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东
事件聚焦
据“中国铁路”介绍,目前,多趟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专门设有静音车厢。在12306App上购票时旅客可选择带有“静”标识的车次。在静音车厢里,旅客可享受更加安静的乘车环境,拥有更舒适的休息体验。静音车厢内的语音播报音量是正常音量的30%至40%,乘务员会掌握每名旅客的到站信息,为每位旅客提供一对一的到站提醒服务。在享受“静音福利”的同时,旅客也需遵守“静音规定”,如不能在车厢内大声喧哗或接打电话,接打电话需离开车厢。旅客手机需调整至静音或振动模式,使用电子产品时需佩戴耳机或关闭音源外放功能。带孩子出行的旅客,需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防小朋友哭闹。
媒体观点
“静音车厢”来了,“想静静”也是一种刚需
陈进红
对于不少高铁乘客来说,“想静静”是一种刚需,如今这种刚需可以通过购买选择来实现。
消息一出,社交平台热议纷纷。这则消息之所以吸引眼球,是因为人们实在是苦车厢噪音久矣。“熊孩子”大闹车厢引发纠纷的新闻屡上热搜,手机音量外放、大声打电话,再加上充电宝、车厢电源插座的“加持”,一路旅程想安静休息一下多半看运气。
应该说铁路部门推出静音车厢,既有社会需求,也体现了铁路部门精细化改革和多元化服务。静音车厢里的语音播报音量是正常音量的30%至40%,乘务员会对每位乘客提供一对一的到站提醒服务。乘客在享受“静音福利”之时,也需要遵守“静音规定”:不能大声喧哗、接打电话和使用电子产品外放音源;带孩子出行的需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防小朋友哭闹等。
设立静音车厢初衷是好的,但大家关心的是实际操作层面能否让“静静”如愿以偿。有不少网友提出担心,“静音车厢取决于乘客自觉还是取决于乘务员敢不敢对大声喧哗的乘客下手管理”?因为静音车厢秉承着自愿遵守的原则,没有强制措施,除了乘务员的提醒劝导,环境氛围形成的道德约束,也应当有铁路部门针对违反规定者的“强管理”措施,那么相关法律法规就需要进一步完善跟进。
还有人担心静音车厢会不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就怕碰到有些“制噪人士”说“怕吵,你就去静音车厢好了”,让有些人把静音车厢当成不文明行为的挡箭牌。实际上,“想静静”不仅仅是一种消费选择权利,更应成为公共场所文明礼仪的一种行为自觉。静音车厢起到的是一种示范作用,前两年静音车厢就开始在个别车次上试点,市场反应相当不错,往往是一售而空。如今有“静静”的车次不断增多,通过试点的扩大是在不断扩展公众对这一公共素养认知的基本面。这种“静音”选择示范效应是巨大的,当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这种“静音”所带来的好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想静静”的队伍中来。就像戴口罩、用公筷、公共场合不吸烟等规则,也是在反反复复的言说和不断完善的管理规则推进之下,成为新的社交习惯。
对乘客来说,不是说出了静音车厢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喧哗吵闹。乘客无论是在静音车厢,还是在不静音车厢,都应该避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通过“静音车厢”提倡的是“静音文明”。如今,高铁是中国的一张闪亮的名片。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高铁网和最现代化的铁路网,我们不能只关心通车里程、便捷程度、运行速度,还应该关注高铁车厢内的人文风景。作为乘客,我们除了感受到“高铁速度”,还可以一起创造和感受“高铁文明”,让小众的“静音车厢”逐渐演变成大众的“静音文明”。
(选自“潮新闻客户端”,有删改)
拓展阅读
“静音车厢”是尊重也是督促
江德斌
旅客在坐高铁时,经常会被车厢里的播报声音惊醒,或者遭遇一些熊孩子的噪音打扰,还有其他乘客打电话、聊天、看视频时的高音量,这些吵闹声音都会破坏车厢环境,影响心情。高铁上的噪音干扰,还时常会诱发旅客之间的矛盾,甚至上演肢体冲突,乘务员调解、制止难度很大,部分冲突事件最终还得靠司法解决。
高铁车厢是一个复杂的封闭式环境,在遇到噪音时,回避退让的物理空间很小。如今铁路部门主动作为,专门设置“静音车厢”,既是尊重旅客的自主权利,也可以敦促旅客主动遵守乘车规则,尽量将对他人的干扰降低到最小。
从旅客的反馈意见看,人们对“静音车厢”赞许有加,表明该方案有利于促进旅客遵守规定,达成和谐共处、彼此包容的共识,共同营造安静环境。不少人还呼吁,在全国高铁都引入“静音车厢”,并且尽力将更多普通车厢也打造成“静音车厢”,约束更多乘客自觉遵守公共秩序。铁路部门可以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模式和规则,让更多旅客享受安静乘坐环境,减少无谓的冲突矛盾。
(选自《湖北日报》)
一点国学
古代的博士是什么
博士,在中国古代指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人,是对有某种技艺或从事某种专业的人的尊称,犹如后世的师傅。如唐朝人称陆羽为茶博士,后来对卖茶的伙计就称为茶博士。此外,古代的博士有时还指专门精通某一门学问或传授经学的官名。秦朝有诸子、诗赋等博士,汉朝有五经博士。唐朝有太学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等,都是教授官。明清时仍设有此官职,只是稍有不同。明朝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言为心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攀枝花发布”推出“曝光台”称:“文明从细节做起,攀枝花因你而美丽。今天,我们继续曝光全市出现的各类不文明现象和行为,呼吁大家自觉遵守规则,携手共创文明城。”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与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