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年文艺传统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研究结构与趋势分析

2023-04-29 06:06陈一愚
艺术传播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发文文艺戏曲

陈一愚

[摘  要] 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的图谱绘制与归纳分析功能,可对“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1956—2023年间的“中国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领域相关论文研究情势进行可视化的知识产出分析。针对目前国内文艺语境传统下的中国电影,通过梳理近70年来该交叉领域的发文数量流变、高产机构与核心作者、高频关键词的共现与突现、学术热点议题衍变等,可以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思辨、民族底蕴的挖掘与建构、美学边界的思辨探索这三大主题上总结其研究的演化脉络并展望其未来趋势。

[关键词] 传统文艺 中国电影 知识图谱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占据全球电影票房首位成为业界的一种常态,有关构建中国电影独特的美学、增强中国文艺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探索,业已成为中国电影界的重要课题,并在政策指导、学术研究、行业运行乃至观众认知等多个维度展开了相应的实践。同时,依托古典艺术,追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挖中国电影的价值内核,建构中国电影的独特底色,也已成为一种共识。

关于中国电影与古典艺术、民族文化关系的探讨,始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的发轫期,随后以业界发起、学界响应的模式发展起来。比如,中国首本铅印电影期刊《影戏杂志》的《创刊词》里就指明,电影与文学美术、与国人品格应有密切关系 “1.发扬影戏在文学美术上的价值。2.介绍有价值的影片给读者。3.防止有害影片的流行。4.在影剧界上替我们中国人争人格。”《创刊词》,《影戏杂志》第1卷(1921年)第1期。。该文的作者顾肯夫此前刚在《阎瑞生》里反串了老太婆一角。而电影导演周剑云、摄影师汪煦昌也曾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撰文比较了电影表演与舞台剧表演的异同。 “影戏之动作与表情,较舞台剧更为细腻而自然……”周剑云、汪煦昌:《影戏概论》,见丁亚平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此外,像电影编剧孙师毅、电影人徐葆炎、电影导演郑君里等从业者也先后从叙事语言、镜头视角、电影表演等维度探究过电影与戏剧的差别。在从业者们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去反思和探究电影本体的思辨框架的同时,这一时期的影评人更关注中国电影与国家、社会以及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不少人撰文表达对电影从业者一味模仿好莱坞的担忧,如“中国片之所以能于世界影戏界中立足者、只为中国产而已” 春愁:《中国电影事业之前途》,《银光》1926年第1期。,“影剧的编剧者,当你执笔编剧的时候,应当兼顾中国固有的民族的精神” 陈趾青:《中国影剧中几个重要的问题》,《银星》1926年第3-4期合刊。。评论界基于认识论对中国电影的民族性、独特性做出的探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作者在表达中国风格上的探索,引出了《桃花泣血记》《神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一批平衡传统伦理与现代价值的作品。

围绕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早期电影学界与电影行业的探讨是此呼彼应、互为观照的双向交流。学术探索与艺术实践相融互济的这种共振,奠定了中国电影“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位一体”的自我革新循环模型——基于实践经验的思辨提炼电影本体论的核心,借助文化艺术的回溯打破电影认识论的边界,依托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重塑电影方法论。

不过,早期中国电影学界与电影行业建立稳定互利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有着政府机构监管疏离的背景。当前,在理论与实业之外,中国电影的发展与政府机构的政策引领已密不可分。鉴于新要素的出现与引导已成为电影革新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需要重新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也是因此而开展的——笔者希望将定量研究的结果作为上述梳理的第一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笔者使用文献检索管理软件NoteExpress 3.7.0以及可视化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 6.2.R2展开研究。其中,NoteExpress主要用于对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下载的论文进行数据清理,CiteSpace主要用于对大量文献的主题、关键词、作者及其所属机构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以此基于宏观维度,相对清晰地描述一定时期内中国电影与文化艺术传统研究的演进脉络、热点、突变以及未来趋势。本文的表格主要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包中的Excel制作完成,图片则基本是由CiteSpace依据不同的检索条件设置而生成的。

(二)研究重点

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1956—2023年间,围绕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研究概况如何?(涉及面包括发文量、发文增长情况,以及关注该领域研究的期刊概述等。)

(2)该主题下有哪些研究者、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当前的研究状况如何?

(3)该主题领域具体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有哪些?

(4)该领域研究存在哪些主要的问题或瓶颈?

(三)检索词

由于研究对象“中国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后文简称“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涉及的内容涵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为确保数据准确,本文基于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级主题词“中国电影与艺术传统”,并基于该主题词可能涉及的诸如“文艺”“曲艺”等中观领域的词汇,制定了15个与之关联的二级主题词,分别为“传统文艺”“传统绘画”“古典绘画”“传统艺术”“古典艺术”“传统诗词”“古典诗词”“传统诗歌”“古典诗歌”“传统小说”“古典小说”“传统文学”“古典文学”“曲艺”“戏曲”。另外,由于微观层面可以细化至单个文本和特定的某种艺术技巧,过于繁复,本研究不拟细化检索词至三级主题词。

三、数据综述

(一)数据概述

本文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数据来源,构建检索式为“主题=‘中国电影与艺术传统or‘传统文艺or‘传统绘画or‘古典绘画or‘传统艺术or‘古典艺术or‘传统诗词or‘古典诗词or‘传统诗歌or‘古典诗歌or‘传统小说or‘古典小说or‘传统文学or‘古典文学or‘曲艺or‘戏曲and 篇名=‘电影”,时间范围仅设定结束年为2023年,不设起始年,期刊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结果检索得到相关文献题录数据1596条。经过NoteExpress 3.7.0、CiteSpace 6.2.R2的数据清洗及人工筛选,去除一稿多发、没有作者、误检的条目,以及译文、漫谈、征文、访谈、书评、新闻、公告等不符合本研究主题的文章,最终获得自1956年1月1日起至2023年4月1日止的中文期刊论文1134篇(历年具体篇数见图1),其中累计作者1124名、累计期刊285种、累计科研机构780家。

(二)年度发文分析:2004年后

呈平稳增长态势,学术规划

引爆研究热潮

在最终检索结果当中,最早的文献是1956年沌龙发表于《中国电影》的《电影〈花木兰〉里的矛盾》一文。但是,在1956—2004年间,关于“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领域的论文的年发文量最高不超过5篇,可见其间该领域并未进入主流研究者的视野。2005年则可谓转折之年,该年的发文量达到12篇,首次进入两位数。之后,该领域的年度论文数量就整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到2011—2015年间逐渐稳定在50篇上下(其中最高为2013年66篇,最低为2011年42篇)。2016年,论文又迎来了爆发性增长,达78篇,但2017年又回落至55篇。2016年的增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年北京电影学院将“中国电影学派”纳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规划,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研讨与创作活动,推进了电影学界领军人物在该领域的突发式探索;而2017年回落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年轻学者尚未跟上步伐。不过,情况在2018年开始改善,发文量增至86篇,较前一年多出32篇。此后,除2020年因疫情而稍有回落外,年度论文数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更是在2021年一度达到123篇,为目前最高。

(三)期刊发文分析:聚焦曲艺

研究,绘画、文学等领域亟待突破

检得数据中,发文量排第一的期刊是《电影文学》(112篇),而在发文量排名前15位的期刊(见图2)中,CSSCI收录期刊仅有3种:《当代电影》(78篇)、《电影艺术》(57篇)和《戏曲艺术》(14篇)。另外,在这15种期刊(共发文605篇)中,戏剧影视学类多达13种,其余2种分别是新闻传播学类的《视听》和哲学人文类的《大众文艺》。而在前者13种中,影视类有6种,发文375篇,占比61.98%;戏剧戏曲类7种,发文192篇,占比31.73%;后者2种期刊发文38篇,占比6.28%。这也说明,除戏剧戏曲领域外,有关“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的研究尚未进入文学、音乐、绘画等专类研究的视野。而且,在以影视戏剧为主体语境的学术期刊中,有关“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的研究仍以戏剧戏曲为最主要的切入点,以其他文学艺术类别为视角的研究尚未形成规模,亟待开发。

四、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一)参数规则设置

首先,在CiteSpace中新建分析项目,设定最大引用跨度(look back years)为-1,以确保样本中的所有文献数据都进入运行库,同时设置最大相邻节点(Maximum Links Per Node L/N)为10,表示为每个节点保留关联度最大的10条连线。对分析数据的过程进行相关设定:时间(Time Slicing)设定为 1956年1月至2023年12月,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为1,词汇来源(Term Source)标签下默认全选,名词短语类型(Term Type)为热点词汇(Burst Terms)并进行热点检测。然后,选择名词短语(noun phrases),在精简(Pruning)标签下选择Pathfinder(寻型算法),节点筛选方式(Selection Criteria)标签下选择Top N并赋值N=100(即每个时间切片中提取100 个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选择标签阈值插值(thresholds)中的阈值设定(thresholding)为默认值,即其参数(c,cc,ccv)分别为2、2、20——被引(citation)为2次,共被引(cocitation)为2次,共被引系数(cosinecoefficient)为20。

上述设置完毕后,选择节点类型合作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s)等作为分析对象,CiteSpace就会依据分析对象,分别进行作者合作分析、机构合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并初步形成相应的知识图谱。图谱中的节点表示分析对象,出现频次越高节点就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不同节点的共现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各节点之间的密切程度。关键词频次值及其贡献聚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搜索主题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在知识图谱中,N为节点数,E为连线数;Modularity Q为聚类模块值,一般认为Q>0.3代表聚类结构显著;Silhouette S为聚类平均轮廓值,一般认为S>0.5代表聚类是合理的,S>0.7表示聚类是令人信服的。①

(二)研究者分析:核心作者不多,“孤军作战”为主

如表1所示,1124位作者中有1001人发文仅1篇(含第二、第三作者),占总人数的89.06%,说明“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的研究者来源广泛。同时,基于这一领域的高产作者并不多,只是发文最多的作者有17篇,远高于第二位。根据“普莱斯核心作者定律公式”M≈0.749* Nmax(M指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数量,Nmax指对应年限中论文发表数量最多作者的论文总量)②,在“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主题领域,发文篇数≥3的可被视为高生产能力的核心作者。由此,核心作者总计37人,占作者总数的3.3%(具体如表2所示)。

必须指出,这里的核心作者发文总量145篇仅占总发文量的12.79%,远未达到普莱斯定律对形成核心作者群的判据——50%。据此,笔者借助CiteSpace的作者共现图谱功能,放宽了核心作者录入条件,暂时将该领域发文数量≥2的123名作者也视为形成核心作者群的要素,即前述的阈值设定“2、2、20”。这就是说,要观察所有发文量不少于2篇的作者产生的合作关系。经软件计算及可视化,最终得到文献作者共现图谱(见图3)。

① 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王贤文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

② 郝若扬:《如何测度学科核心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9月20日第1版。

图中带姓名的圆形节点的大小代表发文量的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合作关系,单个节点发文均不少于2篇。具体来说,还应该注意合作作者的发文量阈值,以发文量达6篇的作者高小健为例,与其产生合作的作者仅有1人,但该合作作者后续并未就该领域继续展开研究,发文总计仅此1篇,故不能在该领域视两者为合作关系,也就不将其列入图中。总体来看,个体节点(即独立作者)数量较多,建立合作关系的团队主要存在于两人之间,且合作次数不多,说明多数学者之间并未形成联系相对紧密的科研团队。目前,图中123名作者(N=123)间存在10组相对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E=10)。合作发表研究论文作为凝聚科研团队的主要方式,有利于推进科研突破,今后或仍应鼓励。

(三)学术机构分析:研究力量集中于高校,跨学科跨地域机构合作尚未普及

在对1134篇文献的作者所在的机构及其附属机构、二三级机构进行人工梳理与合并后,最终统计出机构445家,涵盖了高校、中央媒体及地方媒体、专设科研机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机构等多类主体。其中,307家机构发文仅1篇,121家机构发文2至9篇,总发文量≥10的机构共17家(见表3)。

从各类机构的平均发文量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而纯研究机构和媒体、社会组织发文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发文量前10位的机构中,就机构类型和发文量而言,高校占据了除榜首外的9席,发文总量也十分可观。至于研究力量的地域分布方面,表3的17家机构中多达7家集中于北京,接着是上海3家,河南2家,山西、浙江、江苏、陕西、重庆各1家。

被引半衰期作为衡量机构、期刊学术生命力与学术地位的重要指标,越长往往说明影响力越大。在上述机构中,被引半衰期处于第一梯队的是(按发文量排序):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时,这些机构的发文量也超过许多处于第二梯队的机构。突变性则用来描述特定机构短期内发文量的明显变化情况,上述机构的突变性绝大多数都是0,说明他们的年度发文量比较平稳,唯独北京电影学院的突变性是5.67,起止时间为2018至2021年,这显然与该机构这一阶段的“中国电影学派”规划建设和相关学术活动的陡增相关。

将前述发文量≥2的机构(共138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可视化,设定阈值为默认值2、2、20,即展示发文量不少于2篇且合作关系不少于2次的机构,可得到文献来源机构共献图谱(见图4),其中字号和节点的大小分别对应发文量和合作发文量的多少,连线表示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单个无连线的节点代表该机构至少曾与2个机构合作发文,但合作机构的发文量小于2篇。此图中总计71家节点机构(N=71),出现12条连线(E=12),代表12组发文量不少于2篇的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说明合作关系相对稳定。这12条线一共显现了4个机构合作群体,其中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中心的群体最具规模,它通过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这三个“二级中心”,分别向山东艺术学院、重庆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厦门大学展开,加上直接关联的广州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形成了共涉及10家机构的合作结构。其余3个合作群体均仅建立在2家机构之间。不难发现,在这个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机构间的合作联系依然较弱,学界、业界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更是明显不足,跨学科合作属性也不明显,合作的广泛程度与深入程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研究焦点分析

1.研究关键词分布

关键词是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亮点等层面对论文研究主题的高度凝练。通过对本研究中的文献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及其共现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展示该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分布、知识结构演变的基本情况。在该分析项下,按照默认的统一参数设置,经人工筛选,将诸如“戏曲电影”与“戏曲片”“戏曲影片”“电影”与“中国电影”“动画电影”与“动漫电影”“国产动画电影”等语义重合的关键词进行合并,结果显示1134篇文献共涉及共现关键词836个,其中587个词的共现频次为1,占70.2%。表4显示了共现频次≥10的关键词,共15个,其中还有6个词的“突变性”引人注意。这些重点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分布。

2.研究热点板块分布

笔者在选用LLR算法将关键词进行归并处理后,生成了“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领域研究文献的最终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见图5)。图中可以找到11组关键词聚类,以“#”号加数字来标识,并以色彩彼此区分。数字越小,代表该聚类越大、涉及的关键词越多;颜色越浅,代表研究年份越接近当下;不同颜色聚类的重合部分代表这些聚类使用了同样的关键词,当然也代表了不同聚类之间的研究关联性;黑色文字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各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表示共现关系,其粗细代表共现的强度。依据规模大小及其所涉及的关键词总量为这些聚类排序,则依次是“#0戏曲电影”“#1电影音乐”“#2电影”“#3电影艺术”“#4改编”“#5戏曲”“#6传统艺术”“#7昆曲”“#8粤剧电影”“#9民族化”和“#10中国电影学派”。

由图5还可见,“粤剧电影”“民族化”“中国电影学派”这三个聚类的面积最小、颜色最浅,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它们是当下最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另外,各个聚类之间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研究关系,如“戏曲电影”(红色节点)、“电影”(浅绿色节点)和“戏曲”(蓝色节点)作为文献数据中的前三大关键词,依托“戏曲电影”这一作为中介的研究视角产生了关联性。

3.研究热点主题与面向

以图5为基础,提取整体上看中心度较高的研究主题聚类簇(见表5),可以对“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领域的研究主题做进一步归纳,具体列举如下:

(1)聚焦“戏曲电影是什么”的本体论研究,对应“#0戏曲电影”和“#5戏曲”,思考艺术传统在中国电影民族化路径中的作用;以及“#9民族化”,依托戏曲电影创作实例,从戏曲舞台、戏曲美学观念、古典诗词结构、戏曲表演等维度,展开关于电影对传统元素的借鉴情况的探讨。其创新包括但不限于电影故事模式、电影表演、电影制作(如美术、剪辑、长镜头)等方面,通过差异化的比较,挖掘戏曲电影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联系。

(2)形成中国电影的民族性风格的方法论研究,聚焦视觉、音乐两个维度。具体来说,“#1电影音乐”围绕中国电影民族性的声音呈现,以音乐元素和戏曲程式为切入点,结合香港武侠电影、经典国产动画电影(如《大闹天宫》等)案例分析展开;“#2电影”“#3电影艺术”聚焦中国电影民族性的视觉性呈现,主要通过对梅兰芳、吴贻弓等传统电影人的相关文本及其创作经验的分析(包括对传统戏曲影片特别是《赵氏孤儿》《天仙配》的分析)探究戏曲片的演员表演及舞台布景、传统书法和绘画的画面结构布局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以期为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创新描绘出可借鉴的视觉呈现路径。

(3)对中国电影时代性形成的认识论研究,从受众的审美需求出发,打破电影创作的边界,思考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如何拥抱时代。具体来说,“#4改编”主要从武侠电影、戏曲电影等的创作和改编实例出发,探讨具有民族特性的传统文本之电影创造在当代受众接受、对外文艺传播等方面的功能;“#6传统艺术”主要从越剧(如《双飞翼》)的美学叙事维度入手,结合香港电影的一系列类型化创作,探讨中国电影融合传统艺术的可能路径;“#7昆曲”主要从昆曲、河南戏曲的电影改编创作实例出发,从打造“意境”的维度探讨前述的可能路径;“#8粤剧电影”重点探讨了粤剧电影对黄梅戏、越剧(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仕林祭塔》)等古典曲艺的创新性编创,着重从观众的时代审美情趣探讨前述的可能路径。

(4)基于“中国电影是什么”的本体论研究,对应“#10中国电影学派”,是对中国电影学派的生成所做的历史沿革梳理。此类研究以更宏观的视角,辩证地探讨了文艺传统作为中国电影的民族美学基因的必然性。  (五)研究发展及演进趋势分析

基于关键词共现图谱,还可以通过时区视图(Time Zone View)分析近70年来“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领域研究的热点随时间的演变趋势。由于2004年之前的年度发文量变化不大,笔者只制作了2005年至目前的时区视图(见图6)。前文图5中的关键词根据各自首次出现的时间不同,分布在各个时区内,以时间维度展示了该领域研究的知识演进,以及诸研究热点的更替和相互影响。

通过对发文量、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变性和时区视图的分析,可以综合地把“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研究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6—2004年),属于中国电影与文艺传统结合研究的探索阶段,研究成果主要是电影工作者手记、电影与戏曲的关系这类层次上的经验性思考,发文量少,尚未形成明显的研究热点和议题;第二阶段(2005—2012年),有关中国电影与文艺传统的课题已经被研究者普遍关注,但研究的内容仍相对基础,往往是在对单个现象的基础分析与宏观认知之间进行直接勾连,论证相对不足;第三阶段(2013—2017年),基础研究已经比较充足,大多数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了传统文艺文本和现象与电影之间的中观层面联系,更注重研究的整体性;第四阶段(2018年至今),基于“中国电影学派”的提出,研究者已越发重视思考传统文化艺术的民族性生成问题与中国电影的关系,“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研究有了更明确的“灯塔”,发文量呈现井喷态势。

综上,国内围绕“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领域的研究虽然数量稳定增长且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尚未形成核心研究群体和阐释队伍,这恐怕会阻碍研究的继续深入,不利于建构足以匹配学科发展的共同体。在这一既有学术前景又不乏社会效益的方向上,不同学者、不同机构间的合作对话仍有待进一步展开。

作者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会展传播研究中心

Abstract:This article utilizes the graphing and inductive analysis functions of CiteSpace to conduct a visualized knowledge output analysis of academic research papers related to the field of“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and Chinese film” from 1956 to 2023,which were included in the fulltext database of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In response to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ntext of Chinese cinema in the current domestic context,by reviewing the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this interdisciplinary field,the highyield institutions and core authors,the cooccurrence and emergence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and the evolution of academic hot topics over the past 70 years,this study summarizes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future trends on three major themes: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the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thnic heritage,and the exploration of aesthetic boundaries,and looks forward to its future trends.

Keywords: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Chinese film;knowledge graph

猜你喜欢
发文文艺戏曲
1942,文艺之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