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情感、生活、自然与诗歌

2023-04-29 10:41李少君
万松浦 2023年4期
关键词:孟郊杜甫李白

谢冕学术思想暨中国新诗研究国际研讨会原定 2022 年 4 月举办,我起初拟定的题目是《谢冕与“青春诗会”》,因为谢冕老师与《诗刊》“青春诗会”关系很密切,从第一届开始就有参与,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请他当评委和指导老师,他对青年诗人的关爱和培养是有目共睹的。研讨会因疫情推迟,疫情期间,我们都经历了特别艰难的时日。后来,我又读到谢冕老师的新著《爱简》和《觅食记》,我的想法有了新的变化,因为我从这些书里读到了我疫情期间思考的一些问题。前段时间,我和谢冕老师有过一次交谈,他谈了他写这些诗的时候的情况和心态,这坚定了我的想法, 我想从《爱简》《觅食记》等新著出发,讨论回归情感、生活、自然与诗歌这个问题,讨论情感和诗歌的力量。

阿甘本有个“赤裸生命”的概念,说人在被剥夺各种权利之后,就处于一个类似动物的“赤裸生命”。确实,人在撤除所有外在身份之后,就只是一种动物存在状态。那么,在这样的时候,人最在意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情感。和亲人、朋友的电话、微信、视频联系,哪怕是一句问候, 都会让人感动并珍惜。当一个人的空间和交往圈都缩小到最基本的部分, 这时候情感的重要性和珍贵就凸显了。情感,也许是人最后的退路,生存的最终底线,存在的最根本的基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有过一个言论,大意是当下众声喧哗,都在抢夺注意力,表面是自我个性展示,实则在巨大的信息喧嚣下迷失自我,更加被淹没、雷同化和形式化。铺天盖地的网络大数据, 撕裂每一个个体,虚假信息掩盖真相、强化谎言,太多自我矛盾,太多排斥对立,动辄互相拉黑和踢群。人们为莫名的观念主导, 走向极端,反而忽视了身边该珍惜的一切: 本能的、日常的情感,以及自然中细微神奇的美。所以,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呼唤温柔地与世界相处。

如今,情感已经成为世界的最后的可能共识。而诗,恰是情感最好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我们都是同时代人,需要一种同时代的共情感。

其实,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时代。那么, 当时的状态又是如何被克服的?这就是我对谢冕诗集《爱简》特别感兴趣的原因。我读了他的诗集,和他本人交流过这一问题, 他的答案是:爱与诗。情感和诗歌给了他勇气,给了他最大的力量。

德勒兹等哲学家认为,人本质上就是一种情感的存在。人作为情感的主体,其生命就是无穷无尽绵延相续的情动,直至死亡。而诗歌,在我看来,就是情感的密码, 通过诗歌,可以窥探情感的秘密。谢冕老师的诗歌中也泄露了这一答案,他多次这样写爱情,“只有走过冬天的风雪和泥泞道路的情人 / 才懂得只有冬天才能考验真正的爱情 / 也就是这个冬天,我知道 / 什么是爱,什么是战斗的爱 / 患难把妻子变成生死不渝的战友”(《关于冬天的故事》),“命运在恶浪里颠簸 / 风暴起时,你是安谧的船寨 / 你给了我灯火、温暖以及恬静的笑霭 / 我多么感激/ 感激你妻子的温柔、更有战友的情怀”

(《爱简》),“爱情的升华是战友的情意 / 不仅是温柔缱绻的情爱 / 蜜的吻,热烈的抱 / 她的纽带是斗争的信念”,“如此广漠的土地,如此寥廓的空间 / 妻子与我并肩站着 / 她是忠诚的持枪护卫的战友 / 只能有这么一个战友了 / 只能有这么一个战友了 / 我是多么幸福/ 我又是多么悲哀”(《告别》)…… 把爱人当作战友,现在很少人这么写爱情。但在特定年代,可以理解,这种爱情保护了亲人,保护了脆弱的家庭——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就像谢冕在诗中所说的:“当惊涛骇浪迎头打来 / 小舟在颠簸,爱情伸出援救的温柔的手。”更重要的是,保护了爱本身,捍卫了爱本身。洪子诚老师在序言中也说了:“这些诗有并非预设的主题:在时代和个人遭受‘惊涛骇浪时,‘爱情的拯救的力量。”果然如坊间所传:知谢冕者, 洪子诚也。

这和巴迪欧关于爱是一种构建的观点很类似:严酷政治时代,爱人成为战友,才能抵挡外来的侵犯;冷漠倦怠时代,爱情更需要相互付出和彼此呵护,需要共同的信念。所以,巴迪欧说,爱情是最小的共产主义。爱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构建。爱是走向真理的过程,将我们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在爱中创造,在爱中解脱。爱的可贵在于:从某一瞬间的偶然出发,去尝试一种永恒。永恒在瞬间降临,把偶然固定,应该在时间中去实现和展开。在其《爱的四重奏》一书中,巴迪欧认为捍卫爱是哲学的任务。

谢冕先生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实践者,他以爱和情实现了这种构建,用他的人生完成了拥有爱情的美好的生活方式。从谢冕老师的爱情我们得到启示:既然在严酷政治时代,爱情都有那么大的力量;那么,在倦怠时代呢?这还是需要用实践和行动来证明。谢冕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维系如此之久,让我们相信了爱情的真实性和真理性。

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大诗人都是通过情感和诗歌得到生活的力量的。他们因为得到来自情感的安慰,借助诗歌的力量,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而我们读这些诗,也能治愈我们遭受的心理创伤。

情感是诗歌的基础和基因,寻找情感的安慰,可以到诗歌中去找。读杜甫的诗,就让人有治愈感。杜甫大量的诗歌,情感浓烈, 多是思念亲朋好友的,我们读了感同身受, 也会联想或许也有人这样惦记我们,牵挂我们,我们的心情就会好很多。安史之乱期间,还有平时的旅途中,杜甫最惦念的就是亲人。他写过很多给弟弟、妹妹的诗,著名的如《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还有诸如:“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中原有兄弟,万里正含情”,“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邵子湘评价:“忆弟诸作,全是一片真气流注。”

杜甫写妻子的诗有三十多首,如著名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还有诸如:“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妻儿待我且归去,他日杖藜来细听”,“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写妻子,可谓深情款款,比如:“自去自来堂前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有评论考证:古典文学中,这样大量写油盐酱醋日常生活中的妻子的诗,杜甫是第一个。

杜甫还是一个广交天下的人,友人甚多, 对友人也是真心实意,所以他的赠友诗数量特别多,据不完全统计,仅诗中提到的友人名字就有四五十位。对人影响很深刻的还有杜甫对李白的情感,他给李白写的诗,我们能读到的就有十五首。正是这些诗,呈现出了一个浪漫潇洒的盛唐诗人形象,也记录了李白后来的落魄遭遇。杜甫写李白的狂狷生活:“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经常想念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回忆与李白的日子:“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真心赞美李白:“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担心和同情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常常梦见李白:“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为李白抱不平:“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由于杜甫对李白的详细描述记录,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李白的形象,这种叙事有“史”的作用。孟棨《本事诗》写李白的篇章称,“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 号为‘谪仙……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之难, 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 故当时号为‘诗史”。杜甫的诗歌被认为有“诗史”意义,这也是称杜诗为“诗史” 的由来。

情爱能力的匮乏和丧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问题。我们过于关注自我,伸张个体的权利、个体的一切,忘了这个世界更需要学会和谐相处的方式。无论是人和人之间,还是人和自然、人和世界之间。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一书中,认为当今时代越来越盛行的个人主义和自恋导致了爱欲之死,一个人只关注和肯定自己,因此无法对异己他者产生爱欲。“他者的消亡”成为普遍现象。他认为,指向他者的爱欲,才是倦怠社会忧郁症的最终解药。

杜甫的诗歌,就是包含着他者的诗歌。伟大的诗人和诗歌无不如此。

读中国古典诗歌,大量描述友情的诗歌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也是最让人动心的、感到温暖的,尤其是那些处于贫困之中的诗人的友谊。如韩愈由于出身卑微,后来有了一定能力后,对同样出身的诗人格外提携关照。他和一生潦倒的诗人孟郊、贾岛等,有过大量唱和诗。在《双鸟诗》里,他将自己和孟郊比喻为“相伴而鸣”的双鸟,“双鸟海外来,飞飞到中州。一鸟落城市,一鸟集岩幽”,“自从两鸟鸣,聒乱雷声收。鬼神怕嘲咏,造化皆停留”。他称赞孟郊:“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孟郊则赠诗韩愈: “何以定交契,赠君高山石。何以保坚贞, 赠君青松色。”孟郊去世时,韩愈更在家里设孟郊灵位,供诗友们来哭吊。这个极为罕见,可见友情之深。孟郊的丧事也是韩愈筹资操办的,后来还留了一笔钱供孟郊的遗孀维持生活。

韩愈和贾岛“推敲”的故事众所周知。韩愈被贬潮州,贾岛悲愤赠诗:“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韩愈遇赦而归, 贾岛又作诗:“石楼云一别,二十二三春。” 这种患难与共的友情,无疑是支撑处于穷愁之中的诗人克服煎熬生活下去的一股暖意。孟郊去世后,贾岛写诗哀悼:“身死声名在, 多应万古传”,“才行古人齐,生前品位低”。韩愈则作诗安慰贾岛:“孟郊死葬北邙山, 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鼓励悲痛欲绝的贾岛好好活着,坚持写诗,传承孟郊的诗歌遗志。读着这些置身艰难孤独处境的诗人相互取暖、相互勉励的诗篇,确实让人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韩愈对弱者、孤寒者和落魄者的关心, 让人感到了情感的温馨。这种包含他者的情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开阔情怀和伟大胸襟。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也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的篇章。苏辙字子由,在《苏东坡全集》里,苏轼以“子由”为题的诗歌有上百首。苏轼每到一地,必给弟弟写诗,“示子由”“寄子由”“怀子由”“别子由”“和子由”“答子由”“迎子由”,随时随处、无时无刻不是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写给子由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是写给子由的,“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 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是写给子由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写给子由的……有评论说,苏轼最好的诗都是写给苏辙或由苏辙激发的。

乌台诗案,苏轼自认不保,给弟弟写绝命诗,“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苏辙为救哥哥,冒死上书,“臣早失怙恃, 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主动申请削去官职,为兄代过。其情谊之深,令人动容。《宋史·苏辙传》称:“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诚哉斯言!

谢冕老师的诗歌,可以说都是指向他者的情爱,而且是有着回应的、相互辉映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来谈论谢冕老师显得很有意义。谢冕老师是一个公认的重情的人,他热情洋溢,他坦诚待人,他身上因此产生出一种力量,吸引各个年龄阶段的人, 我也是其中一个,并经常为此感动。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也许更客观。

在北京大学,有这么一个说法:谢冕老师将诗的火种埋在了很多人的心底,因此北大的学生走上社会后,总有一种特别,到适当的时机,这个火种会熊熊燃烧,无论在哪个行业,都会闪闪发光。海子说,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我觉得这话更像谢冕老师说的,或者说受了谢冕老师的影响。“朦胧诗”等一大批年轻诗人,以及“青春诗会”的很多诗人,都得到过谢冕老师的帮助支持,基本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在巴迪欧看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做出“我爱你”的宣言,就是一场使动物上升到人类、令事件上升为真理、将偶然上升到“命定”(永恒)的激进革命。

韩炳哲认为,虽然爱欲将死,但只要爱欲一日未死,人类的思考行动就不会停止。提醒世人必须挽救爱欲于危亡,也许正是哲学家的职责所在。

吴冠军则称,爱,被视作解决当代各种死局——从人际间的“撕”、立场间的“怼” 到国族间的“墙”的根本答案。

诗歌是一种心学,更是一种情学。王阳明的“心学”,强调“致良知”。哲学家陈来先生,早期认为良知即“是非之心”, 到了晚年更强调情感的力量,认为良知多指“诚爱恻怛之心”,情感高于一切。

诗歌,正是情和爱的产物,饱含着人的情感和爱。情和爱,一定是有指向的,是包含着他者的。就如我们前面列举的诗歌和事例。

我越来越理解孔子为何提倡“诗教”, 把诗歌作为基础和基本的教育方式,《诗经》是儒家的第一经典。因为诗歌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诗歌能唤起情感的觉醒,同时赋予教化功能,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教导人们如何认识世界, 如何做人处世,如何尊老爱幼,如何邻里和睦,如何相亲相爱,所以《毛诗序》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之大用,于此可见。我也听说北大每年的开学典礼上,一定会朗诵谢冕老师的《永远的校园》。《永远的校园》是饱含情感和哲理的美文,让一代又一代北大人诵读它,这既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又是一堂很好的人文教育和情感美学课。

诗,这种以抒情为主的文体,这种本身源于情爱的语言,或许是引导超越、治愈疗伤的最佳方式,是现代人最需要的。

陈世襄等人把“抒情性”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质。诗歌是积淀情感、编织情感和保存情感的,情感可以安慰人心,孵化人伦, 最终构建生活的意义。以情感为元素的古典诗歌,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基因。

这些自古以来的诗歌的可贵品质,最值得当代新诗借鉴和学习。

最后谈谈《觅食记》,谢冕老师对美食的热爱众所周知,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谢冕老师写美食写得很深情, 比如他写在上海南京路小弄堂里吃的苏州焖肉面:“面端上来,清汤见底,一块焖肉约占三分之一的碗面,汤上撒着小葱花,色彩鲜丽,特别是那块焖肉,色鲜红,酱香油亮而糯。面碗周边陈列小盘的各色浇头,如花盛开。”这类对美食的深情描写,在《觅食记》里随处可见。湖南的芷江鸭、东北的冷荤肉皮冻、南京的狮子头、银川的杂碎汤、高邮的红烧河鳗、北京的卤煮火烧、广州的煲仔饭、成都的麻婆豆腐等,都被他一一细细描述;饺子、馅饼、面条、烧卖、春饼、包子、馄饨、馒头等日常小吃,也被他如数家珍地仔细评点。当然,热爱美食的背后是热爱生活,本质是迷恋这人间烟火,这家常的人情味,这温暖的尘世气息。

谢冕老师还喜欢到处行走,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喜悦和慰藉。大家也知道,谢冕老师是一个重度登山爱好者,我曾陪他一起登过泰山。自然带给人的安慰是巨大的。一生颠沛流离的杜甫,就是自然之美给了他心灵的家园。杜甫的诗歌,总是将人事置于自然的背景下来展开。“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等, 何其壮丽!杜甫把景色写得如此恢宏开阔, 其实还是源于其生命意志力的强大,所以无论他本人处境如何凄惨,他的诗歌仍然让人读来有一种生气,因为,大自然本身是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旅夜书怀》就特别典型,这首诗只有八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把杜甫晚年孤独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另一方面,这首诗似乎又一点也不悲凉,“天地一沙鸥”,其实,何人不是如此啊?何况还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样值得人留恋的美好景色。又比如《秋兴》之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前面还是“听猿实下三声泪”,最后却说“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总能从大自然中找到美丽、温暖和安慰,患难之中的个人在大自然的宽阔怀抱中得到了慰藉。不少杜甫研究专家都注意到了杜诗的这个特点。

人们常说,人到了老年,记忆最深的也是其最在意、最热爱的,在谢冕老师身上, 这一点体现得很明显。他的爱情,在《爱简》里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对生活的爱,也就是对美食的热爱,在《觅食记》里有详细记载; 至于自然,他早已用双脚走遍了大好河山; 诗歌就不用说了,他几乎三句话不离诗。因为,这些是他最在意、最珍惜的,这也是他热爱生活的生命意义所在。

在此巨变时代,回归情感、生活、自然和诗歌极其重要。让人感到人生的意义,让人珍惜身边的亲朋好友,体会生活中难得的悠闲舒适和细小珍贵的美好,这是一个重大的话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李少君,诗人、作家,现居北京)

责任编辑:夏海涛   吕月兰

猜你喜欢
孟郊杜甫李白
游子吟
杜甫改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得意的孟郊
杜甫与五柳鱼
倒下的那一刻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