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平
[摘要]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视野中,人类社会由人的实践活动结构与社会结构双层结构构成,社会结构在实践活动结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在此基础上,历史规律的实现也呈现出双重机制:从表层的社会结构来看,与自然规律相类似,历史规律在各种客观的社会要素相互作用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一种必然性来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是历史规律实现的表层机制。从深层的实践活动结构来看,历史规律正是通过社会中大量不同主体、不同性质的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这是历史规律实现的深层机制。两者统一于人类现实历史进程中,以历史主体解决现实历史任务的具体形式实现出来。
[关键词]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规律;实现机制;实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 B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608(2023)05-0102-07
当前,学术界围绕历史规律相关机制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分歧也较多,甚至在历史规律机制的概念使用上也并不一致。有学者将主体的选择直接视为社会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1]。有学者从主体性出发探讨人的意志与社会规律的形成机制,并使用历史规律的运作机制这一概念来阐释历史规律是如何起作用的[2]。有学者将规律的实现机制与作用机制区别开来,认为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就是规律的产生机制,就是说明主体的历史活动或行为何以形成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历史规律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指社会规律起作用的基本条件[3]。有学者直接使用历史规律的作用机制这一概念,坚持从物质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个方面来阐述历史规律的作用机制[4],事实上将实现的含义也包含进来。而有学者认为历史规律的作用机制就是功能机制,包含着规律的产生,指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活动与规律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内在联系、运转方式及其中介,并进一步将其分为客观机制和主体机制[5]。简言之,学术界在历史规律生成意义上,多使用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形成机制、产生机制等概念。在阐释历史规律支配作用如何体现的意义上,多使用历史规律的作用机制、功能机制、运作机制等概念。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论述来看,并不存在历史规律先经由一种机制产生出来,尔后经由另一种机制发生相应的作用,这两种含义的机制,其实是一种机制。一种规律正是存在和发挥着作用,我们视之为得以实现,故而不能在生成与作用之间进行割裂。同时,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在多处地方使用“规律的实现”等概念,因此,使用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这一概念可能更贴近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就概念的使用而言,所谓机制泛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方式和功能。按照机制这一含义,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主要探讨的是人类社会有机体中各要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支配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性趋势这一问题。同时,关于历史规律相关机制的探讨,也涉及三个问题:历史规律的实现如何表现出与自然规律类似的特征,主体的能动性活动如何构成历史规律实现的承载,主体的目的性、能动性何以没有侵蚀到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一、历史规律实现机制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逻辑结构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神圣家族》,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逐步实现了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马克思扬弃了从古希腊以来西方思想界对实践范畴仅做道德活动的理解,吸收了黑格尔肯定人的劳动实践对人类历史以及人本身的意义,肯定黑格尔将实践从伦理学范畴转变为哲学范畴的贡献,并克服了黑格尔仅仅从对人的肯定的层面理解实践范畴以及把实践主要理解为精神活动的局限。正如马克思所言:“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方面。劳动是人的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6]马克思将实践范畴予以广义的理解,即实践不仅包含人们的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也包含人们的精神生产与交往活动,并根据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地位。他将实践作为全部人类生活的本质规定,将人的实践作为理解和把握“现存世界”的依据,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全面透视,来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此,诸多学者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并指出实践唯物主义不仅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的统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而且消除了“物质的自然”和“精神的历史”之间的对立,实践观点成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和基本观点。因此,实践唯物主义不仅以实践为原则来构建世界观,同时也为人们改造世界并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提供方法论[7]。
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正是人类的实践创造了所有的社会存在对象,并不断发展着自身,人类历史在本质上是实践发展的历史。其中,生产力作为人们改造自然界、生产物质资料的力量,虽然具有物的外观,但从根本上说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与物化的产物,而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说则是人的物质交往活动的对象化与物化。因此,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人类社会由人的实践活动结构与社会结构双层结构构成。前者主要包含人们的物质生产与交往活动、精神生产与交往活动,后者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客观社会要素的有机联结。人类实践活动结构表现为深层结构,社会结构表现为表层结构,社会结构在实践活动结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因此,有学者指出:“人类社会运动与发展,社会历史的演进,在表层上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但是在深层上,却是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发展的结果,即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结果。”[8]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逻辑结构思想,也为我们阐释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视野。一方面,从表层社会结构来看,历史规律通过客观社会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实现,人类历史进程表现为一个类似自然的客观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从深层实践结构来看,从根本上说,历史规律通过人类不同性质的实践活动相互作用而实现。
二、历史规律实现的表层机制:通过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
从人类社会结构这一表层结构来看,作为人类实践活动成果的社会要素,一经产生便具有类似自然要素的客观形态。这些客观的社会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客观的联系,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客观因素支配其他因素,并与其他客观因素之间形成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以一种必然性的作用支配历史发展的趋势,使人类历史进程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历史规律正是通过这些客观社会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客观必然性支配社会历史进程发展趋势实现出来,从而人类历史表现为一个类似自然的客观进程。
从马克思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运动的一般规律来看,在人类社会中存在大量的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思想要素等社会组成因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思想要素之间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支配着历史进程的发展,使历史规律得以实现。具体而言,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资料代表了生产力要素的发展水平,其发展引起人与劳动资料结合的技术方式的变革,这种人与物的关系改变又引起人与人之间以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属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关系的改变,进而引起一定经济社会形态的改变。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会引起政治因素与思想因素的改变。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任何时代的国家和法律制度都根源于社会的生产方式,任何独特的国家形式和法律制度最深刻的根源,都存在于相应的经济结构中。一定的思想要素(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的性质和内容随着经济要素的改变而改变,即“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生产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9]。原始的宗教对应的是原始的生产方式,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社会道德哲学等社会思想要素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0]。
在坚持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政治因素与思想因素变革的同时,马克思也指出政治因素与思想因素对经济因素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即“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11]。“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确立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和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12]。在恩格斯看来,作为政治因素的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沿着统一方向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种是阻碍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是政治要素对经济进程作用的典型表现。比如,“资本在它的萌芽的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吮吸足够数量的剩余劳动的权利”[13],正是通过国家的强制手段,将农民与土地剥离,造就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作为一定社会阶段上的思想因素,也会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对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产生作用,或以维护一定的生产方式和政治统治形式来论证其合法性,或以批判的形式来反对一定的生产方式和政治统治。正是以经济因素为支配的各种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现实联系实现出来,人类社会进程具有一种经济必然性的发展趋势。
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交互作用论”也阐明了这一点,“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扭曲,说经济的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14]。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历史规律实现的过程,历史规律正是通过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大量的偶然事件来实现自己的支配作用,使得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具有必然的趋势。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实现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15]
三、历史规律实现的深层机制:通过主体活动的相互作用而实现
从人类实践活动结构这一深层结构来看,历史规律正是通过大量不同目的和性质的个人活动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的人类实践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历史规律得以实现的深层机制。
(一)历史规律通过大量不同需要和目的的个人活动相互作用而实现
需要和利益构成人们活动的动因。人类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人不是为了创造历史而创造历史,不是为了实现历史规律而行动。个人活动的直接动因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利益。马克思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16]。而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动物的需要是以一种本能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人却具有自我意识。因此,人类的需要首先以一种主观目的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的内容支配着目的指向。这种以主观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的需要,要在现实中得以满足就要有相应的客观条件。每一个人都是在现实世界中,在自我意志的支配下选择和创造一定的条件以便满足自己的需要,社会中存在的就是大量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因此,需要以主观目的的形式支配着人们的行动。
能动的选择性是个人活动的特征。与动物不同,动物的活动只是顺应环境和外界条件的变化,凭本能而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类则具有自我意识,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满足自我需要。首先,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其需要亦有不同,同时个人需要也具有多重性。因此,各种需要和目的满足的先后顺序可通过个人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其次,人们可以通过能动性活动,选择那些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条件和环境,避免那些不利于主体的处境。再次,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动物的需要仅限于基本的生理需要,而“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17]。不断发展的需要推动人类持续地发展和丰富活动。因此,在人类社会,存在的是大量的具有主观目的和选择性的人类活动,并且这种活动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人类需要的满足不同于动物,个人需要的满足必然通过他人与社会途径,因此,单个的人在需要和利益的基础上发生相互联系和作用。“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个人的保护”[18]。个人为了自身的需要而形成不同的目的取向,这些大量的个人的目的之间便形成一种相互冲突的局面。同时,在各自目的的指引下,个人为了满足各自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些大量的个人目的和活动最终相互抵消或作用,形成一种不以任何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总的客观关系,并且成为支配个人目的和活动的客观力量,使得个人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从而支配着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历史的过程便是通过这样相互作用的合力而推进,历史规律同样也是通过大量的不同需要和目的的个人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
(二)历史规律通过大量不同性质的个人活动的相互作用而实现
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与无限发展性,决定了为满足需要而开展的活动的多样性。在社会领域中,一方面,存在的是大量不同的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历史规律通过这种具有不同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相互作用而实现;另一方面,存在着大量不同性质的活动,历史规律通过这些不同性质活动的相互作用而实现。
从社会个别领域来看,各领域中的特定规律通过该领域中个人活动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第一个需要就是生存需要,因此,人们进行的第一种活动就是改造自然界,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19]。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为了处理彼此间的关系而进行着相应的物质交往活动,这些活动我们可以视之为经济活动。当然,在更具体的意义上也可以将经济活动过程划分为狭义的生产活动、分配活动、交换活动、消费活动。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与人类分工的深化,在人类经济活动基础上出现其他性质的活动,即人们的政治活动、精神生产与交往活动等。这些不同性质的活动在各自的领域内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固有关系,并支配和制约着该领域各种活动以及该领域的发展。
从整个人类社会进程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不同性质的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在马克思看来,“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20]。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人们进行一定的物质交往活动。以物质的生产和交往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活动在人类社会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恩格斯指出,“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也具有最终的至上权力,这在我看来是确定无疑的”[21]。在物质生产与交往中,人们的政治活动也发展起来,并对物质生产与交往具有相应的维护或破坏作用。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谈到政治活动对经济活动发生作用时强调,“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22]。在物质活动发展的基础上,人们的意识活动也发展起来。思想、观念和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及物质交往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即“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23]。随着分工的发展,意识活动取得了一定独立性,但是,无论如何“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4]。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意识活动必然随着人的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25]。因此,经济活动决定着思想活动的发展,而思想活动对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也具有相应的作用。正是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思想活动等不同性质的活动相互作用过程中,经济活动支配政治活动及思想活动,政治活动与思想活动对经济活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本质联系体现出来。人类社会历史受这些不同性质活动之间本质联系的支配,并在这些活动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发展前行。
总之,从类似自然的客观社会要素交互作用视角,可以看到历史规律的实现是一个类似于自然规律的实现过程,这只是历史规律实现的表层机制。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本上还是由人类实践活动所决定,因此,从深层上讲,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相互作用而实现,人类实践活动的相互作用才是历史规律得以实现的深层机制。
四、历史规律实现双重机制的现实化:历史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
历史规律实现的双重机制只是我们从不同层面对历史过程进行逻辑剖析的结果。具体而言,历史规律实现的表层和深层机制统一于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并现实化为具体的规律实现形式。在具体历史进程中,正是通过主体不断解决人类面临的历史任务与社会矛盾,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历史规律的实现过程也是一个历史主体不断解决具体的历史任务与社会矛盾的过程。历史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体现为历史主体解决历史任务与矛盾,这一实现形式又随着主客体因素的发展而变化。
(一)历史规律的实现形式是历史规律实现机制的现实化
历史规律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内在的必然联系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缺乏直接具体现实性是历史规律本身固有的不足,这一点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而直接现实性恰恰是规律具体实现形式的特点。构成历史规律实现形式的要素是现实的而非先验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与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制度安排等一系列社会条件密切相关,也与一定历史阶段上主体的理论认识与自觉意识紧密相连。它所囊括的社会现象更具体、更现实、更丰富,历史规律的实现形式与社会实践是直接统一的。因此,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必然最终化为更为具体的实现形式,只有最终通过具体的规律实现形式,历史规律才能够从一种内在的联系与发展趋势变为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才能从抽象必然性走向具体现实性。
(二)历史规律的实现形式表现为历史主体解决特定历史任务的现实活动
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包含两个部分:客观的社会要素与主体的社会活动。具体的主体活动与社会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构成了历史规律的实现形式。具体而言,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是以具体的历史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完成历史任务的方式表现出来。历史任务的出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解决历史任务的形式也随之变化。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26]因此,人类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手段,不断地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历史任务,历史规律通过这种形式而实现。在此意义上,有学者将历史任务视为社会规律嬗变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历史规律实现形式运动的核心与实体,将历史任务作为划分社会历史规律实现形式类型标准的主要客观依据,并强调:“历史任务与历史主体是决定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能否存在的因素。”[27]在更具体的层面,历史任务又以具体的社会矛盾这一方式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因此,历史规律的实现又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整合的基础上,社会主体不断发挥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
(三)历史规律的实现形式随着主客体因素的发展而变化
主体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并受主观意志支配的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同时,社会客体因素也随着不同社会发展的类型各异,故而历史规律的实现形式随着主客体因素的不同而具有多样性。
首先,历史规律的实现形式根据历史条件的不同而不同,随着人的实践活动发展而变化。任何社会历史规律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实现形式实现出来,而这些实现形式又以一定社会条件为基础,人们活动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断改变着社会中各种物质条件,使得一定的历史规律在不同的具体历史阶段上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次,历史规律的实现形式受主体因素影响而不同。历史规律的实现方式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实现方式对同一主体也有不同的效果。虽然历史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它的作用效果却具有价值非中立性,原因之一就在于具体的实现形式的不同。有学者指出,历史规律在规律约束或允许的限度和范围内,社会历史却能够为现实主体的活动提供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在这一可能性空间里,哪一种可能会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选择[28]。现实中人们遵循历史规律实现机制的相关原理,根据不同的现实条件选择不同的实现形式,或改变规律的实现形式,使其结果更有利于主体自身。这也充分表明主体性对历史规律的影响在实现形式层面,而不在历史规律本身,这也划定了人的目的性、能动性影响历史规律的边界。
再次,历史规律实现形式有一种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趋势。按照马克思历史进步论的观点,人类历史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发展、不断摆脱自然束缚与社会束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进程。人关于历史规律的认识水平、创造历史规律实现条件的能力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在人们不能充分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之前,历史规律以一种外在的必然性表现出来,以自发形式发生作用;而在人们能够认识到这种社会必然性的联系之后,人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把这种以自发形式实现出来的规律转变为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方式实现出来。因此,历史规律的实现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具有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田鹏颖.主体选择是社会规律发展作用的内在机制[j].求是学刊,1989(3):6-9.
[2]张明仓.论人的意志与社会规律的内在联系[j].学术月刊,1999(8):27-32.
[3]张建民.社会历史规律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5-144.
[4]贺天润.试论社会规律及其作用机制[j].山东社会科学,1988(3):72-76.
[5]商逾.历史规律的作用机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5.
[7]杨耕.“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由来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j].北京社会科学,1998(1):63-68.
[8]林剑.论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范畴与唯物史观的逻辑结构[j].哲学研究,2004(12):3-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
[10][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0?723.
[11][12][14][15][21][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4?609-610?604?250?612?649.
[1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12.
[16][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1?3.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9.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1-32.
[23][24][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152?152.
[27]叶泽雄.论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历史规律”[j].哲学研究,2014(12):31-35.
[28]何关银.论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j].探索,1992(3):45-49.
[责任编辑:张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