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顾名思义,隐蔽、不公开的私事。在日常生活中,隐私主要包括身体隐私、行为隐私等。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经常接触电子产品,使用网络通信工具,还会涉及网络隐私。接下来,我们就来逐一认识这三种隐私。
从人类抓起树叶遮羞之时起,身体隐私就自然产生了。在大家很小的时候,父母经常会反复和我们强调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部位,想必大家对身体隐私是非常熟悉的。我想强调的是,身体隐私并不局限于隐私部位,我们的整个身体都属于自己私有的。当有人未经同意牵了你的手或者触碰了其他身体部位时,这也是在侵犯你的隐私。
当我们不想和他人分享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时,行为隐私便悄然而至。或许有和好朋友的秘密活动,或许有专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只要这件事不涉及他人的利益,它就属于个人隐私。不过我们常会面临这样一种情况,被父母盘问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虽然它属于个人隐私,但当了解到父母是出于关心和为我们的安全考虑时,便可以选择性地与他们分享。
网络隐私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它是日常隐私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对同学们来说,网络隐私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网络环境中的活动(如网上聊天记录、个人日志等)是否会被父母偷偷查看;二是个人信息是否会被他人通过非法手段窃取。第二条对我们来讲较为复杂,建议大家在父母指导下使用网络通信工具。第一条可能很多同学深有体会,觉得自己被父母侵犯了隐私,但是不知道要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
在认知隐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保护隐私免受他人侵扰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尤其是处理好与父母间关于隐私是否被尊重的矛盾更显困难。一方面,因为我们和父母共同生活在密切联系的家庭中,隐私的边界本就较为模糊;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们会难以拒绝父母“以爱之名”的隐私侵犯。那么,如何在家庭环境中保护好自己的秘密,与父母有效沟通呢?
主动沟通,提升隐私认识。伴随个人意识慢慢觉醒,我们更希望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但在这个过程中,习惯于处处照顾我们的父母可能会无所适从,许多父母也并不是刻意想要侵犯我们的隐私,而是他们认为我们还需要保护,这种心态未能随着我们刘勤学,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的成长而有所变化。大家能做的是主动与父母沟通,共同提升隐私认知,在学习和讨论中,让父母了解到我们的隐私需求和权利。
划定边界,构建私人领域。隐私边界是指愿意与他人分享和不愿意分享之间的一个界限。我们与父母长期共处于家庭环境中,日常生活的某些隐私边界难免容易被忽视。这便需要我们与父母共同讨论隐私边界应如何设立,划定出清晰的边界以尊重彼此的隐私,如明确房间是私人领域,父母需敲门并征得同意后才能进入。
制定公约,践行隐私尊重。“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与父母划定隐私边界后,如何保证彼此不越界呢?制定家庭隐私公约,不仅可以时刻起到提醒作用,还可以督促彼此严格执行。设定一些符合家庭条件的奖惩措施,有利于推进彼此监督、践行尊重隐私的理念。
最后,我也想提醒家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秘密是安全感的来源,隐私是成长的“驿站”。
尊重隐私和了解孩子,两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是否选择了正确的方式。呵护孩子的秘密,尊重孩子的成长自由。有边界的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