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市文化和旅游局乘势而上,改革创新,持续推动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在各方面实现新跨越。在稳经济、促消费、保就业等方面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有效发挥了文旅消费的拉动和支撑作用。助力首都文旅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造精品佳作、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构建深度融合新格局、创新赋能发展等是重要路径。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文化和旅游; 深度融合;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12-0088-04
改革开放之初,得益于北京旅游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北京旅游业成为全国旅游业发展的排头兵,先行先试,探路破局。改革开放45年,特别是新时代10年,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北京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供给体系逐步健全,旅游产品日趋丰富,服务品质明显提升。如今,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北京文化和旅游产业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全面深入推动改革开放的信心更加坚定,新一轮和高水平的新时代首都文旅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影响深远。
依托机构改革 文旅事业精彩纷呈
2018年11月,原北京市文化局和原北京市旅游委进行职能整合,正式组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进一步理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奋力推动首都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首都文艺舞台繁荣发展。一是艺术创作成果丰硕,连续4届摘取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项——文华奖,获奖剧目有昆曲《红楼梦》、评剧《母亲》、舞剧《天路》和《五星出东方》。连续19届荣获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一。二是展演活动异彩纷呈。精心承办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和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成功举办“会馆有戏”、中国戏曲文化周等品牌活动。打造“北京故事”“圆梦中国·春苗行动”等优秀题材剧目展演品牌。
公共文化服务优质高效。一是示范区创建成效明显。4个区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5个区获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荣誉称号,3个区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高品质旅游服务环境初步形成。二是公共服务供给实现精准化。每年开展覆盖全市的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约2万场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组织开展公益性文化辅导培训。圆满完成冬奥会冬残奥会城市文化活动,推广冬奥广场舞《一起向未来》。
传统文化魅力不断彰显。一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版《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丛书,开发中轴线文化探访线路,中轴线旅游成为新名片。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启动“品读建筑发现北京之美”北京历史建筑文旅资源开发计划。二是非遗保护基础夯实。出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健全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累计记录68位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培训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超过1000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
产业提质升级成绩斐然。一是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在全国省(市)级层面率先推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聚焦文旅领域“两区”建设,编制实施《北京市文化旅游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二是产业引领地位凸显。在权威机构发布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和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评比中,北京稳居全国首位。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了首旅集团、中青旅控股、同程科技等一大批产业链覆盖完整、品牌效应突出的行业领军集团。
市场综合治理规范有序。一是行业监管体系纵深推进。持续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推出审批事项“签一次”清单等创新举措并入选文旅部典型案例。开展核心区旅游降密工作,完成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搬迁。提升受理投诉和接诉即办工作效率,办结率100%。二是市场治理效能持续升级。加强文娱领域演出监管和执法检查,及时有效处置“笑果脱口秀”演出内容违规案件。联合多部门严厉打击非法“一日游”“黄牛票”等旅游乱象。统筹全市节假日旅游工作,抓好暑期、汛期、旅游高峰期文旅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文旅交流合作出新出彩。一是特色品牌活动蓬勃开展。连续20年举办“欢乐春节”“北京之夜”等品牌活动,活动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先后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足迹。举办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新年倒计时、“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等活动。二是传播能力全面提升。发起成立了首个以城市为主体的全球性国际旅游组织——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会员数量发展至242个,覆盖85个国家和地区。连续3年成功举办服贸会旅游服务专题展、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圆满举办2022年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交流与合作分论坛和2023年北京文化论坛文旅融合平行论坛。
夯实主责主业 文旅产业迸发新活力
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稳经济政策效应持续显现,旅游业迅速回暖、强势复苏。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在稳经济、促消费、保就业等方面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深度发力改革创新,努力推动旅游业持续复苏发展,有效发挥了文旅消费的拉动和支撑作用。
定政策、搭平台,促进文旅市场复苏。依据《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牵头出台12项政策措施,稳步推进24项重点任务,陆续建设22个重要项目,部分已经投入使用。制定实施《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文旅消费潜力释放配套方案(2021—2025年)》,出台《北京市扩大文化和旅游新消费奖励办法》,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释放文旅消费潜力。连续举办3届北京文旅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会,先后策划、推出文旅项目141宗,总投资超313亿元,促成20宗项目签署投资合作协议、8宗项目形成明确合作意向,签约及意向签约金额约75.94亿元。
办活动、创品牌,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市区联动、部门互动举办文旅活动,2022年举办“点亮北京”“品味北京”“休闲北京”系列活动,2023年上半年组织“开门迎春”“骑游北京”“故宫以东 融·艺术季”等文旅促消费活动,通过发布线路、丰富产品,塑造文旅消费新品牌。深入实施“漫步北京”“畅游京郊”“点亮北京”行动计划,围绕中轴线和三条文化带,推出30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持续开展“北京网红打卡地”评选,评出300家“北京网红打卡地”。制定《北京市推动微度假促进文旅消费工作方案》,首批推出6个北京微度假目的地。全面梳理“北京礼物”产品体系,认证并授权签约79家企业459个系列922件(套)商品,推动“北京礼物”品质升级品牌提升,打造更多精品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北京礼物”和文创产品。首次发行3000万元京郊住宿消费券,带动在线旅游平台京郊住宿消费订单量和住宿消费额分别增长50%和114%。
抓项目、促融合,打造国家级文旅消费新场景。环球主题公园持续火爆,成为首都文旅新地标和来京游客集中体验的新场景。首钢园香格里拉酒店、八达岭希尔顿酒店、石景山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顺利建成并使用。乐高主题乐园、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等一批国家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东城、西城、朝阳、密云、延庆5个区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前门大街、天桥演艺区、798—751艺术街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五棵松华熙live、古北水镇等11家街区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前门大街、三里屯太古里等4个街区被评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智慧文旅平台项目进展顺利,212家等级旅游景区、73家红色旅游景区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实现VR虚拟导览服务。东城区“故宫以东”及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延庆区长城、世园、冬奥“三张金名片”、门头沟区“京西山水嘉年华”等一批文旅新业态蓬勃发展。
解难题、强培育,激发文旅市场经营主体活力。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落实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政策、促进文化旅游休闲消费等12条措施,建立完善促进文旅企业发展定期调度机制、听取需求诉求和意见建议机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机制3大工作机制,为2614家有政策需求的旅行社办理暂退质保金13.12亿元。积极开展中小微文旅企业融资需求摸底调查,组织12家银行向124家文旅企业介绍银行贷款政策及相关金融产品。推动普惠政策在文旅领域落地落实,量身编写《文旅企业组合式税费优惠政策应知应会》,持续开展政策宣讲与辅导培训。发挥文化艺术基金扶持引导作用,2022年度296家文化机构(单位)共申报基金项目465项,向获批文化机构(单位)发放基金资助1亿元。发挥文旅资源交易平台作用,设立北京文旅投融资服务专题板块,累计促成346宗项目达成投融资交易,金额331.93亿元。
专注升级创新 助推首都文旅再上新台阶
不断推动北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推进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扬改革精神。力争到2025年,率先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服务保障国家对外工作大局和重大国事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作用持续增强,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为此,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尤为重要。
强担当,推进文旅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党建引领,深刻把握文旅工作的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市场属性和公共服务属性,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监督,进一步增强自身责任感、使命感。深化对文旅行业主体和文旅监管特点、规律的认识,切实掌握文旅领域监管主动权。持续实施文化和旅游市场事中监管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6+4”一体化综合监管工作。
创品牌,努力打造新时代首都文艺精品。推动落实《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围绕打造演艺精品、培育演艺主体等7个方面,形成精品剧目荟萃、演艺节展汇集、市场要素活跃、消费活力迸发的良好发展态势。发挥好全链条扶持机制作用,开好选题策划会、创作推进会和剧目推介会,打造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生活、彰显北京特色的精品剧目,持续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加大演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力度,上好政策课、业务课、实践课,切实解决人才结构性短缺难题。
立民心,全面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效能。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着力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使北京公共服务供给从一般化、基本化、均等化向优质化、数字化、智能化、身边化迈进,从保基本的“有没有”“缺不缺”向求品质的“好不好”“精不精”转变。强调精准供给,着力解决个别乡村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不达标、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强调共享共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资金投入多元化。
聚合力,加速构建文旅深度融合新格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进一步找准文旅融合的切入点、发力点,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推动优势互补,汇聚发展合力,实现良性互动,做好文旅深度融合、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促进文旅领域与科技、教育、农业、体育、商业等相关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做好“文旅+”“+文旅”工作。推动文旅传统行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在产业数字化上,通过数字化赋能传统文旅行业,培育新业态、开拓新市场,提升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数字产业化上,进一步加强优秀文化旅游资源的数字化转化,用好数据这个关键要素。
重创新,全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着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深化文化和旅游服务业扩大开放,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积极适应文旅消费市场复苏背景下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新需求新期待,推动首都文化和旅游理念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和管理手段创新,不断扩大优质产品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提升文旅行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着眼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全球数字标杆城市建设,主动适应北京从“大众文旅消费时代”进入到“品质文旅消费时代”的新趋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消费场景、消费模式,培育新型消费形态。
伟大变革,书写崭新篇章。历经45年改革开放,北京文旅正与世界文旅深度融通,展现出了磅礴的发展动力。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的关键节点上,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北京文旅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科学谋划中把文旅行业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在继往开来中持续推动首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着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北京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N].北京日报,2022-12-26.
(作者简介:杨烁,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 / 钟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