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呈现
获得感源于沉浸感,但沉浸感并非是沉迷于某事,而是一种“忘我”的状态,是全身心地投入某事之中,不受外界打扰;而获得感也并非只是物质上的满足感,更有精神上的满足感。
何为沉浸感?近年来,沉浸式读书、沉浸式学习、沉浸式打扫卫生等网络热门视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在沉浸式的氛围中,很多以往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开始慢了下来,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品味独一无二的人生。在沉浸式做某事的过程中,人们找到了久违的沉浸感,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专心地做一件事,从中体味生活,这便是正确的沉浸感。但“沉迷”也是一种沉浸感,当你看小说、玩游戏时也有一种沉浸其中的感觉,你以为这种沉浸感是好的,全身心投入,但“沉迷”其中会让你上瘾,从而产生精神依赖、失去目标,在庸庸碌碌中把时间消磨,这种沉浸感实则对人有害。
何为获得感?获得感原指获取某种利益后产生的满足感,现在指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当你得到一个期待已久、自己却无法买到的东西时,一种喜悦感油然而生,这便是物质上的满足感,但人们总会因为拥有而忘记未曾拥有时的渴望,一段时间后,你便对这个物件没有了新鲜感,随之而来的获得感也便消失了。但精神上的满足感却会因为你的反复思考而变得越来越有味,最后变为只属于你的独特的精神世界,这时你的获得感便会更上一层楼。
获得感又源于沉浸感。林清玄在沉浸于发现生活的美后才写出了《人间至味是清欢》,正是因为沉浸地观察,才有了书中高远的精神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提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最高境界便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有对现实与历史的沉浸研究,怎能有如此深的体悟和感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一生的写照,正因有了对人生的沉浸式体验,才有了如此超凡脱俗、洒脱自然的精神境界。
沉浸感是一种“忘我”的状态,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有精神上的更高满足而非局限于物质。获得感源于沉浸感。
望闻问切
文章抓住材料的關键词,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体现自己的观点,有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但是在第二、三段的论证中用两个问句引出,缺乏观点;同时,没有将“沉浸感”和“获得感”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一味用自己的话进行论证,只在倒数第二段使用了举例论证,造成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涩冗杂且套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