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应伶
业财融合是指企业内部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形成深入、有机、整体的融合,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手段来实现业务流、资金流的即时在线共享,使得重要部门之间在相互配合的同时优势互补。2016年财政部所发布的关于管理会计的基本指引中也明确了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务必要严格遵循融合性的原则,这为业财融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目前,制造业上市公司内财务管理中的业财融合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预测经营前景方面。由于企业财务部门要更多地关注一系列经济活动的营业成本、销售管理费用等利润指标,业务部门更加侧重的是对于业务量指标的考察,若不能够形成融合,往往会造成两者之间难以协调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体现是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难以实时匹配,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信息孤岛,很难结合市场的调研和自身的情况作出正确的经营判断。再加上一些企业的财务部门在信息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并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提出需求却没能够参与整体过程,很难帮助企业更好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是参与经营决策方面。参与经营决策一直以来都是业财融合中所要追求的关键目标所在。在许多情况下,企业内部重要的经营决策和重大的投资都需要提前獲取相关的财务数据,若是财务部门无法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不了解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实际情况,也没能够及时参与到公司的采购和销售中,使得一些重要的经营决策缺少了财务的数据支持,从而导致后续的预算制定、执行以及评估等过程都无法体现财务的价值,影响企业经营。
三是控制经营过程方面。严格控制经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是保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业财融合以后,能够基于财务的角度,对一系列业务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进行合理把控,提前对风险进行评估,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但若是业财融合的效果不够理想,会导致两者很难有效地融合,也无法从根本上规避企业内部的风险,会导致公司在采购、生产、销售或者研发等一系列的核心流程中都会面临潜在的风险。与此同时,业财融合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新模式,需要设立相关的监管机构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估和监管,以更好地利用部门资源解决企业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一些企业虽然设立了专门的业财融合机构,却往往没有对应的监管部门,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管方式,难以保证企业业财融合的效率,同时也不利于激励员工。
四是考核评价业绩方面。业绩评价是企业实施奖励机制的基础所在,更是股东投资以及经营者决策的核心指南。通过业财融合,以相关数据为支撑,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和一系列经营活动进行核算,能够实现科学的业绩评价。但若是两者之间融合效果不够理想,会导致财务部门很难参与到业务部门的一些重要决策和绩效指标的制定中,使得两个部门的考核评价、业绩制定都不够科学客观。
一是通过精细化管理模式使业务与财务相融合。制造业上市企业应通过精细化管理将业务与财务紧密结合。精细化管理也要体现在全过程管理上,制造业上市企业要关注工作细节,系统整合流程,避免遗漏和不足,细化公司的各种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记录、监督、考评制度等。
二是通过完善考核机制,统一目标。制造业上市企业应完善考核机制,将财务指标融入到业务考核中。财务对业务的了解程度越高,测算数据越准确,提供的绩效政策越符合业务实际,可执行性也越强。比如目标毛利率,作为对项目组成员绩效工作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工作层次,以帮助项目组员增强节约成本的能力,从而提升项目管理绩效;也可把营业收入作为项目评价指标,把营业收入项目作为业绩的评价项目。这种考核方法不仅能激发业务人员创造价值的动力,又使业务与财务互相制约,但是双方目标统一,不仅加强内控,还可激发业务人员创造价值的动力。
三是要创新业态融合模式,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业财融合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由于业财融合往往会涉及到业务流程和财务的对接、校准、传输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各个环节都要形成有机统一,这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打造一体化的建设机制。
总而言之,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中施行业财融合模式已经成为必然选择。为了提高内部经营活动决策的有效性,更需要注重将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一些重要核心内容融合到一起,发挥资源优势最优化,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作者单位:江苏通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