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河南地区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以组建抗战救亡组织、文艺汇演、游行请愿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援战活动。一部分学生也在共产党的领导指挥下,通过抗战训练班学习,提升自己的运动水平,形成了更有组织、更有规模、影响更为持久与深入的学生组织与援战形式。抗战时期河南地区的学生以丰富的活动类型、老少皆宜的活动内容、广泛而深入的活动范围将抗战救亡精神根植人心,为传播抗战思想,巩固统一战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抗日战争;河南学生;援战活动
引言
目前我国对于抗战时期河南人民发起的援战活动的研究与成果数量相对较少,[1]这些成果侧重于对这一时期河南地区的群众日常生活和爱国运动做总结与探讨,而在深入论述河南地区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较薄弱。因此,研究抗战时期河南地区学生的援战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深入认识抗战发展状况,对抗战时期河南地区学生群体的研究给予新的视角。本文以方志、报纸、档案等多种史料为基础,拟就抗战时期河南学生援战活动作一探讨。
一、河南地区学生援战活动兴起的背景与成因
面对日军的侵略,学生作为社会群众中最有朝气的群体,率先行动起来,掀起了一波波援战浪潮。
(一)中共中央的领导与宣传
1937年起周恩来同志多次关心河南地区斗争进展,并作出作战指示。河南省政府也向各地派出大批党员干部,在各地设立民运指导委员会和民运专员办事处,对于发动群众参加抗战起了积极的作用。除了建立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宣传也十分到位。共产党组织在河南开封地区创刊发行《风雨》期刊,以周刊形式发送,在河南地区影响力逐渐壮大,发展成为党中央指导宣传抗战思想的重要刊物。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激发人民的抗战积极性,同时对国民党向日军妥协的阴谋予以揭露。[2]
(二)日军激起的爱国与反抗情绪
抗战时期,日军进入河南地区之后,实行伪政权控制方案,进行奴化教育;组织“征集队”对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活物资强加掠夺,强虏人民为其做免费劳力;日军对人民实行高压控制,造成大量惨案冤案;同时日军对女性人民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奸淫,下至少女上至老妇都难以幸免。面对政治、经济、主权等一系列国仇家恨,在共产党保家卫国的有力号召下,河南人民奋起反抗,誓要给予侵略者沉重的打击,保卫自己的家园。
二、学生自发组织的援战活动
河南地区学生援战活动,主要存在两种大类:一为青年学生自发组建的团体或活动,一为政府或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学生团体或活动。两者都为河南地区的抗战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自发兴起的活动,通常由学生作为领导者和参与主体,学生在其中既负责活动或组织的建设、谋划,又作为中坚力量参与其中。
(一)组建抗日救亡组织
在自发组织的援战活动类型中,救亡救国会是其中较为特殊的存在。原因在于:1.这种形式有相对成型与系统的组织。2.在成熟的组织带领下,学生所进行的活动宣传形式较其他类型更为全面。3.学生在此种组织中进行活动,往往对抗战革命的思想理念较其他形式往往更为深刻。4.此种类型的活动组织更有机会与共产党党组织或抗战政府取得联系,从而受到更为专业与系统的领导。
一九三七年后,淮阳学生发起组织“救亡宣传队”,向广大群众进行抗战宣传。主要发起人是韩绍愈、张文彬等,集会地点借用淮阳县民众教育馆。宣传队成立以后,立即学唱救亡歌曲,并且排练话剧。除在淮阳街头演出外,也到乡下表演。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并得到爱国民主人士的支持。通过这些活动,使群众抗日救亡觉悟有了提高,收到良好的效果。[3]与此同时,救亡救国会的兴起也带动河南各地此种类型的组织纷纷建立。如:学生抗日联合会、平津流亡同学会等也在全省各地成立。[4]
(二)文艺汇演支援抗战
文艺汇演通过向公众表演的方式传递爱国与抗战理念,动员群众支持抗战。组织较为松散,但演出方式更为多样。此种形式使得拥有不同技艺的学生可以参与进来,所涵盖的学生成员范围一般更大,且活动文艺表演成分较多,更受百姓欢迎。
较有代表性如嵩县学生自行组织的“七七剧团”和歌咏队。他们经常给群众演唱《十月革命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以此宣传抗日。学生还自编歌曲,如由李宜春作词、张效房作曲的一首《迎五月》的歌曲登载在墙报上。节目多系宣传抗战救亡和揭露日军暴行方面的内容,激发了同学及群众的爱国热情。[5]
(三)组织游行进行请愿
此种类型的宣传形式更为直接,一般由学生主要参与或发起,相较于汇演更为直接地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抗战请求。
通常情况下,请愿与游行由组织者规定地点时间后直接在社会上进行,游行中夹杂宣传演讲等活动,能够在短时间内给予社会大众最直接的思想冲击。但此种形式一般只在有政治需求时举行,难以形成定制。抗战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学生群体请愿事迹即为1937年11月进行的南阳学生请愿活动。主要为南阳市立五中、宛中等校全体师生赴南阳地区专员公署请愿。[6]
三、共产党领导与组织的学生援战活动
随着抗战发展,部分时期共产党成为活动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学生群体作为参与主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提升自己,进行援战活动。
(一)领导机构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首先建立起对应的领导机构,使得各种救亡活动有了组织的领导。“七七”事变后,中共河南省工委书记刘子久,委员吴芝圃、沈东平分别在豫北、豫西和豫东恢复党组织,领导救亡活动。[7]在共产党建立的领导机构中,政训处与直南特委有较强的代表性。[8]两个机构都对河南地区的抗战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受到学生与人民的强烈欢迎。
(二)主要领导形式
1.组织领导。抗日训练班是较为具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形式之一。在开设的班级中主要教授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关抗战的作战等理论以及党的一些抗日政策。班级成员一般有流亡学生、各地自愿参与的学生和一部分联保主任等。在班级学习结束后进行考核,合格学生会派至其他地区进行群众运动工作。包括各地抗日班级分班的开设、对当地群众运动进行宣传领导,吸收进步群众成为党员等。
2.思想领导。共产党在鼓励人民进行援战活动时,思想宣传也占有很大比重。党针对抗战事业提出的思想是有力的,目标是明确的,政策是合理的。1937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在《风雨》周刊上发表文章,宣传党的抗战思想,号召青年学生成立乡村服务团,动员和组织民众抗日。以此为号角,河南省各地数百名青年学生奔赴农村进行抗战宣传,在全省范围内将抗战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四、抗战时期河南学生援战活动评析
学生对抗战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研究这段历史时,更应深入挖掘其内在意义。在此,笔者对活动的影响、特点做出总结,以更加全面的认识抗战时期学生援战活动。
(一)援战活动的影响
1.激发抗战热情
在学生的努力下,救亡思想在河南获得广泛的传播,使群众认识到救亡图存的紧迫性。同时学生深入乡村,使抗战思想可以烙印在各个地区的人民心中,为抗战打下群众基础。党组织也通过开设班级等形式以抗战思想领导学生更好的进行活动。两种形式都激发了人们的抗战热情,也传播了抗日思想。
2.培养抗战人才
进行援战活动的学生往往代表了其具有先进的革命性。自发举行活动的同学在斗争中磨砺自我,最终在与党的接触合作中加入党组织。党组中的同学由党带领进行学习,成为一名合格党员之后投身于抗战事业。两者最终都为共产党所吸收,成为抗战重要力量。可以看出学生不论通过何种形式进行活动,都成为共产党选拔党员的途径,也都为人才选拔与培养做出巨大贡献、产生影响。
(二)援战活动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以上援战活动的分类与总结,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活动的主要特点,以此更加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当时抗战活动的全貌。
1.涉及范围广、年龄跨度大
参与运动的学生群体在横向地域范围与纵向年龄跨度方面都拥有广和大的明显特征。在地域方面,河南援战活动范围遍及河南全省各个方位,也与其他省份的抗战事业产生联系,在地域层面突破了省份的限制走向全国。在年龄方面,参与活动的学生年龄自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有所涉及,以中学生、大学生为主体,除这部分群体已基本拥有独立行动能力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已经接受过相当程度的教育与革命斗争的洗礼,思想较为先进,对国家危亡局面有自己的想法与高亢的救国热情。
2.活动种类多、主体类型集中
抗战时期河南地区的学生活动相对近代其他时期类型更为丰富,同时也更加贴近百姓,从而更易达到自己的目的与传递自身的诉求。其次,对活动类型进行细致的划分总结,可以得出结论:自发性援战活动类型较多,但基本以组建救国组织与表演两种为主。其余活动多数在这两种范畴之内,其中创刊、捐款、与各地交流互动基本都依靠成型的救国组织进行,话剧、演讲属于文艺汇演种类。游行与请愿较为特殊,但观察各地区的游行可以发现,大多最终依旧落脚于建立抗战组织。
五、结语
抗战时期,河南地区作为全国中心地带与人口大省,决定了其在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战略地位,也因此面临日军巨大的进攻压力。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援战活动,是学生群体在面临国破家亡的危机时发出的怒吼,正是青年学生表现其爱国热情的具体体现。
在抗战爆发之际,河南不可避免的受到日军的直接侵略。学生作为最有朝气的社会群体率先动员起来,认识到爱国救亡不是空口而谈,需要以实际行动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援战活动的开展下,社会大众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中国正面临的危机,纷纷团结起来加入到抗战救亡的伟大洪流中,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参考文献:
[1]李梦凡.流动的校园:抗战时期河南大学的学生生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2]陈传海.抗战初期的河南抗日救亡运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5:73-76.
[3]杨锐.抗战初期河南的抗日救亡运动[J].中州今古,1995,04:18-19.
[4]刘海涛.抗战初期河南一些地区人民抗日斗争史迹述略[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5:22-26.
[5]王敬.抗日救亡运动在河南大学[J].史学月刊,1985,(06):79-83.
[6]张桂枝.河南医科大学校史[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7-18.
[7]申志诚.河南抗日战争纪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25-65.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周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关于淮阳学生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M].周口:周口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161-162.
[9]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中共河南党史大事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89.
[10]唐菊成.河南抗战史略[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17.
作者简介:闫原博(1996.1-),男,汉族,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