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牢牢围绕在习近平同志周围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理念,并进一步形成思想及理论,伴随着实践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民法典》的编纂及实施深刻影响着我国民事法律体系及民事法律制度的变革,实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命题、历史命题、制度命题和实践命题。《民法典》在战略性、实践性、原创性、时代性、生态性等诸多方面契合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维度,其人民性、时代性等等特点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民法典》集中体现
2020年11月中央举办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正式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正式成型。习近平法治思想内蕴丰富、阐述深入、逻辑周密、体例齐备,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现代表达,是全党法治思想的凝结。
《民法典》施行于2021年1月1日,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指导下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所开创的新时代篇章。在其编纂的过程中以及基本原则、具体制度等多方面都契合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维度、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党与法的关系是政治与法治关系的具体体现: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任何国家的法律都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任何一个国家的“法”都是在政治的指引下实现“治”。《民法典》的编纂向来受到党中央的重视,编纂工作数次列为党中央重要任务议程,编纂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真正服务于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共同心愿。[1]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及2001年四次启动《民法典》的制订工作,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获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的编纂,将其列入重要工作议程。
由此可见,《民法典》出台的本身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翻开崭新篇章的背景下,党中央不断推动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举措,也是党中央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蓝图描绘的浓墨一笔。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民法典》的根本宗旨
正如孟德斯鸠所言,如慈母一般的民法是充分关心人、爱护人、保障人尊严的法。民法的这一宗旨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党的领导下,以基本国情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其根本原因完全在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各方面建设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核心要义;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依法保障人民权益[3]。具体而言,应当在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中使人民利益得到体现、人民权益得以维护,从而反映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
《民法典》的具体内容主要调整的是平等的自然人与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民事法律制度,“平等的民事主体”政治化的表述即是“人民”,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突出与深化。
(一)从“摇篮”到“坟墓”,彰显人文关怀
我国《民法典》将对人终极一生的人文关怀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扩大胎儿权益维护范围;确立性侵特殊时效规则;改进监护规制——构建了以家庭监护为基础、以社会监护为补充,国家监护为保障的统一监护制度;对弱势群体予以特殊保护。可以说,从人的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从衣食住行到污染防治,民法对每一个人极尽关怀,为每一个人提供温暖的怀抱,让每一个人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民法的这一特性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二)有恒产者有恒心——强化保护人民的合法财产
《民法典》通过“物权编”将宪法“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规定具体化和类型化,确认了对人民财产权利的类型化保护,明确了确认财产归属的依据、财产权利的具体类型[5],如:以“物尽其用”为原则将物质财富进行了最大化的权利设计:在所有权之上剥离出担保物权及用益物权,另外还为坚持党的十九大精神,加速创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住房制度的需求,增补构建了“居住权”等新型用益物权[6],以实现人民群众稳固安定的生活居住需要及盘活富余不动产、深化房地产民生工程改革。
(三)便利交易流转——全面确认市场经济基本规则
《民法典》通过“物权编”及“债与合同编”确立了调整经济关系的基础性法律规范从而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重器。就“债与合同编”而言,首先扩大了合同的适用范围;[7]其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中国社会的特色需求增加规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业管理合同、具有行业特色的保理合同等四种典型合同;为了进一步保护经济流转中资金短缺方的利益,在借款合同中对于利息进行了限制规定等规定都为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供给与法治保障。
(四)仓廪实而知礼节——凸显保护人民的人格权
人格权第一次独立成编入法表达的是党中央不仅要保障人民物质财富,同样要凸显对人格尊严、人身利益保护的决心。[8]具体体现在扩大人身权益的保护范围和内容:对英烈人格利益的特殊保护和特定条件下对死者人格利益延长保护、以公序良俗原则限制人体科研活动、规定性骚扰的具体判定标准、对自然人声音进行肖像权保护、隐私权内容的具体化、个人信息的保护等则更加贴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五)弘扬优良家风——优化家庭成员权利义务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第1043条的“家风条款”,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家庭生活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另一方面更是通过进一步规范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来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对于推进男女平等、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具有进一步推动作用,也必将引领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9]
二、《民法典》多方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相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其余四次《民法典》立法,本次《民法典》编纂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站在历史交汇期,《民法典》体现出了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全局性视角。从实践角度观察:《民法典》分别从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对市场、政府和社会三者的角色进行了非常清晰而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体现,具体到《民法典》,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的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将《民法典》高度评价为“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10]。
(一)固根本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从社会层面来看体现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经济基础体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二者通过《民法典》中民事主体的平等地位以及在坚持土地所有权公有制的基础上对农村集体土地上实施的承包经营等制度再次进行了确认[11],体现了《民法典》稳固我国国体之基的基本性质。
(二)稳预期
法律的作用之一是指引,即法律的适用对象可通过法律的规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判、选择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最终实现立法者的立法目的。[1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包括财产的保障、人格权的满足以及强化投资者的信心,这些需要以法律的形式进行审慎的确认及科学的谋划,才能使得人民在信任法律的稳定性的基础上对自己的长期行为形成预期效应;《民法典》恰当地回应了人民的如上期盼。[13]
(三)利长远
“固根本”、“稳预期”与“利长远”具有逻辑上的紧密联系,当“根本”稳固,适法对象比对法律能够形成确定的预期时,此法律即能达到“利长远”的立法目的,该法即为良法。[14]通过对《民法典》的认真领会和坚决贯彻,对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化营商环境从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这不仅是我国《民法典》的历史方位更是其时代使命。[15]
三、《民法典》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民法典》的“中国特色”首先表现在无论是编排体例还是具体制度的设计都不是对国外的简单照抄、“搬运”,而是尊重我国传统、民俗、人文,以解决我国特有的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的“本土化”设计;[16]还通过将中国传统家庭美德纳入婚姻家庭领域的制度中等体现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法律文化:
(一)维护并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物权法既从微观角度规定所有权等财产权利,更对我国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行了坚决的维护与进一步完善。[17]“物权编”中对自然资源由国家、集体所有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再次确认等分别对应了我国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上的土地公有制的基本属性不动摇;对归属于不同主体的土地采取分而治之的立法态度设计出的完全不同的法律制度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城乡二元结合的特色。在坚持土地等自然资源公有制的基础上对集体土地制度进行了“三权”分置的进一步细化与设计,更加有利于农民作为土地主人的利益的实现;
(二)确认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
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典》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被清晰赋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效力。为了完善市场交易规则,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成效的发展,《民法典》极大的丰富了“合同编”的内容,将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物业服务合同等四类合同等纳入“典型合同”中进行具体规定,以有效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18]
(三)守正创新坚持中华传统法治文化
《民法典》的“中国特色”还集中体现在婚姻家庭领域中:如关于代位继承的新规定既结合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形成的关于继承的现实状况和新特点,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关于“家”和“家族”的文化理念,更有利于亲情维系和家庭和睦。关于遗产分配原则的新规定明确了对困难家庭成员在遗产分配中的关爱与帮扶,明确了对不守孝道者和不尽抚养义务者的负面评价,沿袭了中国传统中关于“孝”的道德标准。同时,给各继承人之间提供了足够的协商空间,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和谐、友善互爱的处理好继承问题,这都沿袭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特质。
四、结语
《民法典》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贯彻始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21/1126/c441515-32292728.html 2021年11月26 人民网.
[2]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J].中国人大,2020-11-20.
[3]莫纪宏.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发展脉络[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1年5月.
[4]胡明.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0/1215/c117092-31966386.html 2020-12-15 人民网.
[5]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李克强主持 栗战书汪洋赵乐际韩正出席 王沪宁讲话[J].公民与法(综合版),2020-11-2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习近平论法治[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511/c385475-26978527.html 2015—5-11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c].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 年版.
[9]一部人民至上的民法典[EB/OL].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0/0527/c1003-31725440.html 2020-05-2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10]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热议民法典各分编草案[EB/OL]. http://npc.people.com.cn/n1/2019/1224/c14576-31520991.html 2019-12-24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网.
[11]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05-23.
[12]总结民法典编纂经验 推动民法典贯彻实施[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416/c64387-32079636.html 2021-04-16人民网-人民日报.
[1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12月
[14]王爱华.民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法制博览,2020-06-05.http://www.npc.gov.cn/npc/gcssmfd/202007/cce61d50858f4e58b40ce191dde87f5a.shtml 2020-7-28 人民日报.
[15]白少康.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1/0302/c1003-32039945.html 2021-03-02人民网-人民日报.
[16]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N].人民日报,2020-11-18.
[17]筑法治之基 行法治之力 积法治之势[EB/OL].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1/1204/c1003-32299299.html 2021-12-04 人民网-人民日报.
[18]牟奕霖.民法典中的公权力规范及与私权利的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学版,2022年第2期.
作者简介:周军(1979.5-),女,汉族,湖南湘潭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