,新能源战略的推进也不顺利。美国先后于2012年与2015年发布了《清洁能源标准法案》与《清洁电力计划》,明确要求增加清洁能源发电的比例,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不过,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废止了《清洁电力计划》,而且在政策上向化石能源倾斜,限制了清洁能源的发展,新能源在发电中的占比也有所下降。
澳大利亚能源相关法律政策较少,对实施新能源战略态度较为消极。特恩布尔政府2017年底提出《国家能源保障计划》,但2018年莫里森上任后立即宣布废除,改为实行《气候解决方案》,该方案对社会节能减排的强制性大大减弱,低碳建设效果主要依赖于碳排放企业的自愿性。莫里森表示,政府将实施倾向于传统能源产业的政策,推动建造新的燃煤发电厂。因此,澳大利亚目前清洁能源使用率极低,煤炭在发电中的占比超过半数,从而造成了高碳排放的现状。
2.1.2排放税费政策改革
高碳排放国家多数以市场为主导,辅以政府宏观调控。通过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与民众节能减排,包括碳定价、税制、碳交易等,其作用路径见图2。
美国低碳建设以环境税、财政补贴、排污权交易为主要方式,推动企业自愿减排。例如: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实施环境收入税,2009年和2013年分别实施了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和加州碳市场,利用碳交易来推动企业碳减排。这一模式的推进使美国实现了“自下而上”的减排过程,尽管受到执政党派的影响,但美国社会低碳建设的大方向没有改变。
澳大利亚打造低碳社会的做法与美国类似,主要依靠消费者和企业行为调整来推动减排。2011年通过碳税制度后,人均碳排放量有所下降,减排有所成效。不过,由于碳税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碳税制度受到能源部、企业以及民众的反对,于2015年正式取消,碳排放交易机制也未能按计划实施,2016年人均碳排放量回升。此后,澳大利亚多采用直接投资低碳项目的方式推进低碳建设,但没有在立法层面体现,所以收效不大。
2.2低碳排放国家减碳策略
低碳排放国家以日本、英国与德国为代表,其低碳社会建设手段多样,政府与企业、机构、民众各方联合节能减排,政府制定相关法律体系,对各群体的碳排放有较强的约束力,其作用路径见图3。
2.2.1能源结构调整战略
相比于高碳排放国家,低碳排放国家对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视程度较高,不断通过立法来监督与支持各产业节能减排。从实施效果看,低碳排放国家的新能源战略落实效果明显,既提高了能源效率,也改善了能源结构。
日本发布了多项能源相关政策法规,包括1997年《关于促进新能源利用措施法》、2002年《新能源利用的措施法实施令》等。日本政府要求各部门使用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并将氢能源技术列为未来能源技术发展重点。全国上下也根据国家要求提高设备设施的能源效率。到2020年为止,日本能源结构已有较大改善(如图4所示)。除2011年与2012年受核泄漏事故影响导致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增加、低碳能源发电占比大幅下降外,2012年以后日本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明显上升。
在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英国也出台了多项政策与配套措施。2020年的《绿色工业革命10项计划》提出了新能源发展目标及主要策略,包括推进海上风能、推动低碳氢增长等。2021年《净零战略:更环保地重建》也提到2035年英国将完全使用清洁电力。目前英国这一系列能源计划已取得成效,2020年年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首次超过化石燃料发电量占比,达到创纪录的43.1%。
2.2.2排放税费政策改革
2.2.2.1建立排放交易系统
部分低碳排放国家与企业之间建立了交易系统,鼓励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从而降低碳排放量。
英国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实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计划的国家,2002年启动了英国排赦贸易机制(UK Enussions Trading System,UKETS),2005年开始纳入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ropean Uruon Emission Trading SyBtem,EUETS)。2010年英国政府敦促所有的商业和公共机构全面参加“碳减排承诺(Carbon Reduction Commbnent,CRC)”的排放交易机制。英国自建立碳交易机制以来一直是欧洲碳交易的领头羊,全球80%碳交易总额在伦敦完成。2020年末英国正式退出欧盟,UKETS于2021年1月1日开始独立运行,并且比EUETS排放上限低5%。
日本主要有两类交易机制。一是固定价格交易政策(Feed-in-Tariff,FIT),即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价格从个人或企业收购使用可再生资源发出的电能,并且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者进行补贴。FIT制度推出后,太阳能发电量大幅增加,从2012年的5.6 GW增长到2019年的49.5 GW。二是碳交易系统,体系如图5所示。日本实行地方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保持相对独立。中央层面的碳交易市场分别应用于不同产业,通过补贴减排设备、承诺削减一定程度的碳排放量,但该体系均为自愿参与,没有强制性,因而交易市场需求低迷。在地方层面,由于有国家政策引导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强制性为主,因此减排效果较好。(见图5)
2.2.2.2税制改革
低碳排放国家的税收制度较为成熟,征税手段灵活,平衡了国家经济发展与低碳社会建设。
英国是全球率先推出并开始征收气候变化税的国家,早在2001年就开始推行气候变化税(Climate Change Levy,CCL)。征税对象涵盖四类能源产品:电力、煤炭及焦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且始终遵循税收收入再返还的原则,获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的报告指出,征税以来已减少2 800万公吨以上的碳排放量。
日本为实现低碳社会目标于2007年1月开始征收环境税,2010年发布《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案》,2012年起正式征收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即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进口、开采及精炼环节等方面课税;此外,居民也需要缴纳环境税。这些税款收入被用于支持《京都协议书》中有关事项的实施。2020年日本《绿色增长战略》建立了碳中和投资促进税制,如表1所示。日本的税制改革直接抑制了温室气体排放,税款收入的再次投入又可支持低碳政策实施,助推低碳产业发展。
2.2.3全民宣传教育
低碳排放国家注重低碳理念的宣传,国民低碳教育较为普及,公众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与低碳环保意识较强。同时,各类群体对低碳政策的反对声较小,公众比较支持政府低碳社会建设,各项低碳措施更易有效落实。
在低碳排放国家,政府利用电视、互联网以及其它媒体宣传低碳政策与基本知识,各类学校也加入低碳教育内容;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从小培养国民低碳意识。例如,日本将2008年八国峰会的开幕日定为“地球清洁日”,共有将近八万处商业设施以及标志性建筑同时关灯来宣传环保理念。英国2005年实施了“可持续发展学校计划”,并将低碳经济的有关知识编人教科书。德国向社会各界提供有关环保节能的资料,设立了超过300个咨询点提供节能咨询服务。
3结论
通过分析全球低碳社会形态,可以得到,低碳社会是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全球共同建设的一种转变高碳生活生产模式、树立新文化理念并建立必要的社会运行保障制度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社会形态。对比不同类型国家低碳社会打造路径,可以发现,高碳排放国家通过经济政策引导各类群体降低碳排放,缺少法律规范,能源结构较差,民众缺乏低碳环保的责任感;低碳排放国家多种低碳手段并行,政府管控严格,清洁能源使用率高,民众低碳意识好。中国应借鉴低碳排放国家经验,做好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社会建设顶层设计,建立碳交易市场,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低碳宣传与教育力度,全方位发展低碳技术,优化能源结构,从而加速向低碳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