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北京市东城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近年来始终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树牢“崇文争先”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拓展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东城路径。
[关键词] 文化传承发展; 现代文明; 崇文争先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11-0030-03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守正道而发新声、集大成而致高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北京市东城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坚持学以致用、加速“崇文争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贡献东城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在守住根与魂中传承城市文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东城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着融通古今的文化魅力。如何传承好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以尊崇之心守护老城独特气质。北京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根基和载体。东城区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和“留住乡愁”的嘱托,精心保护好老城历史文化底蕴。持续推进历史建筑、城市水系和传统四合院民居整体保护工作,深化历史文化街区成片保护、有机更新,守住老城文脉、肌理、底色和气质。针对重要历史文化区域,通过立面提升、恢复性修建,凸显古都风韵、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积极开展传统院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最大程度传承和保护历史文脉。将文化软实力嵌入城市空间布局,老城逐渐呈现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传承独一无二的古都风貌。
以珍爱之心重塑壮美空间秩序。全面烘托中轴线作为城市骨架的统领作用,以故宫、天坛两大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加强永定门、正阳门、钟鼓楼、地坛等点位联动发展,全面带动重点文物腾退保护和周边环境治理,推动古都布局严谨、中轴明显、层次分明的空间秩序更加清晰。立足纵贯全区南北的“文化主轴”,创新阐释中轴线文化价值;鼓楼展陈精彩亮相,生动讲述“时间的故事”,唤起光阴的回忆。前门五牌楼焕新亮相,“点亮中轴线”全线亮灯。打造“中轴线上”活动品牌,“唱响中轴”、永定门灯光秀、“读懂故宫”公益艺术公开课等活动推动了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调动起全民助力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情。
以礼敬之心唤醒古都历史记忆。构建“一轴两线多片”的文物开放整体格局,形成中法大学旧址、皇史宬、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等一批文物活化利用示范标杆。推动“文物+音乐”“文物+演艺”“文物+数字”融合创新,创新举办北京古建音乐季,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启动文物“活历计划”,设立文物“活历基金”,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推进古都记忆工程,启动“非遗焕新”项目,推出“新市井匠人”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让非遗更具时尚范。发布北京市首个非遗主题数字平台——“非遗101”,推出非遗资源展示、数字全景呈现、模拟交互体验等功能,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构建起非遗传承的东城样本。
秉持开放包容,在把握时与势中涵养先进文化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东城区作为大国首都的窗口地区,各地各类文化在此交流碰撞、融合发展,不断形成新的文化结晶。
构建古为今用的“培养皿”。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市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厚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土壤。抓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建设,建立红色遗迹数据库,打造“1+2+N”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带IP。推动“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专题展”巡展活动走进北京大学等首都高校,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推进区青少年“文化·传承2030”工程,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整体育人工程,为学生搭建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平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持续引导市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构建兼容并蓄的“百花园”。借助区域国字头艺术殿堂、会馆等空间载体,深度链接各省区市文化资源,通过主流价值引领、科技运用加持、产业发展赋能,形成新时代文化进京现象。举办中国话剧展演季、戏剧高峰对话等,打造演艺资源交流、城市之间巡演、业界互鉴交流的重要平台。盘活区域37处会馆旧址空间,打响“会馆有戏”品牌,以小而美、小而雅的沉浸式演艺活动激活会馆文化。推出激发会馆文化活力若干措施,韶州会馆样板间全新亮相,联动广东韶关、安徽池州等四省五市签订会馆合作意向,利用会馆地域连接、文化联接、价值链接功能,努力将会馆打造为历史文化精华展示地、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地。
构建交流互鉴的“流量场”。积极助力国家重大节事活动,吸引中国纪录片大会、北京文化论坛、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等文化品牌活动落地东城。成立由单霁翔任院长的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邀请文化名家开办“文化会客厅”,推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轴线申遗保护、公共文化建设等50余场活动,更好地传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成北京市首个光明日报“文化强国”协同推广平台工作站、中国青年报“晨钟之声”北京(东城)宣传平台,努力增强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利用中央、市属媒体平台的海外渠道讲好老城故事,先后开展“故宫以东—文商明珠”驻华使节感知北京东城行、走读中国·走进北京老城区、常驻京境外媒体端午节联谊等参观寻访活动,汇聚起文化走出去的核心产品宣介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在统筹知与行中谱写时代华章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是我们的底气所在。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东城区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绽放新时代光彩。
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有效连接。深挖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开展新年音乐会、地坛新春系列文化活动、非遗闹元宵活动、“清明春景·漫游中轴”清明文化活动、“棕夏好时光 端午守安康”端午主题活动、“月圆京城 情系中华”中秋主题活动等,让节日文化活动成为群众文化餐桌的“看家菜”。结合区域文化特色,连续多年开展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立春文化节、二月二民俗文化节、彩虹文化节等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体悟文化意蕴、民族精神,不断增进群众文化福祉。推动建设戏剧之城、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非遗之城、中医药文化之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群众可听、可看、可体验、可回味的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交融共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用好东城剧本题材库,推出以“东城叙事”为背景的文艺精品,生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持续推进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设,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胡同里的幸福》《恰是百年风华》等大型人文专题片,持续彰显古都的文明魅力。以老北京鲜活的文化图景为创作蓝本,联动驻区文化机构推出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胡同》《情满九道弯》、由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的话剧《钟鼓楼》、文化探访微纪实专题片《老单走东城》、故宫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等一批富有京味情怀的文艺作品,在润物无声中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科技、金融、旅游、数字创新融合发展,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将文化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充分挖掘文化探访路线的历史文化价值,构建城景一体的全域旅游空间体系,打造“故宫以东”文商旅品牌、推动“胡同里的创意工厂”改造升级,持续释放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全力建设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发布“文化金三角”电子文化消费地图,将50余家有趣的网红咖啡店、书店、酒店等串联成片,陆续举办以潮流时尚艺术、文博艺术、戏剧艺术为主题的多场地标性活动,引领文化消费热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
(作者简介:赵海英,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 / 王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