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萍萍 李富宁
摘 要:随着产业规模化及产业链的延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将实现相互融合、多元发展,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流。文章通过综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内涵及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广东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经验,并针对广西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新型农业经营融合发展模式单一、政府扶持力度小、受人才技术制约影响明显等问题,提出了创新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政府加强扶持力度以创造经营主体融合条件、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对策与建议,以期有效促进广西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合发展,进而推动广西蔗糖产业向着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广西
中图分类号:S566.1;F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20X(2023)06-0054-05
收稿日期:2023-08-28
基金项目:广西农业科技自筹经费项目(Z202255);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XSK2325)
第一作者:陈萍萍(1991-),女,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工作,E-mail:350282436@qq.com
0 引言
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亟需因地制宜,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此服务和促进小农户的发展,继而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等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合发展[1,2]。蔗糖产业是广西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地方财政增长的特色产业[3],承担着国家糖业保稳和食糖保供的光荣使命,在全国蔗糖产业宏观政策下切实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广西作为我国重要的糖料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食糖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广西蔗糖产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繁荣有着密切关联,但近年来受生产成本增长、市场竞争激烈、本地动力短缺等因素的影响,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蔗糖产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其经济效益明显下滑[5]。蔗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甘蔗效益较低,蔗农种植积极性不高;劳动力严重不足,影响甘蔗的收割工作;甘蔗秸秆处理困难,成为制约甘蔗发展的瓶颈[6]。据广西糖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2023年榨季广西甘蔗减产较严重,累计入榨甘蔗4122.13万t,同比减产897.28万t。因此,亟待探析广西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合发展路径,提升广西蔗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为广西各地区传统优势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合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内涵及研究现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经过大量实践和发展,如今已涌现出一批具有专业性、特色性、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多种类型[7]。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经过不断发展,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和现代化[8],尤其随着产业规模化及产业链的延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将实现相互融合、多元发展。苏振锋[9]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陕西省的实践中更倾向于联合和合作,形成了多种适应地区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经营组织模式。张益丰和王晨[10]也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有效融合,促使农户金融资本对实物资本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提出支持和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组织融合能提高农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供给能力。李世杰等[11]提出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可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要确保农业产业化体系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增收,则必须加强和创新各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关系。张仕超等[12]研究发现新型经营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各类经营主体的时空演变具有阶段性差异化增长特征,现阶段的经营主体培育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彼此响应,表现出分工关联、上下游关联、市场关联、空间关联等多元化产业关系。
近年来,有关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文军和农玥婷[13]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模式,构筑了以制糖企业为中心、农业合作社为纽带、蔗农为生产主体的蔗糖产业利益共同体,有效化解了蔗农市场风险及穩定蔗农收入。吴存玉[1]以东华糖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企业+农户”组织模式中的嵌入式治理机制,结果发现制糖企业在乡村振兴中具有较高的嵌入度,吸纳了乡村精英作为服务力量,构建了涵盖多元主体、多条路径和多层次的甘蔗产业发展与治理结构。综上所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流,探究广西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也成为必然趋势。
2 广东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经验
2.1 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广东蔗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广东省是我国重要的蔗糖产区之一,其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蔗糖生长,蔗糖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广东蔗糖产业规模大,且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与其发达的经济实力及先进的科研技术支持密切相关。在广东蔗糖产业中,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这种发展模式是以龙头企业作为主导力量,通过联合各大企业,与甘蔗种植大户及农业合作社合作,协调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合作,以实现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为目标,从而推动广东蔗糖产业向着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如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垦华丰糖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华海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恒福糖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境内,是一家大型国有糖业企业。该公司拥有约1.25万hm2的广阔土地,其中,农用耕地面积约0.85万hm2,甘蔗种植面积约0.40万hm2。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广东省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且被认定为国家甘蔗机械化生产试验基地,同时还是广东农垦湛江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体的发展,构建了多种发展模式。一方面,采用“企业+合作社+职工”的模式,通过公司投资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了“产业集团+基地”合作模式,与湛江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创建种植经营联合体,通过与农垦系统内具有销售渠道的产业公司合作,农场提供土地并负责基地管理,而现代农业公司负责技术管理规范、总体规划和产品销售等;此外,还建立了“公司+职工+能人”的合股经营模式,成立经营联合体,引入经验丰富的能手直接参与基地管理。这些创新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广东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与发展。
2.2 广东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经验借鉴
2.2.1 龙头企业资源整合
广东龙头企业看到了当地发展甘蔗产业的潜力,将其业务扩展延伸至甘蔗种植领域。在当地设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肥料、种苗等支持。龙头企业通过与蔗农合作,整合甘蔗生产资源,同时为蔗农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知识分享,邀请蔗糖专家学者分享现代农业技术;蔗农通过参加培训,了解到最新的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措施等,从而提高其种植水平及经济效益。
2.2.2 龙头企业开拓市场
龙头企业在甘蔗收获季节建立收购站,直接收购蔗农种植的甘蔗,拓展产品加工与市场。通过与蔗农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有效确保了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关系。龙头企业将收购的甘蔗用于食糖生产,并逐步拓展到甘蔗汁饮料等领域,从而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不仅实现了蔗糖产业的转型升级,还确保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3 地方政府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为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合发展模式提供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优惠、土地扶持等。有了政府的优惠政策,金融机构也愿意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帮助其扩大规模、升级设备;同时提供贷款服务给合作的蔗农,促进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蔗农增收,并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广西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现状
3.1 融合发展促进蔗糖产业机械化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促进蔗糖产业机械化。广西崇左市糖业发展局探索出一系列融合发展模式,如“政府+龙头企业+制糖企业+养殖基地+农户”“党员+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广西崇左市的糖料蔗综合机械化覆盖率达70.5%,有效推动了糖料蔗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进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12月,广西崇左市扶绥县被评为全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成为广西首个获此殊荣的县级单位。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甘蔗种植地块分散、管理水平低,种植经济效益低,每公顷甘蔗收入只有3.00万元。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模式后,成立了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蔗农以土地入社;合作社成员能享受耕、种、收机械化服务,还有团购化肥和农药等优惠。合作社带领蔗农开展糖料蔗高产高糖“双高”标准种植,实现机械化生产,并通过“小块并大块”的土地整合进行规模化生产。2022年,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糖料蔗产量超过97.5 t/hm2,每公顷增收2.40万元。此外,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针对“双高”基地的蔗农出台了肥料、蔗种、机械化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联合广西崇左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广西崇左市湘桂糖业有限公司、广西扶南东亚糖业有限公司、中粮崇左糖业有限公司等制糖龙头企业,每年投入3.50亿元,以确保广大蔗农受益。蔗农与糖厂签订保价收购合同,销路不愁,付款还快,再加上农业补贴(5250元/hm2),有效调动了蔗农的种植积极性。2022/2023年榨季,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的蔗农种蔗总收入26.61亿元,人均种蔗收入1.59万元。
近年来,广西崇左市驮卢镇也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党建+合作社+农户”,驮卢镇逐盎村党总支部联合当地甘蔗新型经营主体新广园合作社,率先探索开展土地托管并实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该发展模式通过向蔗农租地,以解决土地撂荒、无人打理的问题,累计整合托管土地228.40 hm2,并配套先进的甘蔗种植机、农业植保无人机、深耕机、旋耕机、甘蔗机械收割转运车等现代化机械。在党总支部的统一指导下,合作社带领蔗农种植甘蔗,合作社年产值达890.0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创收超过20.00万元,还带动当地包括15名脱贫人口在内的近百名群众就业,为68户脱贫家庭免费提供甘蔗全程机械化服务。此外,广西崇左市驮卢镇还推广“制糖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种蔗大户+农户”的运行模式,发展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约1.00万hm2,培育新型甘蔗经营主体、种蔗大戶50余家,入厂原料蔗达83.5万t。
3.2 融合发展实现蔗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2023年,广西南宁市武鸣小甘糖料蔗有机水肥宜机示范基地引入“政府+供销社+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实现种养结合的发展循环经济。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在广西供销数治甘蔗指挥中心的调度下,将生猪养殖场所产生的粪污及有机废弃物全量化回收,制成有利于甘蔗生长的有机水溶菌肥,按就近原则进行科学还田,为实现糖料蔗的“双高”标准种植,以及耕地肥力提升提供了保障。广西供销社将猪场生猪畜禽粪污循环利用项目与蔗区改造项目有机融合,实现农业废弃物处理全程数字化溯源,构建糖蔗生态宜机水肥化引领标准,促进了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并从根本上解决其产业发展带来的粪污堆积、环境污染难题,保障了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水源水质,重构了全产业链新发展格局。蔗农采用广西供销社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后,水肥一体化工程实现化肥替代率为80%,耕地肥力稳步提升,每公顷甘蔗增收在7500.00元以上。目前,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在88%以上,项目一期可覆盖面积0.80万hm2,全面建成后将带动形成生态标准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布局,走出一条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增税,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可持续乡村振兴新道路。这种循环经济模式充分发挥供销社的独特优势,驱动农业产业模式的根本变革,将农业延伸融合到工业、金融业及服务业,以新机制扶持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打造数字化国家级生态农场,进而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3.3 广西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新型农业经营融合发展模式单一
目前,广西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合发展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融合发展模式以“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居多,甚至只是简单的“公司+农户”模式。甘蔗种植易受天气和病害虫的影响,单一的模式意味着依赖性高,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即影响甘蔗效益,难以应对不同市场环境和产业周期的挑战,进而影响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构的不合理可能会导致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运营不畅等问题。
3.3.2 政府扶持力度小
在广西蔗糖产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扶持力度相对较薄弱,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引导、支持和推动方面的作用。财政扶持资金总量有限,且申请门槛较高,极大限制了很多初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申请和受益。政府支持能增强全社会合作的信心,若扶持力度不够,蔗农、合作社及相关企业的合作意愿下降,直接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从而限制蔗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
3.3.3 受人才技术制约影响明显
在创新型融合发展模式中,新型农民和技术人员较短缺。大部分蔗农在新知识和实用新技术方面的了解非常有限,缺乏品牌意识和风险抗御意识,生产经营理念相对滞后。经营管理型人才的严重缺乏,导致蔗糖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低效运营,无法充分发挥资源的效能,难以带领新型经营主体联盟做大做强。此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则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化的高效农业技术创新方面受到限制,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对策与建议
4.1 创新蔗糖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形成甘蔗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方合作的发展模式,共同参与全产业链的各环节,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推动蔗糖产业向着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14]。如云南省腾冲市立茵堂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网店+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助力甘蔗产业振兴。在全国重点侨乡——云南省腾冲市,甘蔗寨近年来依托直播经济,不仅把当地丰富的农特产品销往全国,还吸引了一批在外打拼的村民回乡就业。
4.2 政府加强扶持力度以创造经营主体融合条件
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合作与联盟,共同分享市场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为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奖励措施。加强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应用;设立蔗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为不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经费资助,降低资金申请门槛;政府还应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尤其是针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实施税收减免或其他政策优惠措施;全方位调动蔗农种植蔗糖的积极性,降低种植成本,确保蔗农的收入稳步增涨。
4.3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
制定明确的合作协议或合作章程,规定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权责和利益分配,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技术资讯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在土地、劳动力、甘蔗种植技术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甘蔗种植、管理、砍运榨等全过程进行合作,以确保企业、蔗农互利共赢,同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确立双方的利益关系,稳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合作关系,进而推动广西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4 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
地方政府应投资兴建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包括甘蔗种植、生产、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与知识分享,可通过基地现场观摩培训,或进行线上网络培训。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农业领域的科研与人才合作项目,以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储备需求[16];通过培养专业的甘蔗种植技术推广员,将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知识传递给广大蔗农。人才培养不仅要关注甘蔗种植技术,还要培养管理、市场营销、农业科研等领域的人才,以满足全产业链各环节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存玉. 农业龙头企业对合作农户的嵌入式治理——基于东华糖厂的案例考察[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1):82-100.
[2] 王田月,韩国丽,梁盛凯,等. 广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收路径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19,50(7):1640-1646.
[3] 贺贵柏,向英,陶尚琨,等. 加快推动甘蔗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探讨——以广西百色市为例[J]. 甘蔗糖业,2021,50(1):8-11.
[4] 覃泽林,孔令孜,李小红,等. 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竞争力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15,46(4):722-728.
[5] 雷承宝. 广西蔗糖产业创新发展的研究[J]. 广西糖业,2021(3):59-63.
[6] 王劼,王灿雄,朱朝枝. 基于面板模型的我国蔗糖产业国内竞争力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18,49(4):812-817.
[7] 詹孟于,周真,汤颖梅. 销售渠道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农业参与度影响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12):3463-3470.
[8] 祝坤艳,蔚霖. 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2):232-240.
[9] 苏振锋. 陕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5):66-71.
[10] 张益丰,王晨. 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资本要素优化及互动关联研究——基于规范合作社调研数据[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5):41-53.
[11] 李世杰,原博,高健,等. 创新研发驱动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利益共生的视角[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0(1):75-84.
[12] 张仕超,王金亮,魏朝富,等. 丘陵山区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空演变及产业响应[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4(1):118-137.
[13] 文军,农玥婷. 基于AHP-熵权法的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以广西崇左市为例[J]. 甘蔗糖业,2023,52(2):60-66.
[14] 李富宁,陈泳锨. 广西蔗糖产业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 广西糖业,2023,43(3):24-27.
[15] 农雪萍,黄才怡,罗春毅. 崇左市江州区糖业二次创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广西糖业,2022,42(5):34-37.
[16] 张洁玉,李富宁,韦璐. 广西蔗糖产业品牌化建设策略路径探析[J]. 广西糖业,2023,43(3):28-31.
(责任编辑 兰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