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同D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中的“第三”点,但材料中并没有“民族地区”的限制,此项缩小了范围。)
2.D(A.“难以启动”的说法同材料一中“发展的瓶颈”一语意思不同。B.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二,该项错误在于使用了“只要……就……”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而实际上,要“促进绿色发展,开拓通往同步小康的创新之路”,仅有“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道法自然的法则”,是远远不够的。C.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第一段,该项错误在于错设因果关系。D.相关内容在材料三最后一段,该项说法同原文一致,是正确的。)
3.C(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第三”点,设因果关系,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4.①有助于信息的传递与获取。②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共鸣。
5.①舍米湖村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哪些举措对摆手舞加以利用。②舍米湖村的村民在对摆手舞的有效利用中获得哪些好处。
6.A(“还想谈谈自己入党的事情”错误,文中开头说“另外,心里有些事,要对姐姐谈谈”,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入党的事情。由文中“她已经参加了妇女救国会,参加了妇女自卫队……她很快就决定了这个愿望”可知,春儿想入党的念头,是在被姐姐因为开党小组会议而把她关在门外后,临时有的主意。)
7.B(“想给姐姐家放羊”错误,文中春儿笑着说,“就为的是在家里吃不上,才跑到你这里来,站到大河滩里去喝冷风呀!要不,给你家当个羊倌,求姐姐赏碗面吃吧!”,只是春儿对姐姐的玩笑话。)
8.①被姐姐阻拦后独自思索更加坚定对入党的期盼和向往;②提出要求入党的愿望时表现的渴望急切和严肃认真;③登上屋顶看到火光,听到枪炮声感到与党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9.①运用全知视角。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了春儿和姐姐之间的故事,呈现人物及情节。②按时间顺序。从“早晨”“中午”“天黑了”直到“头顶上是满天的星星”,以时间顺序推进情节。③通过对话展开情节。通过写春儿与姐姐,姐姐与同志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④舒缓的叙事节奏。小说并未聚焦战争的紧张,激烈,残酷,而是以舒缓的节奏描写表现人民对抗战的乐观、自信。
10.CEG(“从郡城就童子试归”整体是动词“知”的宾语,且“老人”是后一句的主语,故应在C处断开;“老人略知书”中,“老人”作主语,“略知”是谓语动词,“书”是宾语成分,句子结构完整,应在E处断开;“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表示老人的两个不同时间段的行为,中间应断开,故在G处断开。故断句处为CEG。)
11.A(前一个“延”为“邀请”的意思,后一个“延”为“迎击”的意思。)
12.B(“并让郡县官员帮助芋老人之子摆脱了当佣工的困境”的说法错误。根据文中“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一句可知,郡县官员帮助芋老人,是认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而不是宰相所要求的。)
13.见译文。
14.①通过记叙芋老人与相国之间有关食芋一事的交往,②以及芋老人所讲的故事和话语,③告诫世人即使时势、地位发生变化,也不应忘记过去、改变本性。
15.D(“以西施自况,曲折表达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表述错误。词的最后一句是假设句,其中的西施是“倾人国”的代表,意思是说,如果美女能让全国倾倒,那么,有一个如西施一样的美女也就够了。因此这里的西施不是作者的自况,也没有表达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
16.①上阕以牡丹比杨贵妃,嘲讽牡丹与杨贵妃粉饰太平、倾人误国。②下阕开头写一掷千金买栽牡丹之风,作者借此讥讽权贵富豪玩物丧志、骄奢误国。③结尾两句运用假设,意在讥讽迷恋名花美人的统治者昏聩误国。
17.(1)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示例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8.①万紫千红(或“姹紫嫣红”“五彩斑斓”) ②另辟蹊径 ③扑朔迷离
19.(示例)甲:若是在偏碱性的环境中 乙:单是一个花青素
20.A“虽然”改为“既然”;C“如果”改为“毕竟”;D删掉“的到来”。(本题中,A、C分句都存在关联词语误用的毛病。D分句存在赘余的语病。)
21.①“移”意为移动,比“飞”显得迟缓;从原文语境看,是从峡谷底部向峡顶“一线蓝天”仰望,距离远,鹰之飞翔,仿佛只是渺小的点在缓慢移动。②“锈”意为锈蚀,契合“生铁”这一喻体,峭壁上的石头,黑如生铁,锈迹斑斑,凸显其悠久、荒凉、静寂的特点。
22.①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②把连根拔起的“大树”比拟为人,它被谷里的什么不测之事给吓唬了,跌跤翻坐在那里。③这种方法化静为动,想象奇崛,以此烘托峡谷的幽深、神秘、不可测。
23.略。
【参考译文】
芋老人,是慈水县祝家渡人。他的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他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就越显出瘦弱憔悴。芋老人请这书生进屋里坐,知道这书生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了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人又为他盛一碗,书生因此把肚子吃得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吃的这顿芋头的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十多年后,书生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人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芋老人到京城后,已经当上宰相的书生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的妻子为我煮一顿芋头。”不一会儿,芋老人的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又放下手中的筷子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上前说:“这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因为时势和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相国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国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屋中只有一张床铺,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就讥笑甲,不理睬甲,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又听说某姓的一个人,读书时,希望以后得志了,要像古代某人那样廉洁而有才能,像古代某人那样忠孝双全,等到做了官,却因为贪污财物行为不谨被罢了官,这是把所学的看作芋头了。我住处的旁边有所私塾,那里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的事情,其中的人物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太守、县令,然而这些人一旦国内发生事变,或者有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无不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而忘掉了过去的,岂止单单只是在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歉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并派人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