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
主题式教学是教师围绕某一主题内容开展的教学活动。主题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要联系当下的社会热点,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这样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索热情。
一、依托学情,确定主题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操作这一特点,要激发他们的独立意识,引领他们主动地探索问题。教师要根据WPS演示的内容,确定“中秋节主题文化展”这一主题,要求学生从网上收集与中秋节有关的素材,包括美食、故事、诗词等内容,制作一份以介绍中秋节文化为主题的多媒体演示文稿。最后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呈现内容。主题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能让学生产生代入感,并在制作过程中能真切地体验学以致用的过程,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二、合理分组,制订方案
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操作能力将学生分组,要保持各组间的实力均衡,这样能让不同智能的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长处,都能获得适当的发展。在小组学习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有的学生负责收集信息,有的学生负责设计内容,有的学生负责制作幻灯片,有的学生负责解说。组长向他们明确任务要求后,每个成员就开展实践活动。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并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与学生一起评出最佳团队、最佳作品等。
三、展示个性,表达观点
学生在完成主题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主选择素材,自主表达想法,讨论交流版面设计。在完成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个性化的思考和学生间的协作,充分地展示他们的才能。教师要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鼓励他们大胆创作,让他们在作品中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
四、作品展示,多元评价
在小组展示作品时,要对本组作品的构思、素材的运用、思想的表达进行全方面的介绍,这样才能介绍本组的创意与设计,也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展示结束后,教师、学生可以对作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发现学生的亮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主题式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从而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他们的操作能力,营造乐学的氛围,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