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欣媛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当下的历史,历史与现实是联系的,谁想截断历史,就会被现实惩罚。”陈旭麓在他的《浮想录》中如此写道。
这句话说得看似绕了一点,可我们还是可以从历史学家这一番话中,感受到其良苦用心。历史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不仅仅是回望过往的一条隧道,更是一面映射着当下、甚至未来的镜子。
而我想,这一面重要的镜子,需要由我们共同擦亮。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历史本身就是已经发生过的并且无法改变的事实,而那些被记录下的历史之所以存在,一定有着重要意义。因而我们回望历史、分析历史和解读历史,用这样的形式进行反思,然后去纠正。于是我们发现,原来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思考如何吸取前人经验,然后将其运用于眼前的困难。可我想:历史的价值不应该是单一的,或者局限的。它不仅体现于它被咀嚼后的滋味,更在于我们都从历史中走出。就好像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可以避免让自己身在阴影中,可若光从上照下,我们的双脚是一定与影子相连的。若我们想逃脱历史建设一切,难免随身形的庞大从空中坠落。所以,我们的过往,应由我们一次次拭去尘埃。
或许正是明白现实与历史有密不可分的联结,作家冯骥才决定奔走在保护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尽管会遇上与现代发展的冲突,尽管这样的付出有时得不到任何回报。我很难想象也无法精准地揣测出他这一做法的具体思虑,不过有一点我想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推断出,那就是他们如此努力地守护我们的过去,或许正是因为当下的我们需要看见先人们走过的足迹。也难怪周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费尽苦心将散落在世界各处的许多文物寻回,因为它们身上有组成我们民族的碎片。从个体上来说,我们在历史中寻求归宿,而从群体角度而言,我们则在历史的浮现中相互认同。
于是这么一看,历史在我们之间流淌,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也就因此被赋予着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意义。2021年被《南方都市报》评为“年度十大好书”的《置身事内》,作者就在书中提到,国家为了增强群体间的互信,会加强对国民的历史教育和国家认识教育。可见我们对历史的态度,反映着我们对现实的认识。也更是因此,我们建筑未来时,其实用的是历史的材料。而正确地看待历史,是落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责任。
我们逐渐勇于直面自己的过去,历史课本中慰安妇的明确出现体现着我们对现实的态度。而我们的未来,就从现实一步步开始。
既然我们的现在是从历史中走来,那就应该立于当下,然后用历史去映射未来。
(指导老师:张 晗)
(供稿 湖南 何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