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莲
史海拾珠
鸡冠壶,亦称“马镫壶”“皮囊壶”,是辽代陶瓷的典型器物,因其顶部形状酷似鸡冠而得名。
契丹族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初期以畜牧业为主,到辽代中叶以后主要为半农半牧。他们很早就使用皮囊盛水装酒,皮囊携带方便,但装在皮囊里的水和酒,时间长了容易变质。据史料记载,汉族制瓷工匠模仿皮囊的外形烧制出的鸡冠壶,既清洁又美观,长时间储存水和酒都不会变质,传到北方地区后,深受契丹族喜爱。于是,许多汉族工匠从中原来到北方,大量烧制鸡冠壶。中原的技艺与契丹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互相交融,使得鸡冠壶在辽的辖域内流行开来。
早期鸡冠壶器身矮小扁圆,仍然保留着皮囊的外形,有些鸡冠壶上,按照皮囊仿制的棱线和针脚都清晰可见。随着契丹族受农耕文明影响的加深,鸡冠壶器形不断加高,变得苗条清瘦,壶上象征皮囊的装饰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汉地常见的卷草、花卉等刻划装饰,使鸡冠壶变得更加精致。有的鸡冠壶上还贴塑了动物、人物造型,显得更为灵动。
碰撞产生火花,交融创造新的色彩。鸡冠壶是契丹民族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常被作为辽代墓葬断代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极为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风格鲜明的契丹族文化像是一盘色彩艳丽的颜料,浸入到了中原文化当中,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