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龙
红楼梦诗词·林黛玉·题宝玉续庄子文后·二一回
花袭人因不喜宝玉与黛玉整日厮混,便向宝钗吐露心声,并且使性冷落宝玉,一向与袭人亲厚的麝月也对宝玉不冷不热,宝玉自觉无趣,闷在家中,因吃了两杯酒,看至《南华经·外篇·胠箧》,自感意趣洋洋,趁着酒兴,提笔续写了一段。次日,黛玉恰巧在宝玉外出时走入房中,可巧翻出《庄子》来,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一绝,故而有林黛玉题宝玉续庄子文后一诗。
诗曰: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此处最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林黛玉为什么“又气又笑”?所谓“气”,是因为贾宝玉续《庄子》文中有一句“焚花散麝,而闺阁使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贾宝玉认为只要没有人劝他这,劝他那,只要闺阁中所有女子美丑才情都一样,他就不会有什么烦恼了。这种将林黛玉与其他女子等同批驳的态度是林黛玉无法接受的,也是林黛玉“气”的根本所在。
而所谓“笑”,是因为贾宝玉的认知与解决之道天真而可笑。贾宝玉认为:“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且认为只有焚花散麝、戕钗灰黛,才能够让自己获得清净。林黛玉自知宝玉的闷闷不乐是与自己的冷热相关的,也明白宝玉是无从发作而借题发挥的,只可惜对《庄子》是似有所悟,实则未悟,半吊子水平罢了,足为“可笑”。
因为林黛玉“可气可笑”,所以便有了作诗相讥、反驳、澄清的想法。
首句中“无端”为无缘无故之意,唐代李商隐就有“锦瑟无端五十弦”的诗句,在此欲表达贾宝玉内心之烦闷的无厘头,当然还有撇清自己非你烦闷根源之意,大有“你的烦闷与我何干”的嘲讽之意。“弄”字更显黛玉风格,极尽讥讽之意,“弄笔”本有“闲适随性”之意蕴。宋朝邵雍曾有一首《弄笔吟》,在此有必要引述,以解黛玉之深意。
人生所贵有精神,既有精神却不纯。
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
因饥得饱饱犹病,为病求安安未真。
人误圣人人不少,圣人无误世间人。
邵诗中“人误圣人人不少,圣人无误世间人”一句,直指宝玉,进而也引出第二句的“作践”,告诫宝玉不可误读圣贤,妄自菲薄。如果黛玉真有此深意,那黛玉也并非不劝宝玉,只是方式与手段更高明了些。
第三句之“无见识”,讥讽之中更见委屈。宝玉不懂《南华》真意肯定是无见识,但你不分贤愚亲疏,更是无见识。因为你看不出宝钗心中藏奸,看不出袭人心中有私,看不出麝月心怀邪念,看不出我黛玉心有所属。这种将自己与花、麝、钗并列的见识,是林黛玉最不能接受的,是林黛玉必须加以辩解澄清的。故而林黛玉沿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在此讥讽宝玉。《逍遥游》中蜩与学鸠见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南飞,便嘲讽道:“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殊不知自己是“小知不及大知”,还以“丑语”对大鹏,真可谓贻笑大方。最后一句中的“丑语”即指贾宝玉的《续〈庄子〉文》,而“怪他人”就有错怪黛玉我的意思了。毕竟在林黛玉看来,花、麝、钗是无所谓错怪的,此点宝玉必须自我悔悟。
综观全诗,即便是黛玉一时激愤而成,也可处处见其灵窍,逐句牵连,浑然一体,用典无形,意蕴深厚。为方便理解本诗之曲折,故薄论几句:
何方人士?不懂弄笔深意;无缘无故,牢骚迁怒于人。
歪读南华,错解庄周高义;妄续庄子,尽显学鸠陋见。
真应自悔,体察黛卿情深;本是天成,缘续木石前盟。
书中写道:“(黛玉)写毕,也往上房来见贾母,后往王夫人处来。”后文亦再无提及此诗,至于宝玉是否见过此诗?至于宝玉见过此诗是何感受?有何行动?都会给读者许多思虑。正如畸笏叟所批:“宝玉不见诗,是后文余步也。《石头记》得力所在。”
然不论如何,此诗是林黛玉针对贾宝玉成长经历中一次迷茫徘徊的劝解箴言,较之袭人的撒娇含嗔,宝钗的贤良德让,林黛玉却是刚中带柔,暗藏机锋,华彩宜人,灵窍服人,更胜一筹。所以说黛玉此诗嘲笑有味,玩笑有趣,生气有端,劝解有新,韵味十足,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