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军
摘要:“连读变调”是汉语各大方言的研究重点之一,而对于该话题的综述研究却相对较少。鉴于此,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的有关“连读变调”研究的436篇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计量分析,分别从历年发文量、发文机构、合作作者、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等角度,绘制了相关知识图谱和图表,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这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
关键词:连读变调;声调;CiteSpace;发展
一、前言
早在1928年,赵元任先生在《现代吴语的研究》[1]里就已经注意到了上海话的“阳平上去”在连读和单念时不尽相同。之后,吕叔湘先生在《丹阳话里的联词变调》[2]一文中对丹阳话的两字组连读变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汉语方言调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开展,有更多学者陆续关注到方言中的连读变调现象,像蒋维崧于1957年在《语文教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变调》、戴庆厦于1959年在《中国语文》上发表的《闽语仙游话的变调规律》、李富才的《粤东桃源话的特殊变调规律》,之后的学者如香坂顺一、徐世荣、孙福全、黄景湖、郑张尚芳、李如龙等都对不同方言中存在的连读变调现象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在知网上都没有被收录,因此,本研究最早收录的文章是从1963年开始算起。
二、数据来源
(一)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为语料来源,在高级检索中设置“篇名”为“变调”,接下来,依次选择“总库”“中文”和“期刊”,总共得到期刊文献605篇,然后进行了人工干预,删除其中的说明、会议报告等非研究类论文和不相关论文,最终得到436篇有效数据,然后把选取的数据以Refworks格式导出文献,数据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者单位、论文篇名、关键词、摘要、文献来源、期刊年份、卷号、页码、类型等信息,文件名统一设置为“download_1.txt”格式,以便于后期数据的识别、整合与分析。文中有关核心期刊和学位论文数据也均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上利用同样的检索方式进行了收集。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软件系统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它是一款在科学文献中识别与可视化新趋势与新动态的Java应用程序,已成为信息分析领域中影响力相当大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刘则渊[3]将其特征概括为:“一图谱春秋,一览无余;一图胜万言,一目了然。”因此,CiteSpace在国内外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不过,在语言研究领域中,知识图谱的优越性还未完全体现出来,尤其是在语言研究的交叉学科中,知识图谱更鲜为专家学者所用[4]。鉴于此,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对国内连读变调相关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旨在从量化角度揭示其在我国发展的前沿热点及动态研究变化。
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一般包括以下步骤[5]:确定主题词和专业术语、收集数据、提取研究前沿术语、时区分割、阈值选择、显示、可视检测、验证关键点。
三、数据分析
(一)发文量的年代分布统计
根据的检索统计结果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期:低迷期(1963-1978)、发展期(1979-2004)、蓬勃期(2005-今)。在低迷期,有关“变调”的研究几乎没有展开,人们对“变调”关注较少;在发展期,相关论文数量有所增加,总发文量为170篇,平均每年发文量为6篇;在蓬勃期,有关“变调”的总发文量明显增加,共有265篇,平均每年发文量为15篇左右,相比前一阶段,翻了一番都多。
(二)发文机构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发文量排在前五的单位中,第1位是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作者均是闫小斌,而闫小斌毕业于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对于生成音系学相关理论掌握较好,因此,他的文章都是关于生成音系学理论指导下对汉语连读变调的解释。第2位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以陈宝贤为主,发文量是7篇,主要对福建漳平方言的各种变调进行了研究。第3位是南开大学文学院,以曾晓渝和孔祥卿组成的团队为主,讨论六甲话和辛集方言的连读变调。排在第4位的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曹剑芬、蒋平、谢留文和沈明为主,涉及的方言点主要有吉水、吉安、益阳、宣城、温州、晋语和南昌,内容包括变调的不同类型,以及变调与轻重音的关系,他们的文章有7篇发表在《方言》期刊。第5位是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以马秋武和朱立刚两位作者为主,所涉及的方言点有南京话和普通话等。从发文起始时间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对于连读变调的研究相对较早,其余单位均在2005年到2010年这五年时间开始对方言的连读变调进行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对于变调研究,所分析的语料或者是通过传统“口耳之学”调查所查,或者是使用前人调查所得的语料,多集中在单个方言点的描述和解释方面。
(三)作者合作可视化分析
研究者对学科的发展演进意义重大,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内生力量[6]。对作者和科研团队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国内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与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加强合作和交流,推动该领域研究在我国得以均衡快速发展[7]。在CiteSpace软件中选择“author”为关键词,提取1963—2022年发文量大于等于两篇的作者,采用最小生成树法(Minimum Spanning Tree)得到的网络图,产生节点412个,连接线109条(N=412,E=103),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13。
在图1中,发文量最多的是闫小斌,总发文量为15篇,其次是陈宝贤,马秋武和刘娟,发文量依次是7篇、6篇和5篇。结合发文时间起始时间来看,最早关注变调的是山东大学文学院的刘娟,在1994年连续发表两篇有关“变调”的文章,题目分别是《牟平方言上上相连的变调分析》和《济南方言上上相连前字变调的实验分析》。从图谱中的网络密度值(Density=0.0013)来看,说明作者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团队分别是刘娟团队、陈宝贤团队、蒋平团队、汤珍珠团队、王辅世团队和吴继光团队,可以看出学者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弱。
(四)高引文统计分析
高引文文献是指在某个统计时间段内,被引用次数排在某一研究领域前列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科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8]。引用次数排在前十的文章共有10篇,其中,有两篇文章是有关汉语连读变调理论的指导性文章,他们分别是李小凡的《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和熊正辉的《怎样求出两字组的连读变调规律》,这两篇文章为后期学者们研究各方言的连读变调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理论指导;有两篇是综述性文章,他们分别是陈忠敏的《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研究综述》和刘俐李的《20世纪汉语连读变调研究回望》,这两篇文章从描写和解释两个方面对汉语方言连读变调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梳理,为后期研究提供了较全面的线索;有三篇文章分别对苏州、温岭和平遥方言的两字组或三字组连读变调形式和特点进行了描写说明,这些方言点的连读变调相对复杂,非常具有典型性,为后人的理论升华提供了翔实的语料;剩余三篇文章主要涉及连读变调和轻声的关系。这些文章中,有四篇文章发表在《方言》,三篇文章发表在《中国语文》,一篇发表在《语文研究》,一篇发表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还有一篇发表在《语言研究》,这些期刊绝大多数都是核心期刊,发表时间都相对较早,可以看得出,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很早以前就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
(五)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
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思想的提炼和升华,如果某个关键词在一个研究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则该关键词所表征的主题内容就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9]。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是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它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关键词在整个网络图中作为“媒介”的能力。一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越强,意味着它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越多[10]。CiteSpace使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关键词的重要性。
从表2可以看到,结合出现频次和中心性来看,像连读变调、变调、两字组、单字调、轻声、三字组和优选论最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学界所关注的问题:在单字调的基础上,研究两字组或三字组的连读变调,以及连读变调和轻声的关系;在理论分析上最常用的是优选论;同时也可以看出,普通话的上声变调以及变调中较为特殊的小称变调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突变(burst)是指使用频次突然明显增多,它可以用来研究某主题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趋势[5]。李红满[11]指出:“根据词频的时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从大量的文献主题词中提炼出突变术语(burst),能有助于较清晰地分析和了解某一学科的研究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在CiteSpace中,点击Burstness按钮,再点Refresh按钮,经过调试,对前十位突现词进行了研究。
图2中,在发展期,学界关注较多的关键词有六个,它们分别是:三字组、两字组、动宾式、上海方言、单字调和普通话。其中,上海方言在1981年到1983年期间,备受关注;三字组、两字组和动宾式在1979年到1983年这五年间,持续受到关注;而单字调和普通话在发展后期是人们研究的焦点。在蓬勃期,人们的研究由上海方言和普通话转向了天津话,研究主题变为了连读变调、轻声和优选论。从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来看,轻声问题和连读变调解释问题或将成为未来人们关注的重点。在这些文章中,有关讨论山西境内晋语连读变调的方言点有:中阳、壶关、阳泉、平遥、神池、朔州、阳曲和晋城。同时,在知网中以“语音研究”为篇名,对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检索,我们发现有关山西境内某地方言的语音研究论文共有66篇,其中,只有八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五台片方言,所涉及的方言点分别为代县东首、保德县、繁峙县、宁武三区、神池县、偏关县、朔州朔城区和北部方言点;以同样的办法,把题名设置为“连读变调”,发现仅有两篇论文在研究山西境内的连读变调,分别是离石方言和忻州方言。就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来看,都是利用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对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连读变调进行调查,最后整理和归纳出同音字汇。
四、结语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主要梳理了知网中有关“连读变调”主题的历年发文量分布情况、发文机构、作者合作情况、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我们可以看出:有关连读变调的产出和感知实验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化。这给未来汉语各大方言就“连读变调”的全面深入研究趋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M].北京:清华学校研究院印行,1928.
[2]张振兴.吕叔湘先生与丹阳方言研究[J].方言,2004(04):289-294.
[3]刘则渊.知识图谱的科学学源流[R].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4]刘国兵,常芳玲.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6):111-120.
[5]CHEN C.M. CiteSpace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57(3):359-377.
[6]谭力文,丁靖坤.21世纪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与演进——基于SMJ(2001-2012)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02):84-94+106.
[7]刘国兵,常芳玲.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06):111-120.
[8]祝清松,冷伏海.基于引文内容分析的高被引论文主题识别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01):39-49.
[9]宗乾进,袁勤俭,沈洪洲,等.知识图谱视角下的2010年我国情报学研究热点——基于知识图谱的当代学科发展动向研究之一[J].情报杂志,2011,30(12):48-53.
[10]Small H. The Synthesis of Specialty Narratives from Co-citation Cluste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86,37(3):97-110.
[11]李红满.国际翻译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翻译,2014,35(02):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