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文本阅读实战演练(二)

2023-04-29 00:44:03
关键词:馨香味觉嗅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新冠病毒导致很多患者嗅觉失灵,这是一个医学事实,也是一个有哲学“味道”的事件。新冠病毒感染鼻腔导致炎症,进而损害神经细胞,可用于向嗅球发送气味信号的轴突的数量急剧减少,进而引起患者的嗅觉感知减弱或完全丧失。新冠病毒大流行精准打击了现代社会系统。全球化模式下,新冠病毒“使各地的医疗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经济运作和相关物质资源系统猝不及防而陷入困境,使传染病由单纯的疾病问题变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叠加的问题”。

不仅如此,嗅觉失灵还标志着现代系统“祛魅”的再度深化。“眼耳鼻舌身”对应着“视听嗅味触”的感知体验,视觉和听觉关联着光波和声波的“形式”,通常能如实表征环境中的对象和属性。相比之下,味道至今仍是可疑之“魅”:嗅觉、味觉和触觉三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环境中的化学“质料”与主观心理预期发生互动,才让我们拥有丰富的味道体验。味觉是奇特的,因为舌头能提供的,只有咸、甜、酸、苦、鲜和金属味。然而我们在品尝美食时,却能感知松脆的酥饼、软糯的玉米和甜腻的蛋糕。舌头没有酥饼、玉米或蛋糕的味觉感受器,这些可识别的味道,也不能从基本风味中炮制出来。味觉的感知对象是“风味”而非“味道”。丰富的味道,必须借助触觉和嗅觉。

嗅觉与视听感知系统不同,嗅觉受体直接接触环境,不仅是环境物质进入身体的“守门人”,在寻求配偶、躲避危险、调节情绪和唤醒记忆等方面,嗅觉更是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学 上有一种“普鲁斯特现象”,说的是气味能够唤醒久远的回忆。嗅觉是唯一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感知系统,气味记忆因而持久不衰,这大概是普鲁斯特现象形成的原因。难怪诗人北岛会写道: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感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味道有赖于我们主观的“心理建设”,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却是越来越“没有味道”。事情就像毕·威尔逊指出的那样,现代人的饮食往往在一种“感官断线”的状态下进行:你用手机下单一顿晚餐,食物藏于包裹内送达,在准备吃下第一口前,你闻不到甚至看不到它们。

(摘编自王球《作为祛魅的“祛味”》)

材料二:

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特定的嗅觉表达,已经认识到嗅觉的多种场合运用。

鼻子作为嗅觉器官,早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如《荀子·正名》的“香、臭、芬……自以鼻异”,《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都提到了鼻子对气味的辨别功能,显示着人们对嗅觉机理进行的初步探索。

先秦时期有着丰富的嗅觉表达。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臭”,臭有二义,一是泛指所有的气味,二是专指恶臭而言。如《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民食果藤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这里的“腥臊恶臭”即是对不好气味的名称表达。对于美好气味的认识,在《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如芬芳、馨香、芳菲菲、苾苾芬芬等。

先秦时期,人们对嗅觉已经有了丰富的应用。在宗教祭祀场合,人们把令人愉悦的气味奉献给祖先神灵或者上帝,以图满足神灵的嗅觉需要,这就是“用臭”歆①神。虞舜时期的祭祀,崇尚用生气,即用牲血、生牲肉、沉在汤下面的半生的肉块来祭祀。殷人崇尚用声音来祭祀,先演奏而飘荡起乐声,待音乐演奏三段,然后出庙迎牲。周人崇尚用气味来祭祀,他们用有香气的鬯②酒灌地,使香气下达到深渊和泉水中。日常生活里,人们在给祖先或父母进献祭品或食品时,总会将散发着馨香的食物呈上,以让亲人有一种愉悦的嗅觉享受;或者把散发着馨香的花椒、芳草等送给情人作为礼物;人们用兰草沐浴,或者将散发着馨香的香物佩戴于身上,让自己和周围的人有舒畅的嗅觉快感。

嗅觉在现实中能趋利避害,有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在现实层面,人们对于芳香的事物,莫不爱之、趋之;对于腥臭的事物,莫不弃之、避之。在超现实层面上,嗅觉中的馨香代表的是美德,如《国语》的“其德足以昭其馨香”,把盛德作为嗅觉中的最高境界。盛德与馨香的对应,呈现的是赞扬与向往,具有引导色彩。相反,嗅觉中的腥臭代表的是侈靡生活和酷刑,不具有任何美学价值,具有批判色彩。

(摘编自陈智勇《先秦时期的嗅觉文化》)

注:  ①歆:这里说的是此字的本义是祭祀时鬼神享用祭品的香气。②鬯 (chàng) :古代祭祀用的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嗅觉常被用于宗教祭祀场合来满足神灵需要,比如周人用有香气的鬯酒灌地来祭祀,而崇尚声音的殷人却不用气味来歆神。

B. 新冠病毒导致的“嗅觉失灵”既可指嗅觉感知被破坏,也可指现代社会各种系统未做好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准备而陷入困境。

C. 对于鼻子作为嗅觉器官辨别气味的功能的认识至少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古籍里记载了不同气味的特定的表达。

D. 味道的获得并不是只借助味觉,它需要多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和主观心理的参与,因此,在现代系统中仍是可疑之“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心理学上的“普鲁斯特现象”表明,嗅觉的生物特点使气味记忆长久。

B. 嗅觉在先秦时期已被运用在多个场合中,体现了嗅觉文化的社会意义。

C. “风味”能够被舌头识别感知,是因为舌头提供了对应的味觉感受器。

D. 《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句子,提到了鼻子对气味的辨别功能,显示着人们对嗅觉机理进行的深入探索。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 《左传》中将晋君与鲁君的关系比作花果与其气味的关系,既以此说表尊晋,又喻两国情同一体。

B. 古籍中记载了许多能发出气味的植物,如《诗经》记载了樗(臭椿)和芹(芹菜,有香味)等。

C. 《礼记》中提到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主导气味,如夏天为苦味和焦气,冬天以腐朽味为主。

D. 《吕氏春秋·本味》中提到了“灭腥去臊除膻”,即用火处理,从而催生出熟食的“香”气。

4. 材料一说:味道有赖于我们主观的“心理建设”。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却越来越“没有味道”。我们内心是渴望享有舌尖美味、生活趣味和人间情味的,那么如何让生活更有“味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国色天香”“芬芳馥郁”“万世流芳”“铜臭熏天”“群蚁附膻”“臭名昭著”,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气味的成语,为何会流传千年而不绝?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供稿 山西 李 坤)

猜你喜欢
馨香味觉嗅觉
让端午弥满文化馨香
工会博览(2022年17期)2022-07-15 07:25:52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0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超强嗅觉
馨香纪
鹿鸣(2018年1期)2018-01-30 12:39:53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一束《樱花》馨香二十余年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7:13
淡淡馨香,悠悠母爱
让你的嗅觉降降温吧!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19:40:47
车祸撞没了嗅觉 怎么赔?
公民与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0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