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文字失语症”吗?近年来,不少人在表达时找不到合适的文字,最终万物都是“绝绝子”。这一现象引起全国政协委员王灿龙的关注。据中新社报道,王灿龙委员认为,虽然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客观上造成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大为增加,但是,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大多是零散的、即时的,碎片化和电子化问题比较严重,面对文字失语症,需要避免网络依赖、加强写作训练。
所谓文字失语症,大体是指无法用逻辑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文字失语症”的泛滥将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不仅如此,人们语言审美和鉴赏能力的钝化更将使中国博大精深、独具魅力的传统语言文化成为无人问津、被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文字失语症”使得高度模式化的“梗”、追求感官刺激的网络流行语以同质化的形式大量传播,污染了网络舆论场的语言环境。当严肃理性的严谨表达逐渐让位于浅薄而娱乐化的调侃戏谑,愈发带有攻击性的语言使人們逐渐放弃在对话之前仔细思考,转而陷入非理性的狂热中彼此攻讦,本就因多元意见而割裂的网络舆论场将因此更难以通过理性平和的对话促进社会发展。
素材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语言也在随之发展和创新,而网络语的诞生就是其最好的证明。对于网络语言文字,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对待,既不能一棒子打死,更不能全盘接受和消化。对于一些有意义的、能够客观反映事物发展进步的,大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相反,一些庸俗的、有悖常理的且不符合大众心理的,完全可以弃而远之!
互联网赋予人的,并非仅仅是表达方式,还有丰富的信息,以及思考辨别的可能,我们不能一边享用着丰富、及时的信息服务,一边却在指责网络让我们变得脑子更懒、嘴头更笨。即便有所谓“匮乏”,也应该是思想而非语言的匮乏。关键不在互联网,还是在人的学习能力。所以,对待网络语,我们要向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适用话题
辩证、网络依赖、规范、文化……
(供稿 祝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