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师德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之五

2023-04-29 09:23:14河北省教育厅刘凤彪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师德中华中华民族

○ 河北省教育厅 刘凤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文化观,指明了永葆中华文化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其思想深刻、哲理深邃,持久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成长,是中国人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品质品性的营养源泉和文化基础。

既然称作传统文化,就不可避免有着时代认识的局限、思想的制约、制度的束缚,因而呈现出一定的落后性。所以,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态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集中体现了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要求。所以,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所鉴别、有所扬弃,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和当代语境,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是增强其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丰富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植根于中华民族内心深处,其深层的道德修养理念延续和继承着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经国济世之才的家国情怀,表达了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自觉担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治学境界的提升递进,是在复杂世界发现真理、践行初心的生动写照。“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道出了为善的艰难、作恶的容易,提醒人们要始终保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说明要想建立功业、成就事业,一要有坚定的志向,二要能下苦功夫,勤奋、勤勉。

显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就是要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挖掘深厚的民族情感,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丰厚滋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修身立德的行为准则。《淮南子》中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强调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是要做到利民;《荀子》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阐明了君主和百姓相依相生的关系;《周易》中的“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指出了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弟子规》中的“泛爱众,而亲仁”,倡导的是孝悌亲情;《孟子》中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道出了大丈夫需顶天立地、光明磊落。

尽管不同时期有关修身立德的表述立场不同、各有侧重,但都把道德修养作为立论的基础,其所闪烁的德性光芒一直是国家富强、社会太平、国民文明的文化内核。“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今天,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从中汲取精神养分,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寻文化之源、力量之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确保个人行稳致远的道德力量支撑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道德养成、知识获得、能力提升等视作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一个人的文化底色和修养境界,影响着其内心自主驱动力的培养与形成。

人是道德的统一体,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为人之本、为官之要、从政之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借鉴和汲取传统修身之道,将其内化为现代公民的道德意识,有助于提升道德认知、强化道德自律、砥砺道德品行,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尊师重教和师德修养的理念滋养

中华民族善施教化,以德为先,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博学多思、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理念,至今仍闪烁着治学育人等方面的智慧光辉。

一方面,“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中国历史上,大凡有所建树的政治家都极为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墨子》中提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汉书》中称:“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历朝历代都把人才看作国宝、重器,因此,培养人才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另一方面,“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师者,人之模范也”。自古以来,师德师风建设一直围绕个人道德修养展开。教师严以修身,规范行为,推动了当时的教育发展,为封建时期实施文教政策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了教化基础。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今天,我们应当围绕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从思想认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内容,为新时代师德建设提供厚重的道德文化资源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是传承优秀文化的主战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赓续中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也是广大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重要实践。

猜你喜欢
师德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