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
1842年,壬寅虎年。
这一年,林则徐在陕西写下传诵至今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成为激荡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精神绝句。
距离他第一次来陕,已经过去了十五年,虎门上空浓烟遮蔽的场景,也过去了三年之久。此时的林则徐,被谪贬新疆伊犁。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1842年的陕西之行,他是来与家人告别的。
也是在1842年,林则徐的恩师、陕西蒲城籍军机大臣王鼎,因恳求道光帝重新起用林则徐而未获批准,苦谏无果自缢而亡。王鼎死后八十一天,《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最悲愤的事,最感念的人,都在1842年迎来某种宿命般的结局。
在中国封建王朝走向衰亡、近代社会思想启蒙生发的转折点,林则徐身上有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知识精英的觉醒与探索,更有他作为模范政治家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从林则徐在陕西的二十个月得以窥见。
一片宫商淡泊心
对于1827年的陕西来说,林则徐更像是一名“救火队长”。
因西北张格尔叛乱,清廷急需一名干练官员筹措军需粮草。他被道光帝任命为陕西按察使,同时兼署布政使事务,全权负责后勤保障事宜。
对于来陕西任职,林则徐起初并不愿意。一来觉得离家太远,二来母亲去世未满三年,他多次以丁忧养病为由,辞谢了朝廷的任命。
四十二岁的他,虽不再年轻,但多个重要岗位的历练,培养了林则徐高超的行政才能。特别是在此前担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江苏按察使期间,林则徐审理要案、整顿吏治、严明司法,赢得“林青天”的美誉,深受道光帝器重。
当年5月,林则徐从京城一路向西,经河北、山西,到达陕西。这是一次短暂的停留。刚来没几天,他就再次接到擢授江宁布政使的谕旨。但因为接替他的官员还没到任,他只能暂留陕西,代为处理公务。
不久后,陕西略阳一带发生洪灾。略阳赈灾期间,林则徐事事躬亲,不仅跟士兵、民工一起抗洪抢险,同时大力赈济灾民,最终使受灾百姓渡过难关。
治水,几乎贯穿了林则徐的一生。1831年,林则徐擢升河东河道总督,管辖山东、河南两省黄河、运河的防修事务。林则徐深知官吏贪污偷工减料,危害的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他用最严格的办法检查每堆“料垛”,连道光帝也承认“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
略阳赈灾结束,在返回西安途中,林则徐特意前往勉县拜谒武侯祠。对同为文人却出将入相、建立不世之功的诸葛亮,林则徐一直怀有敬仰之情,他在赞美诸葛亮“大星虽陨大名留”的同时,也感慨“一片宫商淡泊心”。在这种缅怀与追忆中,显露出林则徐将名利得失置之度外的淡然风范。
林则徐写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楹联。六十五年的生命中,林则徐以士大夫经世济国的理想,让人看到一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他虽算不上官运亨通,但他的人格力量和道德感召,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曾出任英国驻华公使的包令评价林则徐说:“他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三十六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而著称。”
浩荡襟怀到处开
1959年,电影《林则徐》上映,赵丹担任主演,将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的浩然气节,跃然于银幕之上。
鸦片流毒,让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卷入一场以“贸易”为名的侵略战争中。在为政局忧心忡忡的各派人士眼中,林则徐是坚定的“禁烟派”。
1838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南下广州禁烟。行前他发出“传牌”,对沿途接待事宜作了详细规定:此行未带亲信秘书,只有勤杂人员十人,若发现有假冒者,拘捕惩办;所有借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轿夫的工钱均已发给,各州县不必再另雇轿夫迎接;对身边人员收受红包馈赠的必定查处。
这可以说是林则徐的“廉政公示”,他的务实作风和磊落品质,在这道“传牌”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林则徐不是一个空谈家。他很清楚,贿赂和陋规已经成为助长鸦片走私的“潜规则”,这些与外国商人互通款曲的当地官员,无不受贿,无不发财,鸦片商人因此才能肆无忌惮。他严惩了一大批与外国走私者勾结的腐败官员,引得朝野哗然。
虎门销烟,成为林则徐政治生涯的巅峰,也开启了他人生后半场的坎坷浮沉——英国军队在进攻广州失利后,一路北上至大沽口,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议和,林则徐先被革职查办,后被“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对于这样的结果,林则徐坦然接受。早在赴广州禁烟途中,他在写给夫人的信中就提到过,“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人以吾奉命使粤,方纷纷庆贺。然实则地位益高,生命益危……嘱次儿须千万谨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势,与官府妄相往来,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
林氏家风,尤重清廉。长子林汝舟三十岁时出任翰林院庶吉士,林则徐叮嘱儿子:“为官时应时做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砺自修。”其治家之严谨、情操之高洁,使林氏家族成为中国近代名门望族的典范。
罪臣流放,俸禄不仅全无,费用还得自筹。曾出任过封疆大吏的林则徐竟凑不齐路费,他卖掉福州老家的屋子,在前往新疆途中再次来到陕西,边养病、边安顿家务,停留了约三个半月。
1842年的陕西之行,林则徐遇到了老朋友王益谦。王益谦是蒲城人,曾在林则徐的故乡福建为官。故人重逢,林则徐自然会想起王益谦的族兄、清代爱国名相王鼎。一年前,河南祥符(即今开封)黄河决口,河南全境以及安徽五府二十三个州县被淹,王鼎竭力举荐林则徐一同前往协助抗洪,期望道光帝给林则徐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水患解决了,王鼎的想法却落空了。在那首著名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的诗中,林则徐用“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表达自己宠辱皆忘的人生态度。
洒向平沙大幕风
在今天的蒲城县杈把巷,有一处被当地人唤作“王益谦故居”的四进式宅院。
1845年,新疆戍边三年的林则徐再度被委以重任,先后出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第三次来陕,林则徐一共停留了半年多。而在这座宅子里,他就住了近三个月。
他是给王鼎守丧的。这种守丧,严格意义上讲是“守心丧”——此时,王鼎去世已逾四年,林则徐向朝廷请病假,专程前往蒲城吊唁祭拜。
“旧时,老师去世,弟子守丧,不穿孝服,只在心中悼念,称为‘守心丧。”蒲城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党忠社告诉记者,王鼎比林则徐年长十五岁,林则徐在参加会试时,王鼎是副主考官,由此有了师生关系。此后,两人都曾在翰林院供职,相交甚深。特别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两人都力主禁烟,结成生死之交。
党忠社认为,林则徐与王鼎都是以清正廉洁而闻名的,他们恪守士大夫的传统情感,重修身、重德行,这既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高度概括,也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时代使命。
林则徐一直对王鼎的垂青心怀感激,被贬途中得知王鼎的死讯后,他写下“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用诗歌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
由于王鼎家中只剩女眷,林则徐便住在王鼎族弟王益谦家中。2002年,蒲城县知名文化人士高起胜和儿子高小明斥资将此宅购为私有,修葺一新后建成林则徐纪念馆。这座纪念馆,也是渭南市廉政教育基地。
一位福州人,在千里之外的陕西渭南,拥有一座以其名字而命名的纪念馆,这不得不说是穿越时空的奇妙相逢。更值得一提的是,福州和渭南两市,早在1992年就缔结为友好城市。
以最高行政长官的身份主政陕西,已是人生暮年的林则徐投入了极大热情。当时,陕北神木、府谷和关中渭南等地遭逢大旱,大批灾民被迫铤而走险,导致“刀客”横行。林则徐奏请朝廷缓征赋税徭役,平抑粮价、开仓放粮、接济灾民。对于无家可归的老人和孩子,由官府出面,统一收养照料。
林则徐同样以雷厉手段整饬吏治。在上书朝廷的奏折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目前尚无著名贪酷之吏,惟办事或颟顸秉性,或耽安逸”,要求对不作为的官员给予严惩。
1847年3月,清廷命林则徐为云贵总督。林则徐由汉中入川,离开陕西。
多年来,蒲城县林则徐纪念馆馆长高小明醉心于对林则徐的研究。他向记者介绍,晚年的林则徐曾刻过一方“为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的印章。在高小明看来,他从林则徐身上获得的认知是:为官要担当,做人要正直,读书很重要。
对话
讲廉学廉承廉涵养浩然之气
民族英雄林则徐一生都践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人生信条。他在陕西虽然前后仅仅二十个月的时间,但在三秦大地上留下了诸多佳话。他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清廉刚正的高尚品格,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有哪些深刻启迪?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蒲城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赵立朝。
记者:蒲城县历史资源丰厚,人文底蕴深厚,廉洁文化源远流长。蒲城县纪委监委如何用好用足这些资源,统筹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赵立朝:蒲城县素有“将相故里”的美誉。清代名相王鼎、爱国将领杨虎城、民族英雄林则徐、水利专家李仪祉等先贤志士在这里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蒲城县纪委监委依托清廉蒲城建设,深入挖掘蒲城大地上历代名人廉政事迹及家风家训故事,从中提炼丰盈其廉洁精神,不断创新廉政教育方式,通过“讲廉学廉承廉”多种举措,教育党员干部自觉接受廉洁文化熏陶,涵养浩然之气,净化心灵家园,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尚廉、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
记者:蒲城县林则徐纪念馆也是渭南市廉政教育基地,在您看来,如何增强廉政教育基地的宣传力影响力,使其充分发挥教育和引导功能?
赵立朝: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影响力、美誉度,将其打造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党员干部接受勤政廉政教育的必到场所,建成以参观学习、现场教学、互动体验、社会实践、研讨交流为一体的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平台。另一方面要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统筹各类资源,以开展廉政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廉政教育基地的作用,紧盯重点、注重延伸、强化整合,推动形成廉政教育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