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约7.8公里,是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
中轴线诞生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两代,700余年来,它统摄着整座城市的空间秩序,被称为“古都脊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发展,中轴线也在不断生长,并重塑着北京城。
北京中轴线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受到更多重视的线性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和强化与时俱进,并不局限于某个时代。多年来,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既是对个体文物进行保护,也是将中轴线作为整体进行保护。这种因地制宜的保护,适应中轴线上的不同景观,在保护的基础上,北京正在让中轴线“活”起来。
中轴线保护的北京经验
为了保护中轴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规划设计、文物腾退、街区整修等工作,还中轴线历史原貌。统摄京城空间秩序的中轴线,至今已有750余年历史。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盛赞这条轴线“伟大”—这条“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介绍,中国的古代建筑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下发展建设的,中轴线是城市建设的最重要依据。两侧的布局、城市功能延伸,都与中轴线有关,“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最壮美的一条城市轴线。它不但壮美,而且对城市的生长、建设影响巨大。”
从三千年前周代的城市理想秩序,到750多年前元大都的选址规划,再到明代的扩展与清代的完善,北京中轴线一路继承发展,不断生长,也在当下重塑着北京城。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空间与功能得以重构,天安门广场上新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两侧新建了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故宫、天坛、太庙等皇家建筑也归于人民。
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将亚运会场馆建在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这是传统中轴线第一次向北延伸,带来了北部地区的巨变,亚运村附近现代建筑拔地而起。
2001年,北京取得奥运会举办权,中轴线再次向北延伸。2019年建成的北京大兴机场,正处在北京中轴线南向延长线上,成为中轴线的重要节点。
中轴线一路生长,对中轴线的保护和修缮也没有落下脚步。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轴线保护工作。近年来,为了保护与传承这条中轴线的精髓,北京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文物腾退、街区整修上进行统一的风貌规划、业态调整,一张蓝图绘到底。
天坛是中轴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按计划,天坛要在2030年恢复其完整性,这一世界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祭天建筑群将恢复盛时风貌。2018年,天坛南门、西门外,核心区最大简易楼腾退,天坛公园修缮了公园西南侧广利门以南至昭亨门、昭亨门以东119米处内坛墙,修缮面积约704平方米,被遮挡了半个多世纪的坛墙终于露出真容。2019年,天坛泰元门复原修缮工程完工,自此,天坛圜丘坛四座天门遥相对望,天坛内坛70年来首次呈现完整格局。2020年,天坛东里北区1至8号楼拆除后,原址建起7600平方米的街边公园,形成自然式混交林,重现历史上天坛外坛的郊祀景观。
2022年,钟鼓楼周边、三眼井地区恢复性修建工作持续推进,万宁桥周边、前门大街、钟鼓楼周边环境得到整治,地安门外大街品质得到提升,谦祥益文物修缮、地祇坛南棂星门展示、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品质提升等工作也陆续完成。
整体来看,北京市已经亮出一组中轴线保护“成绩单”:完成了对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等一些中轴线沿线上的重点文物的腾退工作,修缮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先农坛和景山内一批文物建筑得到整体保护修缮,贯通了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
10余年间,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扮靓中轴线,对中轴线的保护也越来越规范。更为重要的是,中轴线的保护逐渐被纳入法治轨道,保护工作有据可依。
2 0 2 2年5月下旬,《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当年10月1日施行。《条例》为北京中轴线发了“身份卡”,明确了中轴线的定义与保护对象,突出整体保护,物质和非物质环境被纳入保护范围;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中轴线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一系列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包括编制保护管理规划,划分遗产区和缓冲区,针对各类保护对象提出具体保护要求等,并从资源调查和保护监测、考古勘探、工程建设、腾退改造、应急保障等方面,规定了全方位的保护措施;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规定了多种传承利用措施。
2 0 2 2年1 2月2 7日,《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北京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2023年1月28日正式公布实施。《规划》首次明确遗产区、缓冲区具体范围边界;提出建立健全职责清晰、运行顺畅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形成国家、市、区三级的管理架构。《规划》还重点提出要高标准建立遗产监测系统,对遗产保存状况、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等方面进行监测,提升预防性保护管理水平;建设遗产档案信息系统,开展重点问题研究,深化对北京中轴线、北京老城的理解与认识。
媒体报道中阐明了《规划》实施的意义:《规划》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础依据,对于进一步促进规范北京中轴线管理、加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教授姜波认为,北京中轴线保护立法,将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北京经验”。
用数字“复刻”北京中轴线
受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委托,2020年9月,北京市测绘院组织了一支200多人的技术团队,对北京中轴线遗产点进行实地测绘。这次测绘工作测定了高精度的中轴线空间数据底板,助力了中轴线的精细治理和科学保护。
在太庙享殿内,周佺、王明洋按设计好的站点,固定了站式三维激光扫描仪。随着三维激光扫描仪360度旋转发出的“突突”声,这座由68根金丝楠木撑起的恢宏大殿内的立体化三维空间数据都将被采集,并在电脑里真实再现。周佺、王明洋、冯冲、王东旭、陈曦五人是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市测绘院)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进行的太庙实景三维测绘,也是太庙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的测绘。作为北京中轴线的重要节点,太庙测绘,也是整个北京中轴线实地测绘即将顺利完成的一个标志。
北京市测绘院党委书记刘虹介绍,太庙作为古代皇家建筑中的礼仪祭祀建筑,建筑独特、规模宏大,数据采集颗粒度、建设精度都达到相对比较精细的级别。“我们通过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和贴近摄影测量这些新的测绘技术,用数字化的手段把文物的特点精细地记录和生动地表现出来,为文物的修缮、监测保护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字支撑。”
2020年,北京市测绘院结合历史地形图和历史资料,开展了中轴线遗产点的实地测绘,首次准确测定了中轴线遗址点坐标,以及由此拟合的中轴线方位。2020年9月,北京市测绘院技术团队率先对天安门地区各要素进行了超精细化的测绘和三维建模;2021年8月,北京市测绘院又组建“橙色工匠实战队”,负责搭建“实景三维中轴线”。
要展示一条真实的数字中轴线,离不开数字测绘与三维建模数字技术。实景三维中轴线建设是个需要高度配合的工作,要严格按照内业—外业—内业的流程进行。首先是内业基础资料整理、技术方案制定;然后是外业信息扫描、图像信息采集;最后是内业数据经过简化、整合建设,获得实景三维数字模型。相关专家表示,实景三维应用于中轴线遗产保护,可实现前后效果对比,未来还可实现实时动态监测。从发现、修复,到展示、利用,再到监测、研究,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轮廓逐渐清晰。
目前,北京市测绘院已经完成北京中轴线居中道路、公共空间等系列遗产空间的实景三维建设,以及太庙、中山公园、景山公园、天坛公园等节点的信息采集、内业整合与三维模型搭建。而最终形成的数字孪生中轴线成果,将为中轴线遗产要素的监测和管理、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套完整的空间数据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