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冠峰
摘 要:在榆林市粮食作物种植中,马铃薯不仅是该地主要的农作物,也是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旱地马铃薯种植技术得到了不断优化,结合目前实际种植情况,本文分别从品种选择、播前准备、科学播种、精细管理、实时收获五个方面对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要点进行分析,以期为榆林和陕北地区旱地马铃薯的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旱地马铃薯;栽培技术;种植
陕西省榆林市位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其较大的昼夜温差,较高的平均海拔,再加上当地地质疏松、土地广袤等特点,为马铃薯、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为了促使旱地马铃薯在榆林地区实现高产优质栽培效果,在榆林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对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品种选择
在旱地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实际运用中,选择适宜的种植品种是提升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旱地马铃薯播种的品种选择环节,不仅要考虑不同品种之间种植效果的差异,还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地质、降水等自然条件。基于榆林市的自然气候条件可以保证马铃薯的种植达到一年一熟的种植效果,在实际生产中,要重视科学选种对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的影响,结合当地保护地栽培和露地种植的需求,尽量选择产量稳定、早熟、抗病性能强的马铃薯品种。根据近年种植情况,优先选用紫花白脱毒马铃薯等优良品种,通过科学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促进当地旱地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2 播前准备
2.1地块选择
由于马铃薯本身在种植和生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不同土壤条件下都能完成栽培种植并获得一定的种植成果。从马铃薯种植产量和质量的角度出发,在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运用中,应科学选择适宜旱地马铃薯种植地块完成种植。在地块选择上不仅要尽量选择土壤为风沙土和黄绵土的坝地、梯田地和坡地,保证其地势平坦、质地疏松、土层深厚且pH值不能高于8.5,还要从土壤营养的角度出发,既不能采用连作的种植方式,也不能与其他块茎、块根、茄科类作物轮作,根据地块自身条件,选择前茬为豆类、小麦的作物地为旱地马铃薯的种植地块[1]。如果长期开展连作,就会降低土壤质量,出现土壤pH与盐含量失衡、病原菌积累、微生物活性降低、病虫害频繁发生等诸多问题,对旱地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目标的实现造成严重阻碍。
2.2深翻整地
在确定旱地马铃薯的种植地块后,根据前茬作物收获时间积极开展整地工作,对该地块的土壤结构进行优化,为旱地马铃薯播种后的出芽和生长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促进其种植产量和质量的同步提升。旱地马铃薯的深翻整地可以分为春整地和秋整地两种,通常选择在播种前10~15天开展深翻整地作业环节。由于陕北地区降水量不多,经常出现干燥气候,导致马铃薯土壤经常有沙化现象出现。对此,在保证地块土壤结构和土壤营养的基础上,还要定期开展深翻作业,将其翻耕深度控制在30cm以上,打破犁底层的同时,尽量使土壤更加细碎,将无拖堆、全覆盖、无漏耕作为深翻整地的标准,使该地块土壤整体保持一致性和均匀性。在深翻过程中,可以去除旱地马铃薯种植土壤中的各种杂物,细化种植土壤,最终达到优质栽培效果。在土地深翻作业开展的同时,还要完成土壤基肥的施加,以农家肥为主,混合化肥共同施用,对土壤内细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使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更加丰富。
2.3种薯准备
在确定好脱毒种薯,并保证其级别为一级或原种种薯后,严格把关种薯质量,在种植前对其进行科学处理。首先,通过育芽掰苗、分株繁殖等方式实现优质种薯的繁殖,并按照品种差异对不同种薯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做好贮藏管理工作,加强贮藏条件控制,同时积极开展鼠害预防工作,确保种薯品质不会在贮藏环节受到影响,为旱地马铃薯高产优质奠定基础。此外,基于马铃薯本身的生理休眠特征,在种薯准备和处理环节,将种薯中受到机械损伤,已经发生病虫伤害的种薯全部剔除,选用相对健康的种薯开展相应的催芽晒种处理,促使种薯成活率和发芽率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在催芽处理过程,要将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质种薯放在光线较暗、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完成催芽,当其幼芽生长到0.3cm时,可以将其移至室外完成晒种。由于榆林旱地马铃薯适宜播种时间段相对较长,如果没有充足的室内环境,也可以采取切块拌种的方式,将其切成多个小块,并将每个切块质量控制在35~45g以内,保证每个切块均不超过50g,且至少带有一个芽眼,确保薯块在后续的播种环节正常发育。在切种前用高锰酸钾或酒精对切刀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种薯在切块环节产生不必要的病害感染。在中枢切块处理完成后,及时开展拌种处理,按照每100kg种薯添加40g甲基托布津、40g春雷霉素、1kg滑石粉的比例混合拌种[2]。
3 科学播种
3.1适时播种
为了促进旱地马铃薯播种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做好对种植过程中的土壤温度进行监测,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常可以选择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完成春播,在10月中旬完成收获。但在不同地区的旱地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运用中,要以当地实际的气候条件为依据,对其播种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完成马铃薯的播种。旱地马铃薯的播种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对其后期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在榆林市佳县的旱地马铃薯种植中,由于其地处榆林市东南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整体的地形不够平整,考虑到其年降水量相对较低,且每年无霜期相对较长,因此,在该地旱地马铃薯的种植中应用高产栽培技术,尤其在其播种期的确定方面,针对晚熟品种可以尽量选择在5月中下旬开展旱地马铃薯的播种工作,保障其正常的生长时间。
3.2播种方法
旱地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应用要在正式播种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采取科学的播种方式,严格控制马铃薯的播种密度,重视合理密植,才能实现旱地马铃薯产量最大化,否则就会对其栽培产量和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旱地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其地块环境,如果其种植区域处于沟壑、丘陵等地区,无法保证大型机械设备的进入和使用,在种植过程中可以应用人工栽培与小型机械栽培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播种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对马铃薯种植密度的有效控制,不仅可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现象,还能促进产量最大化,避免马铃薯播种密度过大导致其无法正常生长发育,进而使其种植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
一般情况下,旱地马铃薯的种植密度控制通常可以采取调整播种穴距的方式实现,将其控制在32~40cm以内,并保证每公顷旱地马铃薯播种植株数大于3.7万株,但不超过4.2万株。但考虑到榆林佳县地质情况相对复杂,种植密度只适用于坝地、梯田地等相对平整的种植地块,通过地膜覆盖的栽培方式,将其覆膜带控制在1.3m左右,并通过打小孔的方式为雨水的渗入创造便利条件。每垄种植的马铃薯控制在2行,并明确垄上行距和膜下深度的具体数据,前者控制在40cm,后者控制在8~10cm,通过对种植土壤深度的控制,确保在旱地马铃薯种植规模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养分供应不足的问题。但如果在山坡地形中实施旱地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可以采用等高线种植的方式,并确保每公顷马铃薯种植株数不大于3.3万株,且不小于3.0万株,借助深播种浅覆土的方式,通过10~12cm的覆土和15~20cm的沟深完成山坡地旱地马铃薯播种工作,在播种后预留小沟,促进其后期田间管理中的蓄水保墒[3]。
3.3起垄覆膜
为了实现高产优质的栽培目的,在旱地马铃薯的栽培播种过程中,还要用秸秆或薄膜覆盖其表面,强化土壤保肥、保水、保温的效果。在其具体的实践操作期间,可以借助起垄覆膜的方式强化保墒效果,为土壤基肥的分解和腐熟创造一定的便利条件,在旱地马铃薯种植地块表面可以用操作简单、易于获取的农用塑料薄膜覆盖,避免在其后续灌溉期间发生水土流失的问题,提高马铃薯在该地块的种植产量和质量。起垄覆膜可以分为起垄和覆膜两个环节,在旱地马铃薯种植地块整地完成后开始起垄,结合旱地马铃薯实际的种植条件控制好垄高、沟宽和垄底宽,将控制垄高作为重点,将其与其他水分充足地块的垄高区别开来,保证旱区垄高相对较低。
在起垄完成后,既要对其垄面的紧实性进行检验,还要对地块中土壤的细密度进行观察,在保证其足够紧实且不存在大土块后即可开展覆膜操作。在覆盖薄膜的过程中,要保证垄沟、垄面等地块表面的部分位置与地膜之间贴合的紧密性,并将两边的地膜进行拉直处理,然后用地膜相接处的土壤将其压实,每隔3m左右就要用土壤压住地膜,避免地膜在大风等自然天气下的覆盖位置出现偏移。在覆膜工作完成后,种植人员还要在冬春季节积极开展监督管理与保护工作,对地膜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受到损坏,使其保墒效果降低,同时,在覆膜工作完成一周后,还要在垄沟内打好渗水孔,使该地块的土壤墒情得到进一步改善[4]。
4 精细管理
4.1水肥管理
与传统马铃薯种植技术相比,旱地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对水分控制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一味沿用传统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进行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灌溉工作,不仅会对马铃薯本身的健康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导致其产量大幅度减少,还会造成对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了马铃薯的种植成本,对农户的经济效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马铃薯种植期间的水肥管理工作中,针对马铃薯种植品种和种植环境的差异,根据旱地马铃薯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和养分的差异化需求,推广滴灌技术的应用力度,将适量的可溶性肥料加入其中,这种水肥结合式灌溉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使旱地马铃薯灌溉用水量得到有效控制,还能同时满足其生长发育中的水分和养分需求,促进旱地马铃薯生长期间必要养分的快速吸收。在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监测马铃薯生长的具体数据,对其生长状态和生长需求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依据判断结果对其种植和灌溉方案进行不断的调整,保证在其生长过程中水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促进旱地马铃薯种植产量和质量的同步提升。
4.2病虫害防治
4.2.1马铃薯种植期病害防治
旱地马铃薯的精细管理工作中,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效果会对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最终成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了提升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效果,针对不同的病害和虫害要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控制马铃薯病毒感染会降低或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在马铃薯病害管理中,针对其早疫病、晚疫病和黑胫病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其中,马铃薯早疫病可以通过同心轮纹观察发现,当这种病菌侵入到马铃薯植株叶肉中,会产生大量毒素,导致其植株叶片出现上卷、易碎、泛黄的特点,最终出现早衰现象。这种疫病的防治要从薯种的筛选和消毒开始,选用抗病性强的马铃薯品种,提高其抗感染性。如果在生长过程中发现马铃薯早疫病,可以通过混合氨基酸、戊唑醇、多菌灵等完成治疗。马铃薯晚疫病通常以孢子形态出现,由于其不受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在各种温度条件下病菌的一定范围内都有可能存在病菌孢子[5]。当马铃薯感染上这种病害后,还会出现叶芽干枯、茎秆发黑等现象。晚疫病的防治通常会将已经感染的植株带出田间及时深埋,避免其向其他区域传染。在其治疗过程中,要尽量使田间湿度降低,选择适宜种类的药剂混合使用达到治疗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马铃薯黑胫病通常也被称为黑脚病,这种病害的发生可以致使马铃薯植株根茎部位变黑,同时造成植株矮小,当马铃薯植株长到一定高度后很难再长高,导致其产量和质量降低。对于黑胫病的防治,要尽量选择抗病性相对较强的品种,并将其切块在种植前用石灰酸溶液浸泡,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当马铃薯出现黑胫病后,可以使用链霉素对其茎块表面进行消杀处理,降低传染概率。
4.2.2马铃薯种植期虫害防治
马铃薯种植期间最常见的虫害就是蚜虫,这种虫子通常在其叶片背部群居,啃食叶片和植株,同时其排泄物还会堵塞叶片气孔,导致其出现变形、皱缩等问题。针对这种虫害一般可以借助生物防治的方式,适当引入黄蜂和瓢虫等蚜虫的天敌,或者使用蚜虫霉菌达到防治蚜虫的效果,使其减少对马铃薯健康生长造成的危害。
5 及时收获
在经历漫长的生长过程后,作为旱地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获管理对旱地马铃薯最终的经济价值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马铃薯收获时间过早,作物尚未完全成熟,或者其块茎还有一定的生长空间,导致马铃薯品质受到影响。马铃薯收获时间过晚,会遭遇田间老鼠等动物的危害,导致其出现大量病薯、烂薯,影响其品质。对此,在旱地马铃薯的收获中,要对其茎叶的颜色进行仔细观察,待其变为杏黄色时,就说明马铃薯秧蔓开始进入木质化阶段,其块茎基本停止生长,可以及时收获。
综上所述,基于马铃薯本身相对较高的经济价值,在其种植过程中加强对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运用,应用科学的方式做好播种准备、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升马铃薯的种植质量,减少其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促进其种植产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使农户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地方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香格里拉优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应用[J].种子世界,2022(9):45-47.
[2]孙亚琴,齐小艳.陕北地区旱地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农家致富顾问,2021(10):50.
[3]黄耀锋.优质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机,2022,53(4):69-71,89.
[4]柳鹏.马铃薯旱地丰产栽培技术[J].农家参谋,2021(8):59-60.
[5]王美霞,高青青,方玉川,等.榆林市旱地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1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