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京杭大运河继续南下,进入承载着厚重运河记忆的浙江境内,运河两岸的嘉兴人家就会出现在眼前。前门上桥逛街,后门洗菜下船,倚窗晾衣养花,靠岸下棋喝茶……在粉墙黛瓦,绿树成荫中,一派传统江南水乡古民居的风貌让人误以为进入时空隧道,穿越回古代。
千百年来,嘉兴人倚河而居、倚河而业,因河而兴。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停船登岸,走上王江泾古镇,时光仿佛在此缓慢了下来。王江泾古镇,位于嘉兴市秀洲区,南与嘉兴市区相连,北与江苏省吴江盛泽镇一桥相连,是浙北通往苏南的主要门户。史载,王江泾旧名闻川,后因“王、江二姓居此而名,今为运河所经,曰王江泾市”。
位于王江泾镇东、横跨大运河的三孔石桥长虹桥曾是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令人瞩目的亮点。它修建于明万历年间,全长72.8米,是浙北平原地区软土地基上修建的最大石拱桥,又被誉为浙江京杭大运河第一桥。除长虹桥外,镇东的莲泗荡公园也极富盛名,这里背靠万顷良田,面朝千亩鱼荡,一派江南鱼米之乡景象。
静静伫立在嘉兴西门外京杭古运河畔的嘉兴三塔,不仅是大运河的重要“航标”,见证了悠悠千年的运河时光,也是嘉兴古城的主要标志之一。
史载,嘉兴三塔初建于唐代,是三座富有传统建筑风格的砖塔。三塔面河背城,旧时舟子遥见三塔,遂谨慎行驶,三塔实际起到了航标作用。京杭大运河贯通后,进出嘉兴城全靠水路,南来北往的船只都需在三塔停留,这里也成为嘉兴古时的兴盛之地。岁月更迭,三塔饱经风霜,曾经多次毁于战火。1999年三塔在原址重建后,三塔公园应运而生。园内有三塔、石牌楼、夕照亭、纤石柱等,规模、式样基本按原貌建造。
沿运河而兴起的城镇打下了鲜明的运河烙印。位于湖州市南浔区的南浔古镇,曾是颇负盛名的江南蚕丝名镇。史载,明清时期,南浔由于蚕桑业、手工缫丝业而兴盛繁荣,并依靠大运河支线頔塘运河的交通便利,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十字港架构格局。古镇以南市河、东市河、西市河、宝善河构成的十字河为骨架,其间又有许多河流纵横交错,街巷和民居沿河分布,形成傍水筑宇、沿河成街的江南水乡小镇风貌。走进其中,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小桥流水人家与大宅园林交相辉映,一派典型的江南风情。
除南浔古镇外,在该镇南部的练市镇,也被大运河横穿而过。横贯水乡古镇练市的运河古道,像一条玉带,舒舒展展、平和恬静地向东流至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故乡乌镇,与京杭大运河汇合。而位于京杭大运河东侧的乌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乌镇拥有七千多年文明史和一千三百年建镇史,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一条流水贯穿全镇,它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两岸房屋建筑面向河水,形成了迷人的水乡风光。
沿湖州南行,便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杭州。运河杭州段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京杭大运河过余杭塘栖进杭州,经过拱墅区、下城区和江干区,最后由三堡船闸汇入钱塘江。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滔滔运河在此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地的特色物产、饮食服饰、风情民俗、官民礼仪等,留下了诸多历史人文景观,其中,大部分景观都留存至今。
运河起点的杭州受着千年流水的滋养,烟火气息中折射出与众不同的色彩。一边保留着历史的优雅古典,一边彰显着现代的活力四射,源源不断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