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2023-04-29 20:40:53李易卉
秦智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政课维度

[摘要]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是履行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高校课程改革,更好地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上的紧密关联性,是新时代推动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发展的内在依据。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化、思政课建设实践化,实现两者的紧密结合、深度融入。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思政课;维度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一样,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推动两者共融共通,是加快推进建设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一、关联性之维

厘清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劳动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的一个重要前提。劳动教育强调实践操作,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以期在此过程中引导广大青年形成劳动光荣的观念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充分发挥其劳育功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通过构建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实现其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育人功能。二者在教育目标一致、教育内容共通上存在着内在耦合关系。

(一)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发展建设培养生力军,这也是二者教育目标一致性的体现。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参加劳动理论课程以及不同形式的劳动实践课程,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争取在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意识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全面重塑劳动观念,为日后进行各种类型的劳动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成为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优秀劳动者。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一切以对大学生的引导培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理论道德课程讲解,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报国行、强国志融入渗透到自己的专业课程学习研究中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与卓越专业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育的目标统一在于引导大学生实现其自身全面发展,立足于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设培养生力军。

(二)教学内容的共通性

不论是劳动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属性都在于实践性。根据实践活动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需将其教学内容落实到两个基本点上:一是精神培育,其宗旨主要在于激发教育客体的自身能动性。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应注重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育主体通过具体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培育其尊重和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性,其实质就是一种思想、精神教育,教育主体通过理论指导结合具体事例展示,宣传艰苦奋斗,辛勤工作、创造性劳动的模范人物和事迹等,进一步发扬劳动精神,从而激励和调动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树立正确劳动观念。高等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劳动精神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二是实践动手能力培育,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操作是劳动得以开展的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高等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着重注意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仅仅是思想引导,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实践能力应用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

二、价值性之维

推动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对于重塑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影响重大、意义深远。不仅是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实效得以强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的客观需要,更关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诉求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也曾明确指出,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充分发展。因此,若想将大学生群体培养成为发展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力量,必须以劳动教育为基础。劳动教育意在利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引导大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在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前提下,践行正确劳动观念和弘扬劳动精神。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变当前部分大学生不会、不愿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而且有利于帮助其形成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笃行致远的意志品质,养成劳动光荣、劳动美丽、劳动崇高、劳动伟大的道德观念,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面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强体、以劳创新。

(二)是强化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实效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具体要求中,提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意在突出强化思政课的实践育人实效。长久以来,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多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且课程理论性较强,大多数学生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未能做到真正的理解、消化。因此,若要将深奥、抽象的政治理论讲得清楚,就必须要紧密连接社会实践,不能单纯依靠书本教材,而且要结合当今世界时政、国情和党情的变动与发展,做到逐步地将系统化的政治理论知识与丰富的社会实践以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思想动态有机融合,以达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的高校教育目标。同时,为推动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奋斗者”,劳动教育也是关键一环,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强劳动精神培育,掌握劳动技能,训练劳动实践,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且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担当意识。

三、实践性之维

(一)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化: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课程是一种教育性经验,它是各种积极作用于教育客体的因素之和,也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主要手段。要想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就必须要开设劳动教育独立课程,并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的学时与内容进行了不同的安排与指导。做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劳动教育课程要从顶层设计上重塑劳动观念,真正使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劳动教育进入教学大纲、教材与课堂,切实贯彻劳动教育的教育实效。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劳动教育课程化有“制”可循。首先,高校应遵循中共中央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性方案。其次,高校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题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2]只有明确学生劳动需求与课程定位,高校才能补齐劳动教育短板。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并根据各专业相关性分派劳动实践任务;设定理论必修课程,各学段认真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思想;拟定考评方案,确保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包括劳动思想、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二)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性

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既可以通过参加教师统一组织的实践教学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通过提交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关的实践成果获得相应的学分。”[3]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指出办好思政课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1]这些文件的出台体现了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并为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化指明了理论方向,提供了路径选择。在高校思政课实践化的过程中,其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将是重点、难点。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化教学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总书记相关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教学导向,通过调查采访、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进一步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使之内化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日常行为规范中,涵养其综合能力素质。同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授课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鼓励其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其动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力求“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4]

四、结语

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高校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关键手段。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充分且深刻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落实好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入,加快构建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五育并举”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光明日报,2019-08-15(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3]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5).

[4]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代表人物,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N].人民日报,2014-05-01.

作者简介:李易卉(1998.6-),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教育、脱贫攻坚精神。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思政课维度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光的维度
灯与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