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蓁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大势,引领媒体融合发展全方位推进。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应运而生,已经举办至第十届,有力推动中央重大部署落实,携手推进行业迭代变革、蓬勃发展。
人民网始终把报道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责任。我们聚焦“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赋能新闻宣传工作。人民网醒目置顶“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已收录1.3万条内容,其中视听内容占40%。目前数据库总查询量超11亿次,最高日查询人数451万。网络视听已成为人民网上连党心、下接民心的重要载体。
近几年,有人提出:在2C红利结束之后,互联网新的机会是产业互联网;而随着区块链的普及,也有人说下一代互联网是价值互联网;在元宇宙爆火的时候,有人说未来是虚实融合的“全真互联网”。
在这里我与大家探讨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新一代互联网时代是否已經到来?
2023年,通用型人工智能诞生仅两个月,月活用户就突破1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回顾历史,月活用户达到1亿门槛,Twitter(推特)用了5年,Facebook(脸书)用了4年半,Instagram(照片墙)用了2年半时间。所以,标志性的平台产品已经出现,人类在经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正式进入了智能互联网时代。媒体也进入了智能媒体时代。
通用型人工智能的诞生,有望赋能各大技术潮流,走向融合,迈向成熟。第三代互联网可能是以智能互联为关键特征的价值互联、产业互联、虚实互联。
互联网技术快速变革,党媒党网必须加快发展,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社会责任。近年来,人民网主动跟进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以建设内容科技领军企业为目标,在人工智能领域,承建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瞄准认知智能开展研发;建设人民链探索价值互联;建设828企业服务平台探索产业互联;建设灵境·人民艺术馆探索虚实互联。这些尝试只是起步,却能提振我们跨向未知的信心和勇气。
第二个问题:中国能否开创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新范式?
目前各界关注、舆论热炒通用型大模型,其技术路线是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大资本、大平台、大团队的研究范式,费钱、费人、费电,并不适合所有国家、所有团队。
智能互联网的时代刚刚开启,一方面我们不能大意、不能懈怠,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在别人证明成功的路径上抓紧追赶超越;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被打乱节奏,需要着力思考如何开创新的人工智能研发范式,走出一条“优模型、低能耗、高性价比”的新路径。例如,大力推进量子计算、类脑计算和光电计算。再如,根据网络视听任务的需求,发展专用中小模型,凭借网络视听行业的场景和数据优势驱动研发,走出自己的路。
第三个问题:智能媒体时代,人工会被机器取代吗?
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AI替代人类工作,我们很多同行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机器取代。而从本次大会主题的角度来看,已经隐含着一个答案:人类不能被机器取代。
聊天、写文章、编代码,合成图片、音频视频,当我们惊叹于各种神奇“智能”的时候,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大脑既是高科技的大脑,也是价值观的大脑。AI平台是有立场的,AI生成的内容是有导向的,所谓“技术中性”是不存在的。因此,无论是喂养人工智能的语料数据,还是模型本身的算法,都必须高度关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问题。不能放任AI脱离人类视野,不能没有管理地“生成即传播”,积极探索AI应用和治理之道,这也是党媒党网的责任。
近几年,人民网深入推进内容科技战略,无论是内容原创、内容风控,还是内容运营、内容聚合分发,都强调人机协作、人机融合。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初步建立了AI意识形态风险评测体系。这个体系就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进行测评。
我们实验室正在努力研发计算机对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认知智能。目前已经推出跨模态视频安全引擎“白泽”、涉政智能审核平台“人民审校”以及舆论安全监测平台“谛听”三款产品,初步建立智能化的安全风控体系。
人民网期待携手各方,共同探寻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国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