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A
沙尘频袭,但我们种的每一棵树都没有白费
连日来,包括北京在内的近二十个省区市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让绚烂春光多少有些失色。人们纷纷追问:近年沙尘天气为何有所增多?是我的蚂蚁森林枯了,还是阿拉善的梭梭草不管用了?
沙尘频袭,着实恼人,但我们的树都白种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们熟知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经推进了四十余个春秋,累计完成造林面积超过3000万公顷,毛乌素沙地甚至即将从陕西版图上“消失”。沙尘本属正常天气现象,人类无法从根本上左右强风和低层大气,只能想方设法降低其影响,而消除沙源地就是努力的方向。
虽然近两年沙尘天气有所反复,但若拉长视野发现,2010年以后北京的年均沙尘日数已较历史峰值降低了二十余天。这正是防护林“过滤”作用的体现。可以说,不论是国家工程,还是个人志愿,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不会白费,每一棵树都在遮风滤尘。
(供稿 祝振全)
素材B
新增鸟类物种见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2023年4月15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在第41个“爱鸟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新版《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该名录显示,全市野生动物增至608种,其中鸟类515种。目前,北京已形成以自然保护地、植物园、动物园、种质资源示范库为主体,各类公园、绿地、林地、湿地等栖息地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体系。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此次发布的《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中收录的野生动物种类由596种增加至608种,新增加的12种全部为鸟类,包括灰冠鹟莺、紫背椋鸟和黑胸鸫等。其中,彩鹮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栗鸢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可爱的身影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赋予京城更多灵气,被市民所津津乐道。这也表明,北京已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供稿 孟晓东)
素材解读
生态兴则文明兴,加强环保,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唯有人人为环保,才会环境为人人。正如:美从环保来,福从环保生。同学们,请行动起来,绿水青山才是大自然应有的模样!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野生动物是环境优劣最好的“试纸”。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安家”北京,见证了北京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也是北京“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阔步前进的生动缩影。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每个人都应当从我做起,主动拥抱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争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者、践行者和责任主体。相信,假以时日,神州大地上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适用话题
环保、人与自然、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