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冰
工作中,有些店长希望通过各种对员工的“好”,成为大家都喜爱的领导。然而,“好好先生”或“保姆”式的管理风格,一味无原则地对员工“好”,是否能够真正促进团队进步?本期栏目让我们跟随店长晓敏的心路历程,看看她对这个问题的态度转变。
作为店长,我同时也是店里年龄最大的,自我感觉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比员工们丰富些。因此,在工作中不经意扮演了“大姐姐”甚至是“妈妈”的角色,对员工百般照顾和关爱。
比如每天店里的清洁卫生,我总是带头和大家一起做,有时生怕员工做得不干净,我就亲自打扫。时间一久,每天的清洁卫生只落在表面工夫,大家已经形成始终都有我来兜底的想法,如此一来耗费了我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再如每当需要加班时,考虑到几个年轻女员工住的地方较远,我总是主动提出加班完成后续的服务,让她们可以提早回家。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不少,扪心自问,作为店长,我总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对员工们已经够好了。但是,有件事让我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产生了怀疑:店长把什么事情都考虑周全、做到位了,这种对员工“好”的方式,究竟是否合适?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不久前,在盘点门店库房时,我看到陈年堆积的货品多而杂乱,很多产品与包装盒对不上,就默默地把清点库存的工作全包揽了。库房清点完毕后,发现门店里遗失了不少货品,加起来有近2000元的损失。按照公司规定,门店损失应由店里的工作人员进行分摊,我主动提出承担一半的损失,另一半由全店员工均摊。
万万没想到,员工们不仅没有表示感谢,还向公司领导层告状,说我管理混乱,库存清点与他们无关,因为他们没管理过货品,店里大小事情都由我独揽大权等。
听到这些,我当时觉得太憋屈了!平时在工作中处处维护他们的利益,结果却是全店员工对我的各种不服与不满……
我不禁开始问自己:出现这样的局面,有哪些是自己的责任?思来想去,我认为是平时在工作中对员工们太“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舍得让他们去尝试、去承担。就拿库存盘点货品遗失这件事来说,如果我能提早教给员工们货品管理的方法,包括先进先出、出库产品的及时入库等流程,让他们早日承担起这部分工作,同时做好监督。发现过程中有任何不妥之处,及时指出,给予批评和指正,直到他们完全掌握,可以独立操作为止,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与晓敏一样,老是担心员工出错受挫折或舍不得员工吃苦受累的店长或许不在少数,他们认为这是对员工的“好”,殊不知,这种“好”无法令员工得到成长和锻炼,反而有可能遭到员工的埋怨。
每个人都是在跌倒中学会走路。店长要逐步将门店的日常工作交待给员工,而不是什么事情都由自己做,只有给他们犯错误和为自己错误买单的机会,才能让员工与门店共同成长、进步。
1. 不想得罪员工,关系好了好办事。
后果:逐渐失去店长的权威性。
2. 不想提太多要求,担心员工不高兴。
后果:没有做事的底线,任由员工胡来。
3. 反正不是自己的门店,过得去就行了。
后果:缺乏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习惯性地和稀泥。
4. 对员工的批评如果不对,去公司领导告我的状,就不好了。
后果:怕承担责任、畏首畏尾。
5. 如果员工不喜欢我,日子可就难过了。
后果:只想做被喜欢的人,不想做被尊重的人。
6. 我能做的事就全做了吧,免得还要教他们做,更麻烦。
后果:没有帮助员工成长的意识和耐心,员工成长缓慢。
1. 强将手下无弱兵,员工有能力,说明店长管理有水平。
2. 与其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不如教给员工去做。
3. 员工成长需要时间,得有耐心。
4. 爱他,就对他严格点。
5. 优秀的员工是被“折磨”出来的。
6. 与其做员工的“保姆”“父母”,不如做他们的“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