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凤萍
热点综述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重视,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新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七部分,聚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主题进行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在报告中指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时事热点 1 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并召开座谈会,为黄河保护立法提供了指引和遵循。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深入开展黄河立法工作。水利部、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送审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司法部先后两次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方面的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和黄河九省区立法座谈会,进行实地调研,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草案在经过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和第35次会议两次审议的基础上,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7次会议第三次审议并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该法自 2023年4月1日起施行,保护“母亲河”从此有法可依。
典型题例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出台是如何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
提示: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从新时代要求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积极推进黄河保护立法,为黄河保护立法提供了政治保证。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在黄河保护法草案起草过程中,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征求多方意见,充分发扬了民主,使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制定过程中,党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为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法治保障。④《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出台,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时事热点 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彰显司法为民担当
2023年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最高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推动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变革新发展。五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4.9万件,审结14.5 万件,制定司法解释 114件,发布指导性案例119件;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47亿件,审结、执结1.44亿件,结案标的额37.3万亿元。
典型题例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谈谈如何推进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提示:①推进公正司法,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②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③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④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时事热点 [3] 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2023年2月28日,全国普法办印发《2023年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八五”普法规划实施的中期之年,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意义重大。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和落实普法责任制方面下功夫,着力抓好中期评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推动“八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促进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典型题例
结合材料,运用“推进全民守法”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提示:①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②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③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