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扬州城依托运河而兴起,她地处江淮之间,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美誉。“危楼九曲,珠簾十里,二十四桥风月尤为东南佳丽。舟楫四达,民殷物阜,冠盖东南而人才地产随之。”二十四桥是扬州文化的瑰宝,它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与杜牧这位大诗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让二十四桥的美名传遍天下。
月华如水,倚桥而立,耳畔隐隐响起一缕箫音,不知来自何方,却似有千言万语,令人心动神驰。站在北方的土地上,杜牧遥想着扬州的风光,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年的佳作。在唐朝,扬州城汇聚了天下的财富,人文荟萃,运河之水滋养了这座城市的生机与繁华,使她成为当时最繁盛之地。扬州城汇聚天下商贾,陈列百货珍奇,醇酒佳肴,歌舞升平。“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座城市风光无限,使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沉醉其中。
昔日的二十四桥已经消逝无踪,只有在诗词中才能寻觅到它的影子,如今重现于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桥,是1986年根据《扬州画舫录》等史料建造的。桥上的栏杆由汉白玉精雕细琢而成,晶莹剔透,远处的群山若隐若现,仿佛与天相接,云雾缭绕。历史上二十四桥的真实所在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诗人们心中风光卓绝的美景,它在诗篇里绽放着光彩,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和心意。姜夔的《扬州慢》,也把二十四桥写得如画如诗,令人神往。“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千百年前的情景,如今仍然如此动人。
“淮南二十四桥月,马上时时梦见之。”皓月挂在苍穹,照亮水面微光摇曳,这片美景令人难以忘怀,是二十四桥千年来给中国文化留下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