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熹
本期复习任务
一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句子构成的一部分,是作者表达观点、实现逻辑严密的有效表达方式,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能够明确标点符号在句子、语段中对语义所起的作用,对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传达的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提示功能。
在高考中,对标点符号的考查方向灵活多样,需要考生站在语言的角度,重视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以此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一) 高考典例
2023年新高考Ⅰ卷
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解析】逗号的主要作用就是起到停顿的标示作用,既然是停顿,就有着叙述节奏的变化;既然是标示,那么就会有作者所着重强调的内容,即作者希望读者能够在此体会到文章在内容上的重点,与作者在情感上的表现,以期与读者形成心灵上的共鸣。
【答案】示例一:①处,两个逗号将“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突出了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
示例二:②处的两个逗号将时间状语“半天”独立出来,起强调作用,突出“闭住口”的时间之长,凸显了狂风的猛烈和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
(二) 考点概述
1 句号
主要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和舒缓的语气,有时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句号在句中主要发挥停顿、舒缓语气、使句子结构层次清楚的作用,使表意明显清晰。
示例:
①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2022年全国乙卷,陈述句,营造语境,提示下文的成语填写。)
②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________。(2020年全国卷Ⅲ,第一句句号,提示填写内容为“都要消耗能量”。)
2 逗号
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1)用在简单复句的分句之间。
如: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和笔记使人精确。
(2)用在两个句法成分之间。
如:①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2021年新高考Ⅱ卷,倒装的宾语之后。)
②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 60 分钟以内。(2023年新高考Ⅱ卷,动宾之间,宾语较长。)
(3)用在独立语的前面或后面,或前后都用,表示提醒注意与强调。
如: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①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2022年新高考Ⅰ卷,补写句子,提醒注意“医学角度”。)
(4)用在较长的并列短语之间。
如: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著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2022年新高考Ⅰ卷,分析排比句的效果,需注意多个动宾短语。)
3 顿号
与逗号一样,都是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停顿,所不同的是,顿号主要用于句内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如: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观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需注意在表示概数的词语中间不用顿号,如“七八天”。
4 分号
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起到分清层次、提示逻辑关系的作用。
如:①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2021年新高考Ⅱ卷补写句子)
句号、逗号、分号、顿号的停顿区分与艺术效果
(1)多数情况下,逗号、分号在并列的分句中运用,多可以互换,但要求前后一致,即前面分句用逗号,整句的分句都用逗号,如“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但如果分句较长,结构复杂,且前一分句中已经有逗号隔开,那么两个并列分句就用分号,以示区别,使句子逻辑层次清晰。
如: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2)在非并列关系的分句中,用句号容易割裂前后层次关系的,不用句号,用分号。
如:①但文学史永远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不可能穷尽对所有作家和所有文学作品的认识;它是被文学史家精心挑选和组织起来的文学知识和思想,而不是这个学科的文学知识和思想的全部,更不是这个学科研究活动的终结形式。(2023年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上下句间为解释关系,可据此分析文本的逻辑。)
②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2021年新高考卷Ⅰ信息类文本,转折关系,据此分析文章逻辑结构。)
(3)有冒号引领的分句,根据冒号引领的内容,在最后分句处,必须用句号。
不论运用到何种方式,都是起到在节奏上的停顿与在内容上的强调作用。
5 叹号、问号
感叹号表示末尾的停顿与强烈的语气,用叹号,可起到提示情感与提醒注意上下文的作用;问号表示反问句、疑问句末尾的停顿与疑问语气,提示作者思考与引出下文论述的作用。
如:①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2019年全国卷Ⅲ《到梨花屯去》,据此句可分析作者情感,关注下文信息。)
②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2021年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据此句可分析下文解释。)
但是有些句子虽然有疑问格式与疑问代词,如果属于陈述或祈使语气,则不用问号。
如:他始终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一生都不愿提起自己的故乡。
一般情况下,问号用于问句中,叹号用于感叹句和语气强烈的祈使句中,它们多用在句末的语气词之后。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疑问句、感叹句会采用特殊语序,使主谓倒装,这时的叹号和问号要放在句尾。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全句并不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句末要用句号。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当选项较多或较长,或有意突出每个选项的独立性时,也可每个选项之后都用问号。
6 冒号
表示提示性话语后或总括语前的停頓,但是如果文句没有较大的停顿,一般不用冒号,且冒号统领的内容直到句终,起到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的作用。
如:行动,要靠思想来指导;思想,要靠行动来证明:思想和行动是紧密相连的。(总括上文。)
7 引号
引号表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
(1)对话中与冒号连用。
(2)直接引用名人名言、诗句等,起到论证充分、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富有美感的作用。
如:“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2020年全国卷Ⅰ,根据引用可知论点论据关系。)
(3)反语多用引用,提醒读者注意,达到讽刺的艺术效果,表达作者的态度。
如: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2023新高考Ⅱ卷,根据引号作用,可知作者的态度。)
(4)文中重点词语的引号使用,强调某种特殊含义,表示特殊含义时,多用修辞。
如2022年全国甲卷:
A.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特殊含义,有拟人意味)
B.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强调)
C.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特殊含义)
D.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特殊含义)
(5)特殊称谓的引号使用,强调人物的某种特征。
如:“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2023年全国乙卷)
(6)专有名词运用引号,起到强调的作用。
如:“中风”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引入眼科。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病统称为“眼中风”。(2022年全国乙卷,据此观点可分析后面题目中“打笔仗”的含义和得名缘由。)
8 破折号
破折号表示语段中某些成分的注释、补充说明或语音、意义的变化。
(1)表示对文中语句的解释说明、补充说明。解释说明的对象是具体的有名称事物,补充说明的事物多是对抽象概念的具象说明。
如:①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2021年新高考Ⅰ卷,解释说明《本草纲目》。)
②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2021年新高考Ⅰ卷,补充说明。)
(2)语意的转换、跳跃、转折等。
如:①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2021年新高考Ⅰ卷,语意转换。)
②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2021年新高考Ⅰ卷,语意转折。)
(3)语音的中断、延长。
如: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2023年全国乙卷)
(4)总结上文。
如: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水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2020年全国卷Ⅰ,总结前文。)
(5)双用,即解释说明的话插在句子中间,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
如: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解释秋雨。)
9 省略号
省略号表示语段中某些内容的省略及意义的断续等。
(1)表示文中省略的内容。
如: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2020年新高考Ⅰ卷《建水记》,据此描写可分析建水城的风土民情。)
(2)表示沉默,语言中断,断断续续,欲言又止,起到余音未尽、韵味无穷的效果。
如:①“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嗯……”他又是一阵猛抖。(2022年全国甲卷,《支队政委》,根据文中大量的省略号,可判断矛盾冲突、人物心理与性格。)
②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2021年新高考Ⅰ卷,可据此分析伍子胥的心理活动。)
(三) 解题技法
标点符号的运用往往使得文章节奏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标示着作者的情感,在主观题的表述中可以按照如下角度思考答题:语言节奏+文章强调内容+作者或文中人物情感。而在比对标点的客观题中,需要考生熟知标点用法,结合课本例句,从句式、修辞、语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此则可以事半功倍。
二 成语
成语的填写是近几年考查重点,对考生平时的积累、语境分析能力、语法掌握情况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 高考典例
2022年新高考Ⅰ卷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 。(语境为转折关系;句号,总括句;语法为宾语;可填“不解之缘”。)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语境是鲜有资料可供借鉴;语法为定语;侧重在少,可填“秘而不宣”。)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進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语境为“各种各样的失败”;句号,引领下文,总括句;语法为可加“的”的宾语;侧重于失败的正常,可填“司空见惯”。)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二) 考点概述
成语考查涉及到语境、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语法、成语的侧重点、对象、程度轻重、语义的褒贬。但重点在于考生能否注重分析语境,能否在语法范围内合理使用成语。
(三) 解题技法
注重分析语境,即明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总分、递进、解释说明、并列、转折等抓住关键词)+人物身份+人物行为+人物情感;在此基础上,考虑成语适用的语法规则(充当宾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或者补语),填写后能够使得上下文连贯;同时,考虑填写成语的侧重点、语体色彩是否符合语境表达,如此,则可使成语填写合理恰当。
三 变换句式
(一) 高考典例
2022年新高考Ⅰ卷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变换句式、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综合能力。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首先找到主干,即提取主语、谓语、宾语等作为主干句,然后把余下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单独拿出来作为句子即可。从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提取出句子的主干:整个团队开始“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剩下的句子由“先……再……最后……”三个连词引导,说明了研制攻关的三个步骤。把三个步骤“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独立出来,成为分句。最后,把以上句子组织在一起,使语句顺畅,符合逻辑,便可得出答案。
【答案】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第一步在陆上的发射台发射,第二步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第三步进行潜艇发射。
(二) 考点概述
现代汉语的句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句式表达,而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各异,使用需符合语境。句式变换指的就是在一定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其原则为:不得改变原意,注意句间层次及逻辑关系,服从表达效果的需要。纵观高考试题中对句式变换的考查方式有:长句与短句的变换、整句与散句的变换、句子重组以及语体的变换等。
(三) 解题技法
1 长句与短句
长句是指使用词语较多、句式较长、结构较复杂的单句,其特点是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富有气势;短句是使用词语较少、句式较短、结构简单的单句,其特点是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①长句变短句
第一步,抽离主干句,即抽出句子的主谓宾;第二步,将并列型修饰语进行并列关系整合,包含型进行逻辑上的整合;第三步,合理使用衔接词。
②短句变长句
第一步,抽取短句共同的陈述对象作为主语,依次判断谓语和宾语;第二步,其余内容合理添加为修饰语(定状补);第三步,根据语法规则进行检查。
2 整句与散句
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如排比句、对偶句,其特点是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散句是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其特点是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
①整句变散句
第一步,将整句中重复词语删掉,不影响语义;第二步,取消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调整句子长度;第三步,检查语意有无变化。
②散句变整句
第一步,分析句式特点,确定基准句;第二步,将其他句子结构调整为基准句形式,形成对偶或排比的修辞;第三步,检查句子语意有无变化。
3 句子重组
重组句子指的是按要求改变句子的开头或陈述对象,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对句子进行重新表述。
第一步,分析原句句式特点,分句间逻辑关系(递进、因果、条件结果、并列、转折等),理清句间层次;第二步,根据要求重组,添加适当动词;第三步,检查语意有无变化。
4 语体变换
语体变换指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转换,生动语言与平时语言的转换。
明确各种语体色彩,依据题干要求将书面语(用语典雅)以口语(多用语气词)形式进行转换,或者相反;将生动语言(多用修辞)变为平时语言(无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