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杰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是人们认识世界、丈量生活的方式。每个阶段过后,我们会站在某一标志点上回首来路,这便是怀旧。它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产生怀旧情绪是什么时候吗?请以“那天,我第一次怀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写作指导
“那天”一定是成长中有所领悟的某天,有什么触动了内心的琴弦,启迪你对世界和生活产生了思考。你开始第一次认真回忆过去的点滴,也就是“怀旧”,从中追问生命的本质,探究生活的意义,以此指导现实的当下。题目强调了“那天”的情境,肯定了“第一次”的重要作用,隐藏着你需要真切地表达“怀旧”之后的体验与感悟的写作任务。
记叙时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不要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避免写成流水账。要在特定的场景中通过细节描写来凸显真情,表现这个“旧”有“怀”的必要性,并且一定要抒写“怀旧”的独特感受。要写出新意,就必须留心生活,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
导写及佳作展示
佳作展示
那天,我第一次怀旧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 郭思彤
那天,整理旧书时,一张照片滑了出来。照片上的小孩与父亲满面笑容,猛然勾起了我对那段时光的回忆。
我和父亲相处的回忆,大都定格在温暖美好的春天。
父亲的声音我已经记不清了,只依稀记得他身形修长,嘴唇略厚,时常身着一件单衣。
父亲有一双大手。儿时的我十分喜欢到公园走石子路,父亲便用他的大手牵着我,走了一路又一路。他的手臂很有力,每次都能轻易把我举到引体向上的杆子上。我没有父亲那般强壮,也不似他一样有毅力,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筋疲力尽、满头大汗,大声呼救着,央求父亲把我抱下来。这时候,父亲总会故意拖延时间,蹲在地上颇有兴致地看着我咬牙坚持,总在最后一瞬间,他才不慌不忙地抱我。
父亲并不是一个慈父。童年时期被责罚的场景,如今还历历在目。当时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屡次犯错。怒不可遏的父亲便会撸起袖子,随手抓起一旁的衣架予以惩戒。比起身体上的疼痛,更多的是自尊心的受挫。随后我不得不独自待在黑暗的房间里反省自己,黑暗包裹了我的双眼,也吞噬了不值钱的眼泪。我环抱双膝,靠在门边失声痛哭,心中满是对父亲冷酷行为的埋怨。但那时的我却完全没有注意到,那些打在身上的板子根本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令我疼痛的是内心的不甘。
父母分开后,有我和父亲之间回忆的东西所剩无几,记得有一床小被子,被子上面的图案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每到半夜,我盖着这床被子入睡,闭上眼睛,常能想起睡前父亲给我讲故事的情景,便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可一年年过去,我和父亲的聊天记录中,也仅存有每年父亲的一句生日祝福。不知何时,我已经习惯了回避与漠视,更无一点嘘寒问暖的想法。破碎的镜片将心灵扎得鲜血淋漓,狰狞的伤疤在我的心上蜿蜒盘旋,无数次愈合之后又裂开。
我沉默着,没有流下泪水,那些日子给我带来的温情如一股暖流,淌遍了我的全身。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过去发生的一切看似虚幻,却是那么真实。人们总说向前走,别陷在过去,而我自己却承受着如今生活中种种痛苦而无法走出。既然如此,不妨回忆一下曾经,去找寻昔日纯真美好的我们。
从前那些事,父亲也许已经不记得了,但于我而言,却是深藏心底的温暖。
点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真情流露,从一张照片回忆起与父亲的时光。有温暖,有冲突,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疼痛。时间带给作者无尽的创伤,而作者却默默怀想与父亲的点点滴滴,咀嚼痛苦,珍藏生活中的温暖,在伤痕中勇敢前行。
佳作展示
那天,我第一次怀旧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 朱靖恺
窗外云掩冷星,月光惨白。
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让我和母亲大吵一架。“这间破屋子只是一间关押我的牢笼,根本就不是什么家,那间远在河东的老房子才是真正的家!”在情绪的驱动下,我终于还是说出了这句我一直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话,也不管它会不会伤了听到这句话的人的心。
那间房子是母亲单位的职工宿舍,承载着我的童年回忆,是我心中真正的家。那里,有着高大的白色书架,里面摆满了我爱读的课外书;那里,有米黄色的书桌,在太阳的照耀下散发着阳光的清香,书桌上摆着可爱的多肉植物和盛开的风信子;那里,学累了就可以躺在床上进入梦乡,或者望着那熟悉的飞机吊灯发呆。而在陪读房里,我躺在床上,耳边却回响着争吵之声……我起身找到老房子的钥匙,将那冰冷却又异常温暖的钥匙握在手心,一种逃出陪读房回到老房子的渴望充盈于心……我多想回到那真正的家啊!怀旧之思在脑海里愈加模糊,终于被疲倦拉入梦乡……
再次醒来,已是翌日清晨。我起床上厕所,却听见厨房有声音,走过去一看,母亲忙碌的身影映入眼帘,灶台前水汽蒸腾,衬得灯光更加苍白,一些小水滴残留在她的头发上,不知是水汽、油烟还是汗水,她的额头有湿润的痕迹,蒸腾出的水汽掩盖住了她脸上那些岁月的痕迹。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在我们的老房子里,不知有多少个早晨是这样的情景。早餐的香味充盈了全屋,而我们则笑着开始新的一天。而现在,那个每天早上辛辛苦苦、全心全意准备早餐的母亲仍在,而儿子却因为自己的压力阴沉着脸,认为自己已离开了真正的家。难道变化的仅仅是家庭的住址?难道地点的迁移就会将家中的温馨击碎?我不禁陷入沉思。不知不觉间,一种家才有的温暖,在这间小小的陪读房里悄然升腾……
那天,我第一次怀旧,发现承载着亲情的并非变动的住址,更非家庭成员变化的体格与容颜,而是血脉相连、血缘相通的心灵。正是这怀旧的发现,让我明白,亲情所在即是真正的家,更让我明白不必以怀旧打捞过去的温馨,而要以怀旧之思,体会那时光长河中永恒的真情。
点评
文章曲折起伏。作者先是心情烦躁地在陪读房与母亲争吵,回忆以前的“家”,固执地想要摆脱当下较为压抑的现状,重回那间轻松舒适的老房子。两种生活的对比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主题。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在翌日早晨发现了忙碌的母亲,再次勾起了他的回忆。他才猛然意识到,住处虽然变了,但爱与关怀一直还在,自己前一晚的认识多么肤浅。这种双重的怀旧带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