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美文赏读
体验汉服之美
华 美
人到中年,没想到我还能有穿汉服的经历。前不久,与几位好友相约赏梅,好友诗诗是汉服爱好者,特意带来多套汉服,将一个超大号行李箱装得满满当当。我和苏苏、伊伊都是初遇汉服,不知穿哪件合适。诗诗一边介绍每一套汉服,一边帮我们挑选,我们陆续选好了各自的汉服,但是,汉服怎么穿呢?
苏苏选的是襦裙,裙子是一长片宽大的布从腰间环绕,仅靠一条布腰带系住。苏苏十分苗条,我望着细长的布腰带开玩笑:“这能系紧吗?裙子可别掉下去。”诗诗笃定地说:“系得可紧了!”然后她手把手地教我们,一圈一圈绕下来,腰带系好,完全不必担心松开。我心里暗自佩服古人,这布腰带真比皮带好用,牢固且服帖。诗诗告诉我们,汉服腰带有多种系法,她教我们的是“双耳结”,打结的样式好似两只小耳朵,既美观又实用。我尤其喜欢腰前两侧的飘带,随着微风轻飘,跟着步履慢舞。
腰带飘,披帛更飘。披帛,是中国古代妇女的服饰,它由轻薄的纱、罗或绢裁成长条,一般长度在2米以上,挽在臂弯,搭在肩背,走起路来,随着手臂的摆动而飘舞。在许多古代绘画作品中,都能看到仕女们搭着披帛的风采。我披上一条刺绣的轻纱披帛,双手置于胸前,轻纱从臂弯自然垂下,随风自由飘动。
我还是小女孩时,就很喜欢飘逸的服饰。但我穿过各式各样的服装,一直没找到飘逸的感觉。这次穿上汉服,无意间寻觅到神往已久的感觉。原来,我想要的飘逸感存在于流传了数千年的汉服里。
我们穿好汉服,起身准备去梅林赏梅,诗诗一抬手却道:“且慢,还有头饰呢!”她拿出一个大盒子,打开盒盖,里面装着簪、钗、步摇、珠花等。哇,又是一个百宝箱!心灵手巧的诗诗为我们梳起与身上汉服相配的发髻或辫子,再配以头饰。装扮完毕,每个人都容光焕发、摇曳生姿。我们变身为汉服美人,在梅林中穿梭,还真有几分仙女在人间的意思。阵阵寒风吹来,冰肌玉骨的白梅在寒风中纷纷绽放,我们边赏梅、边感叹,汉服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寄托着古人天人合一的理想,或许是因为我们穿着汉服而来,梅花也被我们感动了,才为盛装的我们怒放。
古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知,古人以服饰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在我看来,华夏儿女的最美服饰,莫过于汉服。我们倚在梅花树下相视微笑,梅花美,汉服美,生活在盛世中国最美。
(摘编自《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知识卡片
[一、汉服基本特征]
1. 汉服中的隐扣,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用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的带子也打结相系,两对带子分别打结完成穿衣过程。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权力。
2. 汉服以交领右衽为主,兼有盘领、直领等。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左侧的衣襟與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作“交领”;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天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
3. “褒衣广袖,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点,汉服的小袖、短袖也很常见。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二、汉服类型]
古代中国服饰的基本款式,主要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便服等。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开,上身着短衣,下身着裙)、上下连缀式(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裤式、上下通裁等类型。
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其中“裳”指下裙,古代男女都可以穿着。后来男子逐渐改穿袍衫作为日常服饰,上衣下裳的样式多保留在礼服中,如冕服。而女子依旧以上衣下裳的样式为主,称为襦裙。
襦裙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襦指短上衣。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笼之。襦裙的历史从战国时代一直沿续到清代且一直流行至民国初期,前后历经两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仍保持着原始形态。
[三、纹饰配件]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四、服饰文化]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成语典故
◆衣冠楚楚 【释义】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出处】《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峨冠博带 【释义】峨:高;博:阔。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出处】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士大夫。”
◆被发左衽 【释义】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出处】《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联袂而至 【释义】比喻一同来到。
【出处】《清史稿·魏管传》:“即如阮大铖、袁宏勋、徐复阳辈,联袂而至,岂可概加录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