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红色旧址背后都有沉甸甸的历史和感人肺腑的故事。繁华的西单商业街,藏身着蒙藏学校的旧址。如果只绕身其外,大概没人能想到这座古朴静谧的院落,竟是北京为数不多与少数民族相关联的红色载体,是北京红色载体中的独特存在。
1923年秋,在北京蒙藏学校读书的共产党员荣耀先受中共北方区委的指示及校方委托,动员归绥地区的蒙古族有志青年前往蒙藏学校求学。在他的动员下,30多名追求民族振兴的热血青年,千里迢迢从内蒙古来到了北京。1925年9月,中共北方区委兼北京地委在蒙藏学校设立党支部,至此,该校大部分在校学生很快完成向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的转变。
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蒙藏学校的少数民族先进青年及共产党员在北京积极参与了一系列爱国行动、革命行动,并在一些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北京的早期活动史中特殊而亮丽的风景线。此后,部分进步青年又经由中共北方区委组织,或派往苏联学习,或派往外蒙古党务学校学习,或南下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和黄埔军校学习,或奉命返回内蒙古从事革命工作。他们在长期的地下斗争中,成为坚定的革命者,把从蒙藏学校带出的革命火种播撒至全国各地。
作为燎原少数民族革命斗争火种的点燃之地,保护与利用好蒙藏学校旧址,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2020年3月,蒙藏学校旧址被列为31处“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2023年3月,蒙藏学校旧址经过修缮后,重新面向公众开放。今天,漫步“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那段攸关民族命运的岁月仿佛并不久远。第一份少数民族青年的爱国反帝宣言《蒙藏学界之愤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团员组成的团支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少数民族革命刊物《蒙古农民》……沉浸式重温一张张黑白照片与一份份泛黄档案,身上不禁就会充满一种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