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同步练习

2023-04-29 00:44:03杨艳

杨艳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 隋文帝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原来的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

A. 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

B. 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

C. 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D. 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

2. 《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A. 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B. 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 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D. 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

3. 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开元盛世 D. 贞观之治

4. 有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与唐朝发生官方关系的海外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 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5.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置羁縻府州,并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率原来的部众,同时允许世袭其职。羁縻府州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这一做法()

A.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B. 扩大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

C. 利于维系多元一体格局

D.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直接管辖

6. 唐玄宗天宝末年,西北地区流传一首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河西节度使哥舒瀚)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此民歌表明当时()

A. 军镇设置利于边防

B. 安史之乱破坏长城沿线

C. 藩镇割据势力强大

D. 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7. 唐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同时南方先后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实质是()

A. 民族矛盾的产物

B. 朋党之争的结果

C. 宦官专权的翻版

D. 藩镇割据的延续

进阶训练

8. 如表是开皇年间隋朝政府前后两次下诏的情况。这反映出隋朝()

A. 边疆危机持续加重

B. 南北经济差距逐步扩大

C. 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D. 政策制定较为务实灵活

9. 唐朝前期,科举中的制举开科频繁,应试者和科目众多,录取的标准主要看文采,较少涉及时政要务;唐朝中后期制举科目以政事科为主,其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文典达于教化、君谋宏远堪任将帅、详明政术可以理人四科的开科频率最高,逐渐成为“定科”。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举考试程序逐渐完备

B. 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动

C. 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D. 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

10. 如图为汉、唐耕犁对比示意图。它反映了(  )

A. 劳动生产经验中总结出科学理论

B. 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C. 农具的改进蕴含朴素的科学原理

D. 科技成就以实用性发明为主

11. 如表是五代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 定都开封成为统治者的共识

B. 节度使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C. 北方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D. 统治者缺乏稳固政权的有效举措

二、非选择题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中央政府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保持良好关系的意义。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