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微
人生万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奔赴。有人选择“跨界”,有人选择“守界”,所择殊途,实则同归——“跨界者”敢于离开舒适圈,探索新可能,不枉此生;“守界者”择一事,精一业,亦终有所成。话虽如此,但作为新时代青年,仍当以“守界”为要,方能筑牢人生之基,才能答好时代之问。
成功没有捷径,“守界”就是其基石,任何果实都是在经历了无数的汗水与牺牲后取得的。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告诉我们,只要“用心一也”,即便是无筋无骨的蚯蚓也可“食埃土”“饮黄泉”。放眼寰宇,有各行各业的“守界者”为我们验证着这一亘古真理:袁隆平终生钻研于农学这一领域,为我国乃至世界之粮食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刘更生从事硬木家具制作与家具修复近40年,为我国的传统木工技艺的传承奉献终身……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任何事都应以“守界”为要,一心一意,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放,以此为准则,才能有始有终,取得成功。
先“守界”,方能“跨界”。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有众多的名人、艺术家都有跨界的经历,然而他们都是从“守界”开始的: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苏轼,其诗文创作水平冠绝北宋,但他的本职工作其实是北宋“公务员”,并在政务、民生治理方面业绩斐然。苏轼能够在诗文方面取得不俗的成就,与他年少孜孜不倦备考科举、其后从政的坎坷经历不无关系;当今的国家一级演员何赛飞,在进军影视圈以前是唱越剧的名角,正是有了早先越剧表演的锻炼,她才能在影视圈崭露头角,先后为我们塑造出梅珊、天涯歌女等多个经典的荧屏形象。苏轼等人之所以在“跨界”后游刃有余,正是由于先前的“守界”,才拥有了“跨界”的勇气和资本。
“跨”与“守”本非二元对立,只因个人的价值选择而异,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及能力有所差异,便使二者有了矛盾:“守界”是“跨界”的前提,但“守好界”却是非常难的。《诗经》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开始做一件事并不难,但能坚持到最后的少之又少。如若连原先的“界”都守不好就谈跨界,岂不是不切实际、空中楼阁?
那么,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该如何守界?
守界,需要我们心中有界,以志为界,笃定心志,志存高远。唯其如此,才能有界可守,才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才能云霄奋翼,希万里图南。守界,还需要我们在自己的领域中耐得住寂寞,筹谋擘画,沉潜精研,正如尼采所言的“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不断磨砺,深入研究才能守界有为。守界,更需要我们勇毅笃行,砥砺向上,踔厉奋发,踵事增华,专注一事,“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守少则固,力专则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兀兀穷年终一事的坚持,守护好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答好新时代的“青春之问”!
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层进式结构的文章。从整体来看,文章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架构全篇,作者首先明确论点“作为新时代青年,仍当以‘守界为要,方能筑牢人生之基,答好时代之问”,随后进入文章的主体部分——分析为什么要“以守界为要”,紧接着从“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该如何守界”进行简要阐述,最后收束全篇。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为什么”时,作者的思路同样在层层推进:首先论证“以守界为要”的必要性,紧接着分析“先守界,方能跨界”,并对“跨”与“守”的关系进行补充论证,使得文章思路清晰,说服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